江西独特的风俗人情
一进腊月,江西人便开始准备迎春节,写春
联,贴窗花,挂年画,腌腊味,做糍粑等。旧俗称腊
月二十四为“小年”,小年送灶神,以饧涂灶门,谓
“胶灶神牙”;小年俗称“孩童过年”,入夜,酒肴丰
盛,一如除夕。南昌一带,人们还用柏枝同腊梅插
瓶中当雅玩,以示“新年光景在目矣”。
除夕更换新的桃符春联,门窗贴五彩花钱,旧 俗以甲胄戎装的秦叔宝、尉迟恭作为门神,如今则 多被新年画取代。门楣正厅贴上“福”、“禄”、“寿” 等红纸字幅。午餐盛馔供奉祖先神祗,全家齐集, 围坐共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则围炉欢饮,或整夜 坐,叫做“守岁”。除夕各家相互赠送,称为“馈岁”, 后来演变成长辈向晚辈赠送压岁钱。赣南一带在 新年来临之际,还要合家共食八宝饭,这种八宝饭 一般采用糯米、莲子、红枣、芝麻、蜜糖等八种原料 蒸煮而成,以示全家欢聚,在新年里日子过得更加 美满甜蜜。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欢庆日,人们这天都会早 起,着新服,彼此恭禧贺年。据各地县志记载,元旦 黎明家长率子弟先于祖堂(祠堂)前设烛炷香,行 一跪四叩礼,拜尊长。然后出大门参拜喜神,向四 方各三揖,谓之出行。本宗亲戚无疏近,新年必一 人往贺。
按旧俗大年初一不能动用菜刀、柴刀,不能洗 衣服、倒垃圾;小孩不准口出恶语;大人不准打骂 儿女。铅山一带“不扫除以为聚财”,“三日不汲水 谓之聚财”。
从正月初一起,十天内外,傩舞班流动城乡, 支起帷帐连场演出。傩舞,又名“傩”、“大傩”、“跳 傩”,也有称作“鬼戏”或“跳鬼脸”的。它起源于上 古氏族社会的图腾信仰,是古代驱鬼逐疫、求福灭 灾的一种活动。汉代即有规模盛大的傩舞。宋代, 傩舞除保留传统的狂奔疾呼的驱鬼逐疫内容外, 更多地增加了戏剧舞蹈性表演的娱乐成份。到明 清之时,都要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举行傩祭,多由 寺庙僧侣戴假面、花帽,穿锦衣,装天神,扮菩萨, 敲锣击鼓,纷纷跳傩,有万家空巷之势。江西是傩 舞最为流行的一个省区。演出时,锣鼓齐鸣,配以 唢呐、竹笛、二胡。演员身穿彩衣,头扎布巾,戴面 谱,持道具,翩翩起舞。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 和神话故事。演出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和小 舞剧;艺术风格溶合了戏剧和武术的身段动作,吸 收了民间吹打、丝弦音乐和戏曲曲牌。
清明节这一天,旧俗有戴柳、踏青的习惯。清 明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日子,要加土于坟冢,挂纸 于墓树。民间有烧纸钱悼亡人的迷信习惯。在宗族 祠堂里祭祖时,长者向晚辈讲述祖先生前的嘉言 懿行,族亲还要一起祭扫祖坟墓地。迷信的人,每 年有几次祭天地和祖宗的活动,一般不要女人插 手,家祭更严格,一定要摆好香案和供盆。
端午节期间,盛行悬插菖蒲、艾叶,洒饮雄黄 酒,用来驱虫消毒;巧妇秀女以绸绫缝制成虎、猴、 蒜之类小件物品,以彩带串连,悬挂在身,名之为 “长命缕”,用以驱邪逐疫。端午节龙舟竞渡也非常 壮观。数船并斗竞渡,数里外但闻鼓声隐隐,瞬息 即至,迅捷如飞。此时男女老幼聚立两岸,倾城倾 村而出。端午节早晨还要吃角黍、包子、蛋、蒜等, 称作“开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除 了赏月以外,一些地方在中秋夜晚还喜欢放灯。在 遂川、安福等地农村,爱放“孔明灯”。这种灯是先 用白纸糊成一个上尖下圆的吊钟形纸灯,中心吊 着一团汲满油脂的草纸,点火后可以飞上三五百 米的高空,抬头望去就象空中的星星。
江西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其中畲族人民居 住在兴国、吉安、铅山、贵溪等县的部分山区,有七 千多人。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宗是盘瓠,因而每逢端 午、中元、新年都要在家供神像,摆香案、三牲、神 水等祀祖、祭始祖盘瓠。畲族人民十分喜欢唱歌, 可以说人人是歌手。畲民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 场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在山间劳动中,也常以 歌当话,相互对唱。畲族的婚姻自古以来就比较自 由。娶亲时一般由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头裹红 帕,身穿蓝衣,打着伞随新郎至婆家。
除夕更换新的桃符春联,门窗贴五彩花钱,旧 俗以甲胄戎装的秦叔宝、尉迟恭作为门神,如今则 多被新年画取代。门楣正厅贴上“福”、“禄”、“寿” 等红纸字幅。午餐盛馔供奉祖先神祗,全家齐集, 围坐共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则围炉欢饮,或整夜 坐,叫做“守岁”。除夕各家相互赠送,称为“馈岁”, 后来演变成长辈向晚辈赠送压岁钱。赣南一带在 新年来临之际,还要合家共食八宝饭,这种八宝饭 一般采用糯米、莲子、红枣、芝麻、蜜糖等八种原料 蒸煮而成,以示全家欢聚,在新年里日子过得更加 美满甜蜜。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欢庆日,人们这天都会早 起,着新服,彼此恭禧贺年。据各地县志记载,元旦 黎明家长率子弟先于祖堂(祠堂)前设烛炷香,行 一跪四叩礼,拜尊长。然后出大门参拜喜神,向四 方各三揖,谓之出行。本宗亲戚无疏近,新年必一 人往贺。
按旧俗大年初一不能动用菜刀、柴刀,不能洗 衣服、倒垃圾;小孩不准口出恶语;大人不准打骂 儿女。铅山一带“不扫除以为聚财”,“三日不汲水 谓之聚财”。
从正月初一起,十天内外,傩舞班流动城乡, 支起帷帐连场演出。傩舞,又名“傩”、“大傩”、“跳 傩”,也有称作“鬼戏”或“跳鬼脸”的。它起源于上 古氏族社会的图腾信仰,是古代驱鬼逐疫、求福灭 灾的一种活动。汉代即有规模盛大的傩舞。宋代, 傩舞除保留传统的狂奔疾呼的驱鬼逐疫内容外, 更多地增加了戏剧舞蹈性表演的娱乐成份。到明 清之时,都要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举行傩祭,多由 寺庙僧侣戴假面、花帽,穿锦衣,装天神,扮菩萨, 敲锣击鼓,纷纷跳傩,有万家空巷之势。江西是傩 舞最为流行的一个省区。演出时,锣鼓齐鸣,配以 唢呐、竹笛、二胡。演员身穿彩衣,头扎布巾,戴面 谱,持道具,翩翩起舞。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 和神话故事。演出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和小 舞剧;艺术风格溶合了戏剧和武术的身段动作,吸 收了民间吹打、丝弦音乐和戏曲曲牌。
清明节这一天,旧俗有戴柳、踏青的习惯。清 明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日子,要加土于坟冢,挂纸 于墓树。民间有烧纸钱悼亡人的迷信习惯。在宗族 祠堂里祭祖时,长者向晚辈讲述祖先生前的嘉言 懿行,族亲还要一起祭扫祖坟墓地。迷信的人,每 年有几次祭天地和祖宗的活动,一般不要女人插 手,家祭更严格,一定要摆好香案和供盆。
端午节期间,盛行悬插菖蒲、艾叶,洒饮雄黄 酒,用来驱虫消毒;巧妇秀女以绸绫缝制成虎、猴、 蒜之类小件物品,以彩带串连,悬挂在身,名之为 “长命缕”,用以驱邪逐疫。端午节龙舟竞渡也非常 壮观。数船并斗竞渡,数里外但闻鼓声隐隐,瞬息 即至,迅捷如飞。此时男女老幼聚立两岸,倾城倾 村而出。端午节早晨还要吃角黍、包子、蛋、蒜等, 称作“开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除 了赏月以外,一些地方在中秋夜晚还喜欢放灯。在 遂川、安福等地农村,爱放“孔明灯”。这种灯是先 用白纸糊成一个上尖下圆的吊钟形纸灯,中心吊 着一团汲满油脂的草纸,点火后可以飞上三五百 米的高空,抬头望去就象空中的星星。
江西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其中畲族人民居 住在兴国、吉安、铅山、贵溪等县的部分山区,有七 千多人。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宗是盘瓠,因而每逢端 午、中元、新年都要在家供神像,摆香案、三牲、神 水等祀祖、祭始祖盘瓠。畲族人民十分喜欢唱歌, 可以说人人是歌手。畲民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 场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在山间劳动中,也常以 歌当话,相互对唱。畲族的婚姻自古以来就比较自 由。娶亲时一般由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头裹红 帕,身穿蓝衣,打着伞随新郎至婆家。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