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仪礼
(1) 维吾尔族的婚礼。维吾尔族人的结婚仪
式过去一般分两天举行,现在大都在一天内就把
新娘迎娶到男家。在一天内举行时,前一天男方必
须将准备好的彩礼和用品(一般有一只活羊及大
米,油、胡罗卜、馕、茶叶、糖、盐、柴或煤等)送往女
家。结婚当天,新郎由几位同龄人相陪,打着手鼓,
吹着唢呐,到女家举行迎娶仪式。站在新娘家门槛
上,小伙子们要唱“穹——穹沙里瓦”和一些开玩
笑性质的歌谣。婚礼正式开始前,举行一种带有宗
教性质的结婚仪式,叫“尼卡”。尼卡由阿訇或伊麻
木(宗教职业者)来主持。仪式开始时,新娘要大
哭,主持者诵经,分别询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
为夫妻,是否永远相爱而互不抛弃等。一般只问三
次,若连问三次而不答,则表示不愿意。新郎回答
时要干脆而响亮,表现出对女方的热恋和坚定。新
娘却羞羞答答,声音很小,常要问到第三次时才回
答。答完问题,一位姑娘端出一个精制的托盘,上
面摆着一小瓷碗盐水,里面泡有两块小馕。新郎和
新娘要当众搂抱着吃下碗里蘸满盐水的馕。因为
谁先抢到馕,则表示谁最忠于爱情。据说过去有个
叫依布拉欣的圣人,为人们找到了维持生命的盐。
有了盐,人类才得以生存,所以维吾尔族人把盐视
为珍品,倍加爱惜。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食品,
选择盐和馕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象征着新生
活的开始,让新郎和新娘要像盐和馕那样永不分
离,白头到老。傍晚,在《亚尔——亚尔》歌和送嫁
歌声中,迎亲的队伍打着手鼓,吹着唢呐,用马车
(现城市多用汽车),将蒙着“盖头”的新娘送至婆
家。新娘到时,男家门前要点燃一堆驱鬼避邪的
“神火”,由客人勾一点火,在新娘头上绕三圈。新
娘向所有的客人分送礼品,然后绕火堆一圈,进入
新房。接着,举行“揭盖头”仪式。男女双方客人同
作“都瓦”(祈祷),由男方一位客人(或新郎)轻轻
将新娘的盖头揭去,同时奏乐歌舞。
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用头巾蒙面,和新郎一 起向公婆问安。婆婆亲手揭去儿媳蒙面头巾,赠送 礼物。女方家还会送来抓饭和薄皮包子给女婿当 早餐,新郎由人陪同去女方家向岳父母行礼问安。 晚上,新郎家要宴客,举行麦西莱甫。婚后一星期, 新娘回娘家(即“回门”)。
过去,由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其他社 会、家庭原因,维吾尔族中离婚现象很普遍,离婚 的权利操在男子手中。丈夫只要说一声“塔拉克” (离弃之意),就算离婚,他如连说三声“塔拉克”, 以后想再复婚,相当困难。现在,结婚、离婚、复婚 都按法律规定进行。
(2) 哈萨克族的婚礼。哈萨克族在婚姻上规 定;同一部落的人不能通婚,如欲通婚,必须超过 七辈,联姻的人家必须相隔七条河,以此防止近亲 结婚。哈萨克族的婚礼必须先后举行五次仪式。首 先要由男方父母及近亲带上一匹马和其他一些礼 品到女方家定亲。女方也要邀请亲友前来相会,并 宰羊热情款待男方来定亲的人。其次是举行“吉尔 提斯”礼,即男方给女方送各种结婚用品。再后,女 方进行女婿“登门仪式”或叫“认门仪式”。这时男 女双方才见面,女婿也正式同“岳父母”见面。此后 才正式举行出嫁仪式和近亲仪式。这些仪式不用 毛拉主持,而是高唱婚礼歌。
在举行出嫁仪式之前的一两天中,女方必须 宰杀牛、马、羊只,宴请亲属和同一部落的人。宾主 欢聚一堂,进行欢迎新娘的对唱活动。对唱时一般 歌词即席而编,以问倒对方为胜。气氛十分热烈, 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新娘出嫁那天,新郎的兄 弟带几个亲友到新娘毡房旁,用萨仁曲调唱“萨 仁”歌。新娘在毡房中听到“萨仁”歌便坐在床幔里 哭泣起来。小伙子们把毡房掀开一角,同陪伴新娘 的姑娘、媳妇开始“加尔——加尔”的对唱。接下来 新娘唱“森斯玛”(哭嫁歌)和“阔尔斯”(哭别歌)。 新娘临行前不但要向父母亲人哭别,还要向家乡 的山水、草木哭别,甚至要向门框哭别。有的出嫁 仪式还举行赛马、刁羊,摔跤等活动。新娘到新郎 家时,新郎家要举行迎娶仪式。新娘被送进公婆家 门,由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树枝的人唱 起“拜塔夏尔”(揭面纱歌):“新娘子到了哇,新娘 子到,勒住了马缰绳齐欢笑。新娘子长得多俊秀 哇,赛过那鸡蛋白又俏呵。”唱完便揭开新娘的面 纱。新娘要向公婆等行礼,向炉火内倒油,油燃起 来时,大家都要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给我们把 福降。”其后,便彻夜吟唱,举行很多活动。
(3) 塔吉克族的婚礼。居住在四千多公尺高 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他们的婚礼也很风 趣、别致。迎亲那天,新郎穿上民族服装,头上缠上 标志是新郎的红、白两色的布,骑上高头大马,由 亲朋好友护驾,弹着民族乐器,去迎接新娘。迎亲 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口时,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 向新郎敬上高原上最纯洁、最富有营养的两碗放 了奶油的牛奶。新郎必须当众喝完,表示接受了女 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新郎下了马,新娘的祖母 要向新孙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两人 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进屋后,新郎要向蒙着面纱 的新娘赠送礼品,并互相交换系有红、白布条的戒 指。第二天早晨,新郎与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到了男 方家。马到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亲 自给儿媳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骑在马背上 的儿媳喝完后才能下马。新娘要踏着早已铺好的 红地毡进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生活从此开始了。
(4) 锡伯族的婚礼。“春天的清风和煦,秋末 的婚礼热闹”。锡伯族的婚礼多在深秋或初冬农闲 时举行。锡伯族在婚礼前还有“登门礼”、“认门 筵”、“行肯萨林”(跪拜宴)。一经举行“肯萨林”,男 女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礼前,男方要聘请“奥父、 奥母”来协助男方接亲,主持和交涉迎亲事宜。第 一天,男方准备专车,指定专人,把食物、彩礼送到 女方家。新郎要准备两瓶酒,以敬献给岳父母。第 二天,女方家举行“阿巴萨林”,即婚礼仪式。傍晚, 新郎和“奥父、奥母”带上二十几个青年男女,组成 “丁巴”队伍,往新娘家进发。女方家设宴招待后, 男女双方的朋友分成两排,面对面跳舞对歌,直到 深夜。这种仪式叫“打丁巴”。第三天新郎必须在破 晓前把新娘迎到家。新郎骑马在前,马鞍两侧挂着 岳父母赠送的五谷种子,象征五谷丰登。接新娘的 喜篷车紧跟在后,喜篷车一路上不能停顿,有“将 军也为喜篷车让道”之说。新娘来到男方家,拜过 天地后,要与新郎到锅灶前对跪,将羊尾油片投入 灶火中,宣白头誓。送新娘的客人临走时,要“偷” 走新郎家的碗筷。让新郎表演了节目或行跪礼,才 将碗筷还回。但还有一双筷子、一对碗被带走,直 到次日新郎提上酒去看望岳父母时,由岳父母转 交给他。
(5)塔塔尔族婚俗。塔塔尔族婚俗很特别,是 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在婚礼的前 几天,新郎要把新娘的结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 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新郎“出嫁”那天, 他和伴郎及亲友坐上马车,一路拉着手风琴高唱 “几尔”歌,来到女方家。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 娘要当众饮一杯糖水以此象征他们婚后的生活会 像糖水一样甜甜蜜蜜,幸福美满,白头偕头。婚礼 结束后,新郎就在新娘家居住下来。新郎在女方家 居住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二个月,长 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生了个孩子后,才把妻 子接回自己家中。塔塔尔族人对女婿如亲生儿子。 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母总是热情招待,使女婿 如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用头巾蒙面,和新郎一 起向公婆问安。婆婆亲手揭去儿媳蒙面头巾,赠送 礼物。女方家还会送来抓饭和薄皮包子给女婿当 早餐,新郎由人陪同去女方家向岳父母行礼问安。 晚上,新郎家要宴客,举行麦西莱甫。婚后一星期, 新娘回娘家(即“回门”)。
过去,由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其他社 会、家庭原因,维吾尔族中离婚现象很普遍,离婚 的权利操在男子手中。丈夫只要说一声“塔拉克” (离弃之意),就算离婚,他如连说三声“塔拉克”, 以后想再复婚,相当困难。现在,结婚、离婚、复婚 都按法律规定进行。
(2) 哈萨克族的婚礼。哈萨克族在婚姻上规 定;同一部落的人不能通婚,如欲通婚,必须超过 七辈,联姻的人家必须相隔七条河,以此防止近亲 结婚。哈萨克族的婚礼必须先后举行五次仪式。首 先要由男方父母及近亲带上一匹马和其他一些礼 品到女方家定亲。女方也要邀请亲友前来相会,并 宰羊热情款待男方来定亲的人。其次是举行“吉尔 提斯”礼,即男方给女方送各种结婚用品。再后,女 方进行女婿“登门仪式”或叫“认门仪式”。这时男 女双方才见面,女婿也正式同“岳父母”见面。此后 才正式举行出嫁仪式和近亲仪式。这些仪式不用 毛拉主持,而是高唱婚礼歌。
在举行出嫁仪式之前的一两天中,女方必须 宰杀牛、马、羊只,宴请亲属和同一部落的人。宾主 欢聚一堂,进行欢迎新娘的对唱活动。对唱时一般 歌词即席而编,以问倒对方为胜。气氛十分热烈, 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新娘出嫁那天,新郎的兄 弟带几个亲友到新娘毡房旁,用萨仁曲调唱“萨 仁”歌。新娘在毡房中听到“萨仁”歌便坐在床幔里 哭泣起来。小伙子们把毡房掀开一角,同陪伴新娘 的姑娘、媳妇开始“加尔——加尔”的对唱。接下来 新娘唱“森斯玛”(哭嫁歌)和“阔尔斯”(哭别歌)。 新娘临行前不但要向父母亲人哭别,还要向家乡 的山水、草木哭别,甚至要向门框哭别。有的出嫁 仪式还举行赛马、刁羊,摔跤等活动。新娘到新郎 家时,新郎家要举行迎娶仪式。新娘被送进公婆家 门,由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树枝的人唱 起“拜塔夏尔”(揭面纱歌):“新娘子到了哇,新娘 子到,勒住了马缰绳齐欢笑。新娘子长得多俊秀 哇,赛过那鸡蛋白又俏呵。”唱完便揭开新娘的面 纱。新娘要向公婆等行礼,向炉火内倒油,油燃起 来时,大家都要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给我们把 福降。”其后,便彻夜吟唱,举行很多活动。
(3) 塔吉克族的婚礼。居住在四千多公尺高 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他们的婚礼也很风 趣、别致。迎亲那天,新郎穿上民族服装,头上缠上 标志是新郎的红、白两色的布,骑上高头大马,由 亲朋好友护驾,弹着民族乐器,去迎接新娘。迎亲 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口时,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 向新郎敬上高原上最纯洁、最富有营养的两碗放 了奶油的牛奶。新郎必须当众喝完,表示接受了女 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新郎下了马,新娘的祖母 要向新孙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两人 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进屋后,新郎要向蒙着面纱 的新娘赠送礼品,并互相交换系有红、白布条的戒 指。第二天早晨,新郎与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到了男 方家。马到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亲 自给儿媳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骑在马背上 的儿媳喝完后才能下马。新娘要踏着早已铺好的 红地毡进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生活从此开始了。
(4) 锡伯族的婚礼。“春天的清风和煦,秋末 的婚礼热闹”。锡伯族的婚礼多在深秋或初冬农闲 时举行。锡伯族在婚礼前还有“登门礼”、“认门 筵”、“行肯萨林”(跪拜宴)。一经举行“肯萨林”,男 女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礼前,男方要聘请“奥父、 奥母”来协助男方接亲,主持和交涉迎亲事宜。第 一天,男方准备专车,指定专人,把食物、彩礼送到 女方家。新郎要准备两瓶酒,以敬献给岳父母。第 二天,女方家举行“阿巴萨林”,即婚礼仪式。傍晚, 新郎和“奥父、奥母”带上二十几个青年男女,组成 “丁巴”队伍,往新娘家进发。女方家设宴招待后, 男女双方的朋友分成两排,面对面跳舞对歌,直到 深夜。这种仪式叫“打丁巴”。第三天新郎必须在破 晓前把新娘迎到家。新郎骑马在前,马鞍两侧挂着 岳父母赠送的五谷种子,象征五谷丰登。接新娘的 喜篷车紧跟在后,喜篷车一路上不能停顿,有“将 军也为喜篷车让道”之说。新娘来到男方家,拜过 天地后,要与新郎到锅灶前对跪,将羊尾油片投入 灶火中,宣白头誓。送新娘的客人临走时,要“偷” 走新郎家的碗筷。让新郎表演了节目或行跪礼,才 将碗筷还回。但还有一双筷子、一对碗被带走,直 到次日新郎提上酒去看望岳父母时,由岳父母转 交给他。
(5)塔塔尔族婚俗。塔塔尔族婚俗很特别,是 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在婚礼的前 几天,新郎要把新娘的结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 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新郎“出嫁”那天, 他和伴郎及亲友坐上马车,一路拉着手风琴高唱 “几尔”歌,来到女方家。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 娘要当众饮一杯糖水以此象征他们婚后的生活会 像糖水一样甜甜蜜蜜,幸福美满,白头偕头。婚礼 结束后,新郎就在新娘家居住下来。新郎在女方家 居住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二个月,长 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生了个孩子后,才把妻 子接回自己家中。塔塔尔族人对女婿如亲生儿子。 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母总是热情招待,使女婿 如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