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

2024-08-01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驰名中外的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 是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组曲。此套曲流传于 天山南北各地区,演唱风格各具特点,但均保持其 基本曲调。它们同龟兹乐一样,也是将歌、舞、乐融 合在一起的大型音乐作品。它们是维吾尔族民间 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是一部维吾尔 民族音乐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也是祖国音 乐舞蹈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十二木卡姆》分别是: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 木卡姆、木夏乌热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盘吉 尕木卡姆、乌扎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 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斯尕木卡姆、 依拉克木卡姆。这十二套大组曲都具有曲调丰富、 结构严整的共同之处,每一套大组曲又各有自己 独特的风格。《十二木卡姆》整个包括一百七十多 首曲牌和七十二首乐曲,如果从头至尾演唱一遍 要长达二十多个小时。《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 卡姆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琼拉克曼;达斯坦;麦 西莱甫。演出时以散序——中板——热烈的快板 这种速度的程式发展。《十二木卡姆》中的歌词,既 有民歌、民间长诗,也有诗人们创作的诗歌。公元 15世纪的察合台汗国伟大诗人纳瓦依的许多诗 作便是《十二木卡姆》的演唱歌词。《十二木卡姆》 还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 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五种。其中 以喀什木卡姆的规模最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调最 为丰富。
        维吾尔族人13世纪开始逐渐放弃了原来通 称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大曲名称,14世纪 采用了木卡姆术语。随着伊斯兰教在全疆统治地 位的确立,15世纪木卡姆术语便普及到天山南 北。
        和田诗人、乐师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 于公元1859年写出《乐师史》一书。他写此书时, 参阅了当时的各种资料,因此书中描述的音乐家, 就不单是指维吾尔族人,而且包括中亚地区的音 乐家。书中专门介绍了对《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做 出过突出贡献的音乐家,如法拉比、阿曼尼莎、喀 迪尔汗等。
        法拉比(870—950),全名是穆罕默德·依本 ·艾卜奈斯尔·艾勒·法拉比。《十二木卡姆》中 的《拉克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乌扎勒木卡姆》 三套木卡姆便是他创作的。《乐师史》介绍他出生 在阿尔泰地区。他自己在笔记中说;“我的部落是 康居——钦察。”康居——钦察是组成哈萨克族的 主要部落,所以他应是中亚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 原的突厥语族人,他是一位被评介为“全才”的伟 大学者和音乐家。他写的《音乐全书》《论音乐》《长 诗和韵律》等着作,对伊斯兰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维吾尔人喜闻乐见的古老的民间弹拨乐器卡 龙琴也是他发明的。他还被誉为中世纪的亚里斯 多德。
        阿曼尼莎是16世纪叶尔羌汗国国王阿不都 热西提的王妃,是诗人、音乐家,也是书法家。她擅 长演奏弹拨尔琴,对《盘吉尕木卡姆》的演唱尤为 娴熟。她演唱木卡姆时,经常用自己创作的诗歌, 化名“乃裴斯”。她原是贫苦樵夫马合木提的独生 女。一次,出外狩猎的国王发现了她,被她的才华 所倾倒,向她求婚。阿曼尼莎嫁给国王后,她除自 己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之外,还召集 民间乐师对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 系统的整理,使其定型成套。着名音乐大师、木卡 姆演唱家喀迪尔汗也积极参与指导了这项工作, 协助阿曼尼莎完成了维吾尔族音乐史上这一划时 代的改革。流传至今的《十二木卡姆》仍是以阿曼 尼莎整理的为骨架的。阿曼尼莎的名字在维吾尔 文化里程碑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阿曼尼莎同时代的喀迪尔汗是叶尔羌(今 莎车县)人。他是当时极着名的木卡姆大师,曾创 作过《维沙勒木卡姆》。他依照阿曼尼莎的主张,在 参定《十二木卡姆》乐曲的同时,在整理木卡姆的 唱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乐师史》上记载,他改革 了热瓦甫和名为“汉西塔尔”的八弦琴。他在当时 的伊斯兰诸国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人不远万 里来向他学习音乐。由于喀迪尔汗等人的贡献, 《十二木卡姆》对“丝绸之路”上各地的音乐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