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福建和台湾都有一句旧时流传下来的话叫做
“红白喜事”,结婚为红喜,死人叫白喜。死了老人
俗称“百岁”,也叫“过后”。举办老人丧礼是很隆重
的,台湾汉族同胞在这方面几乎全是按福建、广东
的做法。老人死后即把尸体移到住房的正厅里,等
候亲友瞻仰遗容和收殓。这是由过去的“寿终正
寝”演变过来的。过去的做法是当老人病危时,即
当进入弥留状态时,家里人便把病人从住房移到
正厅,在那里等断气。如果病人是男的又是家主,
那么应放在正厅的当中;如果病人是女人,即放在
正厅旁边。被移到正厅的病人,知道自己死期将
至,或写下遗嘱,或交待后事。
病人断气后,亲属用一盆干净的水替死人擦 身,然后换穿死人的衣服(一般上七下五,多的上 九下七,少的也上五下三),叫穿寿衣。这些事办完 后,开始燃放鞭炮,全家人放声大哭,这哭既有发 自内心的痛失亲人之情,也是一种迷信,即认为通、 过亲人哭,使死者“知道”自己死了,以便灵魂“升 天”。因此,台湾曾有过职业的哭婆,专为别人哭死 的,哭时并不伤心,把死人的一生功德讲出来。这 与其说是为死者哭,不如说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受 教育。在台湾只有回教徒对死人是不哭的。
病人死后,家属在正厅安一临时灵位,两边放 着纸糊的人,点燃蜡烛,烧香,焚化纸钱。在灵位前 放一碗饭,在台湾有的放在死者的脚底下。这些做 法台湾既同福建相同,但又不全一样。因要等亲友 瞻仰遗容,所以老人死后一般不马上入殓或火化, 这样便有所谓守灵之事。停尸守灵时,一般都要请 人念经,或念佛经或念道经。亲属到齐后尸体即入 殓(或火化)。当棺材入正厅时,一家亲属要跪拜, 用供品祭祀,在棺材中放上草纸、冥纸、钱纸、食 物、衣服和用具,据说是让死者带到“阴间”去享 受。入殓由亲属进行,一般说,长子抱着死者头,次 子以下抱着身和手脚,放进棺材内。在尸体放入棺 材前,长子用自己的脚踩进棺材内试一试,表示里 面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将尸体放进,这叫入棺,入 棺前让死者在口中含一口饭,大户人家也有含一 颗珍珠的,尸体安放好后,用长钉把棺钉上,叫盖 棺。有些地方,在盖棺前先拿一条裤子放在棺内, 然后当棺盖快合上时又赶快把裤子拖出来。这是 广东带进台湾的风俗。在客家话里裤与库有关,又 是富的近音,从棺里把富拖出来表示吉利,财富不 会让死者带走(而高山族的平埔族,死人入殓后, 棺材要直立,叫“立棺”,其用意不得而知)。
台湾北部至今还有请娘舅验尸的习俗,不论 死了父亲还是死了母亲,都要请娘舅过目。这是验 母尸的进一步发展。从前凡母亲死了,必须请舅父 到家验尸,验后才能入殓。据说主要是看看是否受 虐待致死的,后人不知其用意,连父亲死了也请舅 父过目,虽显得有点多余,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台 湾同胞对长辈的尊重。
死后一段时间里叫丧期,死者子女都要披麻 带孝,男的叫孝男,女的叫孝女,其他亲属亦挂白 或戴黑纱,表示丧事在身,有的地方在正门上贴白 纸,有的挂红布条,表示志哀。富有人家或有地位 的人家都在门首挂上素灯,灯上标明多少旬寿考 (父)或寿妣(母),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字样,以 夸耀死者福寿双全,子孙满堂。这些全是从福建传 入的做法。这期间死者子女要遵守丧期中的各种 规定,子孙后代不兴娱乐活动,男的不刮胡子,不 理发,女的不化装,不涂脂抹粉等等。丧期有七天, 有四十九天,也有的定三年。在举丧期内,一般亲 属每天三餐要为死者供饭菜,有钱人家这期间要 为死者做功德,超度死者的亡灵,在福建以前都请 道士或尼姑做,在台湾则多数请乌头司公(专为人 家办丧事的道士)来做。
丧期结束,关闭灵堂,或运棺入土,或停棺于 厅(等待以后择期安葬)。送棺入土之日,亲友披白 戴孝,参加送葬,入土仪式也很隆重,吹吹打打,燃 香点烛,鸣放鞭炮把丧事当喜事一般办。以上是 对岁数大的死者的做法。如果死的是丈夫,而妻子 年纪又不大者不可送棺上山,否则被人认为改嫁, 台湾北部至今一直保留此俗。假如死的是妻子,丈 夫年纪又不大,且想再娶,可在棺上行跳棺礼,跳 棺的丈夫手拿雨伞和包袱,口中念道:“我转回唐 山”。据说这样妻子的灵魂就不会再跟他了,他可 以再娶新妇。以上这些,主要在台湾的农村和山区 保留着,而在城镇居民中比较少一些,实行火葬的 地方就更少了,台湾的葬礼也在改革中。
病人断气后,亲属用一盆干净的水替死人擦 身,然后换穿死人的衣服(一般上七下五,多的上 九下七,少的也上五下三),叫穿寿衣。这些事办完 后,开始燃放鞭炮,全家人放声大哭,这哭既有发 自内心的痛失亲人之情,也是一种迷信,即认为通、 过亲人哭,使死者“知道”自己死了,以便灵魂“升 天”。因此,台湾曾有过职业的哭婆,专为别人哭死 的,哭时并不伤心,把死人的一生功德讲出来。这 与其说是为死者哭,不如说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受 教育。在台湾只有回教徒对死人是不哭的。
病人死后,家属在正厅安一临时灵位,两边放 着纸糊的人,点燃蜡烛,烧香,焚化纸钱。在灵位前 放一碗饭,在台湾有的放在死者的脚底下。这些做 法台湾既同福建相同,但又不全一样。因要等亲友 瞻仰遗容,所以老人死后一般不马上入殓或火化, 这样便有所谓守灵之事。停尸守灵时,一般都要请 人念经,或念佛经或念道经。亲属到齐后尸体即入 殓(或火化)。当棺材入正厅时,一家亲属要跪拜, 用供品祭祀,在棺材中放上草纸、冥纸、钱纸、食 物、衣服和用具,据说是让死者带到“阴间”去享 受。入殓由亲属进行,一般说,长子抱着死者头,次 子以下抱着身和手脚,放进棺材内。在尸体放入棺 材前,长子用自己的脚踩进棺材内试一试,表示里 面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将尸体放进,这叫入棺,入 棺前让死者在口中含一口饭,大户人家也有含一 颗珍珠的,尸体安放好后,用长钉把棺钉上,叫盖 棺。有些地方,在盖棺前先拿一条裤子放在棺内, 然后当棺盖快合上时又赶快把裤子拖出来。这是 广东带进台湾的风俗。在客家话里裤与库有关,又 是富的近音,从棺里把富拖出来表示吉利,财富不 会让死者带走(而高山族的平埔族,死人入殓后, 棺材要直立,叫“立棺”,其用意不得而知)。
台湾北部至今还有请娘舅验尸的习俗,不论 死了父亲还是死了母亲,都要请娘舅过目。这是验 母尸的进一步发展。从前凡母亲死了,必须请舅父 到家验尸,验后才能入殓。据说主要是看看是否受 虐待致死的,后人不知其用意,连父亲死了也请舅 父过目,虽显得有点多余,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台 湾同胞对长辈的尊重。
死后一段时间里叫丧期,死者子女都要披麻 带孝,男的叫孝男,女的叫孝女,其他亲属亦挂白 或戴黑纱,表示丧事在身,有的地方在正门上贴白 纸,有的挂红布条,表示志哀。富有人家或有地位 的人家都在门首挂上素灯,灯上标明多少旬寿考 (父)或寿妣(母),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字样,以 夸耀死者福寿双全,子孙满堂。这些全是从福建传 入的做法。这期间死者子女要遵守丧期中的各种 规定,子孙后代不兴娱乐活动,男的不刮胡子,不 理发,女的不化装,不涂脂抹粉等等。丧期有七天, 有四十九天,也有的定三年。在举丧期内,一般亲 属每天三餐要为死者供饭菜,有钱人家这期间要 为死者做功德,超度死者的亡灵,在福建以前都请 道士或尼姑做,在台湾则多数请乌头司公(专为人 家办丧事的道士)来做。
丧期结束,关闭灵堂,或运棺入土,或停棺于 厅(等待以后择期安葬)。送棺入土之日,亲友披白 戴孝,参加送葬,入土仪式也很隆重,吹吹打打,燃 香点烛,鸣放鞭炮把丧事当喜事一般办。以上是 对岁数大的死者的做法。如果死的是丈夫,而妻子 年纪又不大者不可送棺上山,否则被人认为改嫁, 台湾北部至今一直保留此俗。假如死的是妻子,丈 夫年纪又不大,且想再娶,可在棺上行跳棺礼,跳 棺的丈夫手拿雨伞和包袱,口中念道:“我转回唐 山”。据说这样妻子的灵魂就不会再跟他了,他可 以再娶新妇。以上这些,主要在台湾的农村和山区 保留着,而在城镇居民中比较少一些,实行火葬的 地方就更少了,台湾的葬礼也在改革中。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