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

2020-04-05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1) 武夷山
        武夷山处于崇安县南部群山之中,方圆百里, 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道教名山。据近年考古发 掘推断,古代这里居住着有特殊生活习惯的闽越 族的一个支族,其首领可能就是武夷君。武夷山因 其为古越人活动之地而得名。
        “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有所谓“三三”、“六 六”与碧水丹山之胜景。“三三”得九,系指盘折山 中清澈见底的九曲溪水;“六六”三十六,系指森列 水边的三十六峰。溪水碧绿,称之为碧水;砂砾岩 体的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不仅雕镂百态,各尽其 奇,而且石色多彩,异常艳丽,危岩层叠,石壁灿 然,宛若天边飞霞,人称丹山。这便构成了武夷山 水的基本内容。
        相传早在原始社会唐尧时期,彭祖来到武夷 山,见洪水泛滥,他的长子彭武、次子彭夷即挺身 而出,开山挖河疏导水流。河成九曲状,即现在的 九曲溪。九曲的次序是逆流排列的。晴川一带为一 曲,溪北大王峰拔地擎天,为三十六峰之冠。浴香 潭以北为二曲,玉女峰插花临水,亭亭玉立。霄磕 滩上下为三曲,“架壑船”高悬绝壁之上,为千古奇 观。卧龙潭到古锥滩为四曲,大藏峰横空盘立,倒 影碧波。平林渡为五曲,接笋峰断续三截,依崖危 立,令人望而生畏。隐屏峰下有南宋朱熹创建的 “武夷精舍”旧址。老鸦滩为六曲,天游峰为“武夷 第一胜地”。獭挖滩为七曲,溪北三仰峰为武夷最 高峰,登山远眺,百里武夷,尽收眼底。芙蓉滩东西 为八曲,鼓子峰其形似鼓,击之成声。九曲的尽头 是星村镇,放眼四望,风光秀丽,沃野连片,豁然开 朗,回到人间。
        武夷之所以称为名山,不仅是山奇水秀,风光 秀丽,还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五曲晚对峰上, 有一处引人注目的摩崖石刻,为“道南理窟”四个 大字。每字约两米见方,古雅苍郁,既有艺术价值, 又是武夷作为“理学渊薮”的历史徽志。“道南”源 于北宋著名理学家洛阳人程颢目送其高足闽人杨 时、游酢辞师南归武夷时所说的赞语“吾道南 矣!”,寄寓“吾道不孤”,理学南传之意。“理窟”意 即理学家荟萃之宝地。淳熙十年(1183),杨时三传 弟子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武夷精舍,聚徒讲学,向 东南各地传播理学数十载,从此,武夷山便成为东 南理学中心和理学家聚居研习之处。据清董天工 《武夷山志》统计,宋元明清(迄乾隆朝初)在此隐 居讲学、优游寻胜的著名理学家就有四十七人。
        武夷山留下了理学家活动的大量遗迹,其中 最著名的当推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 院。它是朱熹亲自主持构建的武夷山一大建筑群, 世称“武夷之巨观”。朱熹在精舍著书讲学达五年 之久,培养了大批生徒,形成了一个有力量、有影 响的学派。其后,一批理学名家先后在武夷山择地 筑室,读书讲学,以传道为己任,如游九言的“水云 寮”、刘爚的“云庄山居”、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沆 的“咏归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可见早在南 宋时期,武夷山已经成为一座理学名山。山中还有 三百多处摩崖石刻,大部分为南宋以来理学家所 题刻。
        武夷山风光吸引了无数名人骚客,如南朝陈 代学者顾野王,宋代的范仲淹、李纲、辛弃疾、陆 游、朱熹,明代的刘伯温、王阳明、戚继光,现代人 郁达夫、郭沫若等,均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歌 颂武夷山的优美诗文。1962年11月2日,郭沫若 畅游武夷泛舟九曲后在建阳写下了《游武夷泛舟 九曲》诗:“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 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缘满溪。六六三三疑道 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 也会题。”
        (2) 太姥山
        世称“海上仙都”的太姥山,位于福鼎县城南 四十五公里处,三面临海,山势巍峨,矗立在万倾 碧波环绕的秦屿镇上。太姥山作为福建的名山,其 自然景观具石奇、洞异与峰险雾多之三大特色, 1988年被列为中国四十处重点风景区之一。
        太姥山方圆二十公里,海拔1008米。据汉代 王烈《蟠桃记》载:相传尧帝时有老妪避难山中,以 种灵芝为生,被仙人点化,得道乘九色龙马升天而 去。尧帝封她为太母。故称此山为太母山。太姥山 早在秦汉便已扬名,汉武帝曾派大臣东方朔封天 下名山,将太母山册封为三十六座名山之首,又改 “母”为“姥”,称太姥山。今摩霄庵额题“天下第一 名山”,传为东方朔真迹。五代闽王王审知首封太 姥山为东岳,与西岳武夷山相对。
        太姥山历史悠久,有不少唐、宋、元、明、清各 代建筑遗存。唐代国兴寺(又名兴国寺,亦称下院) 遗址中尚存石柱三百六十余根及石塔、石池、浮 雕、碑文等。摩霄庵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为 白云和尚所建,故又名白云寺,是太姥山十四座寺 院中最古老的。玉湖庵是朱熹结茅讲学处,又称 “朱熹草堂”,今遗址尚在。传说朱熹曾在璇玑洞隐 居,注释《中庸》一书。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曾在山 下潋城讲学。太姥山下的秦屿镇,是明代福建沿海 抗倭根据地之一,有“万古雄镇”之称。
        (3) 支提山
        支提山位于宁德市西北霍童镇,又称霍童山。 这里群山连绵,方圆近五十公里,耸立着九十九 峰。最高的华顶峰海拔达一千三百米。山上峰岩洞 壑,林岭泉石,多留有名胜古迹,为天下三十六洞 天之一。五代闽王赏封其为“闽国东岳”。明《闽都 别记》有“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之誉,明 永乐皇帝御赐亲题“天下第一山”匾额。支提山向 与五台、峨嵋、普陀、九华并称为我国佛教五大名 山,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称。
        支提山的主要建筑物是华藏寺。华藏寺又称 华严寺,俗称支提寺。该寺历史悠久,文物荟萃,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佛教寺院重点保 护单位。现存寺内的主要佛教文物有:明永乐御赐 “千圣天冠”铁佛九百四十七尊,每尊铁佛高尺许, 重二十余斤,神态各异。明万历御赐铜渗金大毗卢 千佛托一尊,是国内稀见的珍品。还有御赐五爪金 龙紫衣一袭,明宫廷色釉御碗两个,以及部分画 像、木刻等。寺内藏经丰富,有明内府刊本《北藏 经》七千八百四十册。传说为明代宫廷所赐,是我 国南方各寺院少有的佛教经典,也是研究我国佛 学和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支提”在梵语中为灭恶生善、聚集福德之意, 即菩萨转法轮处。据《华严经》载:“支提山为天冠 菩萨道场。”华顶峰空旷开阔,平坦如坪,可容千人 席地而坐,传为“天冠菩萨”说法处,故称天冠说法 台。峰高台平,堪称奇观。
        历代著名文化名人到支提山游览者甚多,留 下了不少赞美诗画。唐代大诗人李白,南宋陆游, 明代名画家唐伯虎、大学士福清人叶向高,都先后 登上支提山,写下了名篇。《剑南诗稿》有陆游上支 提所作《雍熙寺与僧夜话》七言诗一首:“高名每惯 习凿齿,巨眼适逢友遁林。共话不知红烛短,对床 空叹白云深。现前钟鼓何曾隐,匝地毫光不用寻。 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意。”
        (4) 鼓山
        鼓山风景区位于福州东郊八公里处,是我国 江南著名胜景之一。 它的绝顶峰海拔九百一 十九米,山巅巨石形似大鼓,每遇风雨冲击,便簸 荡有声,故名鼓山。鼓山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分 东西南北四路,共一百六十多处景点,这些景点主 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 姿百态,构成玉笋峰、蟠桃林、刘海钓蟾、八仙岩等 自然景观。鼓山不仅以山川秀丽、古洞清幽取胜, 而且以禅林古雅雄浑,摩崖石刻满布山岗岩隙之 间,宝刹藏经丰富而蜚名中外。
        鼓山摩崖石刻,集历史上书法之大成,楷、草、 隶、篆,一应俱全,有“书法艺术宝库”之称,为福建 摩崖石刻最繁盛之地,堪称福州碑林。自宋以来, 名人墨客在峰、灵源洞、白云洞、舍利窟、达摩 十八景点及石蹬路旁等地留下各种字体的石刻五 百四十九处。宋刻有丞相李纲、赵汝愚、理学家朱 熹、书法家蔡襄等四百零一人题名。蔡襄的“忘归 石”字径七十厘米,笔力遒劲,是为精品。峰上 “天风海涛”四字,乃是朱熹真迹。灵源洞岩壁“寿” 字刻石宽三米、长四米,为福州摩崖石刻第一大 字。元刻题名的有中书平章事朵儿只班等四十九 人。明刻题名的有吏部尚书王翱等六十八人。清刻 题名的有船政大臣沈葆桢等一百九十六人。民国 题刻的有军阀孙传芳等一百九十六人。建国以来 题刻的有郭沫若和菲律宾工商回国考察团全体团 员。鼓山石刻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