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石窟群
陇中石窟群以今甘肃省中部永靖的炳灵寺石
窟为主体,包括靖远的寺儿湾石窟和法泉寺石窟
等。
(1) 寺儿湾石窟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北湾乡离城约 二十公里的红罗山口。石窟开凿在黄河西北岸的 红砂沉积岩崖壁上。石窟的前面,建有砖木楼阁, 系清康熙十二年增修的,名红罗寺,因有一寺一 湾,相沿称为寺儿湾。原有洞窟六个,其中的五个 毁于炸山取石,保存完好的仅红罗寺洞窟一处,现 存石雕及石胎泥塑像六十二尊,系唐、宋年代作 品,虽经后代重修,仍不失原作风格。释迦、伽叶、 阿难、观音、十八罗汉、天王等造像,体态丰满,神 情自若,姿态各异,体现了当时雕塑水平。
(2)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位于靖远县城西南二十多里东湾 乡的杨梢沟口,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又有 佛窟,故名。石窟开凿于北魏,历经各代重修。《靖 远县志》称此窟为红山法泉寺,“凿池穿洞为僧院, 依崖建阁,安置经藏,佛像庄严……”今已多倒坍、 损坏,仅存数处空窟及木结构的庙宇。
(3) 炳灵寺石窟
陇中地区石窟群中最着名的是地处丝绸古道 上的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兰州西南一百 二十公里的黄河上游红砂岩北岸的小积石山中。 《尚书·禹贡》中有“导河自积石”的记载,即指小 积石山。这一带群峰耸立,万壑争奇,气势雄伟。黄 河由青海循化东流而来,经积石关至炳灵寺下,已 进入库区。现在不是波涛汹涌,而是水天一色,风 景如画。这里原是丝绸之路最早由内地通往河西 的黄河渡口,隋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出巡河西, 就是由此渡过黄河。石窟开凿在渡口要津旁,唐以 前称“唐述窟”,羌语意为“鬼窟”。唐代称灵岩寺, 宋代才称为炳灵寺,是藏语“十万佛”的意思。从西 秦、北魏开始经隋唐到清代,历经一千五百年,开 凿的石窟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大小不同的石佛和 佛像多达七百七十六尊,壁画约九百平方米,分布 在南北长三百五十米、高三十余米的崖面上,附近 佛爷台、洞沟、上寺也保留有少量洞窟、造像和壁 画。炳灵寺石窟以北魏太和十年(486)以前、盛唐、 元明时期为三个阶段,在中国石窟中很有特色(参 看陈海涛等《炳灵寺石窟及其三个重要阶段》)。
炳灵寺石窟全部开凿在红沙岩悬崖上,因石 质松脆,易剥蚀,故造像多是石胎泥塑。第169窟 为早期大型洞窟,洞口离地面三十多米,洞深十九 米,宽二十七米,高十四米,是利用天然洞穴加工 而成,四壁均有造像。佛像衣纹为阴刻线条,衣服 紧贴身体,一望而知乃是北朝风格。北壁三身立佛 的背光焰,用浮雕泥塑,细致生动。从北壁题记可 知是西秦乞伏炽盘时开窟的造像。最精美的是唐 窟,现存唐窟二十一个,龛一百一十三个,绝大多 数是盛唐时期的。第64龛的一铺造像,一佛、二菩 萨、两天王,均为立像,菩萨高髻云鬟,蛾眉凤眼, 面部丰满,表情活泼。左侧一尊菩萨,袒胸露乳,腰 向右扭动,头又向左偏,显得腰肢柔软,左手下垂 执净瓶,手指轻翘,右肩垂肘,手臂向上扬起,手中 拈花。这种特殊的站立姿态,活像一个摆动腰肢跳 舞的少女。一千多年前能有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 细致入微的作品,显示了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才 能。
(1) 寺儿湾石窟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北湾乡离城约 二十公里的红罗山口。石窟开凿在黄河西北岸的 红砂沉积岩崖壁上。石窟的前面,建有砖木楼阁, 系清康熙十二年增修的,名红罗寺,因有一寺一 湾,相沿称为寺儿湾。原有洞窟六个,其中的五个 毁于炸山取石,保存完好的仅红罗寺洞窟一处,现 存石雕及石胎泥塑像六十二尊,系唐、宋年代作 品,虽经后代重修,仍不失原作风格。释迦、伽叶、 阿难、观音、十八罗汉、天王等造像,体态丰满,神 情自若,姿态各异,体现了当时雕塑水平。
(2)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位于靖远县城西南二十多里东湾 乡的杨梢沟口,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又有 佛窟,故名。石窟开凿于北魏,历经各代重修。《靖 远县志》称此窟为红山法泉寺,“凿池穿洞为僧院, 依崖建阁,安置经藏,佛像庄严……”今已多倒坍、 损坏,仅存数处空窟及木结构的庙宇。
(3) 炳灵寺石窟
陇中地区石窟群中最着名的是地处丝绸古道 上的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兰州西南一百 二十公里的黄河上游红砂岩北岸的小积石山中。 《尚书·禹贡》中有“导河自积石”的记载,即指小 积石山。这一带群峰耸立,万壑争奇,气势雄伟。黄 河由青海循化东流而来,经积石关至炳灵寺下,已 进入库区。现在不是波涛汹涌,而是水天一色,风 景如画。这里原是丝绸之路最早由内地通往河西 的黄河渡口,隋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出巡河西, 就是由此渡过黄河。石窟开凿在渡口要津旁,唐以 前称“唐述窟”,羌语意为“鬼窟”。唐代称灵岩寺, 宋代才称为炳灵寺,是藏语“十万佛”的意思。从西 秦、北魏开始经隋唐到清代,历经一千五百年,开 凿的石窟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大小不同的石佛和 佛像多达七百七十六尊,壁画约九百平方米,分布 在南北长三百五十米、高三十余米的崖面上,附近 佛爷台、洞沟、上寺也保留有少量洞窟、造像和壁 画。炳灵寺石窟以北魏太和十年(486)以前、盛唐、 元明时期为三个阶段,在中国石窟中很有特色(参 看陈海涛等《炳灵寺石窟及其三个重要阶段》)。
炳灵寺石窟全部开凿在红沙岩悬崖上,因石 质松脆,易剥蚀,故造像多是石胎泥塑。第169窟 为早期大型洞窟,洞口离地面三十多米,洞深十九 米,宽二十七米,高十四米,是利用天然洞穴加工 而成,四壁均有造像。佛像衣纹为阴刻线条,衣服 紧贴身体,一望而知乃是北朝风格。北壁三身立佛 的背光焰,用浮雕泥塑,细致生动。从北壁题记可 知是西秦乞伏炽盘时开窟的造像。最精美的是唐 窟,现存唐窟二十一个,龛一百一十三个,绝大多 数是盛唐时期的。第64龛的一铺造像,一佛、二菩 萨、两天王,均为立像,菩萨高髻云鬟,蛾眉凤眼, 面部丰满,表情活泼。左侧一尊菩萨,袒胸露乳,腰 向右扭动,头又向左偏,显得腰肢柔软,左手下垂 执净瓶,手指轻翘,右肩垂肘,手臂向上扬起,手中 拈花。这种特殊的站立姿态,活像一个摆动腰肢跳 舞的少女。一千多年前能有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 细致入微的作品,显示了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才 能。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