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石器考古文化
科学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亿六千万年到一亿
四千万年的侏罗纪时期,青藏高原是一片浩海,到
了上新世初期,这里出现了平均海拔在2000米的
陆地。整个地区呈亚热带气候,热带植物遍布各
地。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着大量古生物。本世纪70
年代,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的
藏北比如县(海拔4500米)和藏南喜马拉雅山北
麓的吉隆县(海拔4500米)等地发现了早上新世
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有:西藏三趾马、吉隆
三趾马、唐古拉大唇犀、大唇犀、小古长颈鹿、黑河
低冠竹鼠和羚羊等。在这种自然条件中,古人类也
逐渐演化出来(根据考古资料推测,青藏高原也是
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到了第四纪时,喜马拉雅
山不断升高,引起了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变化,给古
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在同自然的搏斗中,人们开
始从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到了制造工具。在
距今五千年左右时,藏族的先民就已能制造精美
的骨器、修建住宅等。现今的黑河、定日、申扎、日
土、普兰、昌都、林芝、拉萨、乃东等地所发现的古
人类文化的痕迹表明,青藏高原古人类的活动面
积十分广泛,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和新石器
文化。
(1) 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文化。从青藏高原 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看,早在距今五至一万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今青藏高原上就已 经有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点分布十 分广泛,各地点之间距离遥远。其范围大体在昆仑 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的广阔 区域内。具体发现地点的时间过程是:1956年7 至8月,在青藏黑河以北的长江源头一带首次发 现了十几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66年至 1968年,在西藏定日县东南发现了四十件人工打 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 1976年,在西藏的藏北申扎县发现打制石器十四 件,均为石片石器。此外,还先后在藏北的日土、普 兰等县发现了一大批旧石器。1982年在青海柴达 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滨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 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有五处,即 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珠洛勒,日土县 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等。根据这些石器本身的 形制、制造技术同周围地区旧石器特征进行比较 表明,这些石器基本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 化遗迹。
从这些旧石器文化遗物的制作特色看,一方 面具有我国华北和黄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常 见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一定的地方 文化特点。前者是数量众多的石片石器均用锤击 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保留砾石面,石 器中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居多,这些特征在华 北旧石器时代常见。后者是在制作工艺上,已出现 了一种相对两边的错向加工或相邻两边的错向加 工方法,这在我国其他地区似不多见,反映了青藏 高原旧石器时代的地方特色(参看石硕《西藏文明 东向发展史》)。
(2)青藏高原新石器考古文化。新石器时代 的原始文化比旧石器时代又进了一步。迄今为止, 仅西藏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已多 达五十余处,其中包括细石器地点二十八处,这些 足以说明,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原始文化已呈现 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广 泛,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 展。如山南地区的石棺墓。山南处于藏南谷地的腹 心地带,是藏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南部的隆子 县、错那县以及中部的乃东等县都发现有早期的 石棺葬遗存。其中,隆子县发现石棺葬遗存十余 处。位于隆子县南部的错那县,多处发现石棺葬 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在乃东县结桑村发掘出十 五座墓葬,从清理出的人骨来看,葬式有侧身屈肢 葬和骨骼散乱的二次葬。除山南地区的几处石棺 墓以外,还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和中甸等地 的石棺墓。根据测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大体为西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金属器时代之前,其中,据 碳14测定数据,隆子县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人骨 标本的年代为距今两千五百至三千年前。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内容十分丰 富,近年来,考古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时 代至少存在着三种文化面貌各异的原始居民群 体,即:以卡若遗址为代表的藏东河谷区文化及从 事定居农耕经济兼有狩猎畜牧经济的卡若居民群 体;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文化 及主要从事定居农耕和渔业经济的曲贡居民群 体;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及 从事游牧、狩猎经济的藏北游牧居民群体。这三大 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有各自的 风格。
卡若遗址是距今四千至五千多年新石器时代 文化的代表。发现于1977年和1979年,发掘面积 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二十八座,打 制石器六千余件,磨制石器五百一十一件,细石器 六百二十九件,骨器三百六十六件,以及大量陶 片、各种动物骨骼、农作物粟等。卡若文化所表现 出来的地方特点是:陶器以罐、盆、钵为基本组合, 均为小平底,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石器中有些独 特类型如铲形器、肩砍砸器、剖面呈五边形的石凿 及刃开在弓背部的半月形石刀等,遗址中不见有 捕鱼工具、无鱼骨等。卡若文化同时与同一时代的 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文化, 以及与横断山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都 有一定的联系。
曲贡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 1990年,曲贡遗址发掘面积五百平方米,出土成 型文物近万件。其中,大多为打制石器,出土陶器 有单、双耳罐、大肚高颈罐和有较高工艺水平的棱 形纹黑陶罐,并还发现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 架。出土的石器中出现了两侧带缺口的鱼网坠和 打制的双肩石铲、石刀、琢制石磨盘等农业工具, 不见细石器。陶器以泥质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器 形以罐、盆、豆、碗、壶为主,呈圜底、圈足,而不见 平底和三足器,陶耳发达。曲贡文化的年代晚于卡 若文化,从文化面貌上看,曲贡文化也较卡若文化 先进。
从中石器时代开始,到整个新石器时代,青藏 高原上分布着极为广泛的细石器文化。这些细石 器地点分布在藏南聂拉木县的亚里村、羊圈,吉隆 县马法木湖岸和昌都卡若遗址,还有二十四个地 点均分布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 高原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细石器标本一千余 件。所有发现的细石器都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 均属同一文化系统。细石器文化是整个新石器时 代存在于以藏北为中心的青藏高原的原始文化之 一。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了 人类活动,他们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文明,它 对藏族文化即青藏高原文化的发展及藏民族的生 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印证了考古文化 的价值和藏族文化的延续性。同时,考古资料证 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的 氐羌系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都曾从不 同的方向汇集于青藏高原,并与当地的土着文化 融合,形成了卡若、曲贡和藏北细石器三大原始文 化。事实上,也证明了藏民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 它是当地的土着居民群体与不断由东部地区迁入 的多种外来居民群体长期融合的结果。
(1) 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文化。从青藏高原 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看,早在距今五至一万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今青藏高原上就已 经有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点分布十 分广泛,各地点之间距离遥远。其范围大体在昆仑 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的广阔 区域内。具体发现地点的时间过程是:1956年7 至8月,在青藏黑河以北的长江源头一带首次发 现了十几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66年至 1968年,在西藏定日县东南发现了四十件人工打 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 1976年,在西藏的藏北申扎县发现打制石器十四 件,均为石片石器。此外,还先后在藏北的日土、普 兰等县发现了一大批旧石器。1982年在青海柴达 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滨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 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有五处,即 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珠洛勒,日土县 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等。根据这些石器本身的 形制、制造技术同周围地区旧石器特征进行比较 表明,这些石器基本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 化遗迹。
从这些旧石器文化遗物的制作特色看,一方 面具有我国华北和黄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常 见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一定的地方 文化特点。前者是数量众多的石片石器均用锤击 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保留砾石面,石 器中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居多,这些特征在华 北旧石器时代常见。后者是在制作工艺上,已出现 了一种相对两边的错向加工或相邻两边的错向加 工方法,这在我国其他地区似不多见,反映了青藏 高原旧石器时代的地方特色(参看石硕《西藏文明 东向发展史》)。
(2)青藏高原新石器考古文化。新石器时代 的原始文化比旧石器时代又进了一步。迄今为止, 仅西藏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已多 达五十余处,其中包括细石器地点二十八处,这些 足以说明,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原始文化已呈现 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广 泛,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 展。如山南地区的石棺墓。山南处于藏南谷地的腹 心地带,是藏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南部的隆子 县、错那县以及中部的乃东等县都发现有早期的 石棺葬遗存。其中,隆子县发现石棺葬遗存十余 处。位于隆子县南部的错那县,多处发现石棺葬 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在乃东县结桑村发掘出十 五座墓葬,从清理出的人骨来看,葬式有侧身屈肢 葬和骨骼散乱的二次葬。除山南地区的几处石棺 墓以外,还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和中甸等地 的石棺墓。根据测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大体为西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金属器时代之前,其中,据 碳14测定数据,隆子县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人骨 标本的年代为距今两千五百至三千年前。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内容十分丰 富,近年来,考古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时 代至少存在着三种文化面貌各异的原始居民群 体,即:以卡若遗址为代表的藏东河谷区文化及从 事定居农耕经济兼有狩猎畜牧经济的卡若居民群 体;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文化 及主要从事定居农耕和渔业经济的曲贡居民群 体;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及 从事游牧、狩猎经济的藏北游牧居民群体。这三大 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有各自的 风格。
卡若遗址是距今四千至五千多年新石器时代 文化的代表。发现于1977年和1979年,发掘面积 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二十八座,打 制石器六千余件,磨制石器五百一十一件,细石器 六百二十九件,骨器三百六十六件,以及大量陶 片、各种动物骨骼、农作物粟等。卡若文化所表现 出来的地方特点是:陶器以罐、盆、钵为基本组合, 均为小平底,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石器中有些独 特类型如铲形器、肩砍砸器、剖面呈五边形的石凿 及刃开在弓背部的半月形石刀等,遗址中不见有 捕鱼工具、无鱼骨等。卡若文化同时与同一时代的 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文化, 以及与横断山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都 有一定的联系。
曲贡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 1990年,曲贡遗址发掘面积五百平方米,出土成 型文物近万件。其中,大多为打制石器,出土陶器 有单、双耳罐、大肚高颈罐和有较高工艺水平的棱 形纹黑陶罐,并还发现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 架。出土的石器中出现了两侧带缺口的鱼网坠和 打制的双肩石铲、石刀、琢制石磨盘等农业工具, 不见细石器。陶器以泥质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器 形以罐、盆、豆、碗、壶为主,呈圜底、圈足,而不见 平底和三足器,陶耳发达。曲贡文化的年代晚于卡 若文化,从文化面貌上看,曲贡文化也较卡若文化 先进。
从中石器时代开始,到整个新石器时代,青藏 高原上分布着极为广泛的细石器文化。这些细石 器地点分布在藏南聂拉木县的亚里村、羊圈,吉隆 县马法木湖岸和昌都卡若遗址,还有二十四个地 点均分布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 高原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细石器标本一千余 件。所有发现的细石器都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 均属同一文化系统。细石器文化是整个新石器时 代存在于以藏北为中心的青藏高原的原始文化之 一。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了 人类活动,他们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文明,它 对藏族文化即青藏高原文化的发展及藏民族的生 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印证了考古文化 的价值和藏族文化的延续性。同时,考古资料证 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的 氐羌系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都曾从不 同的方向汇集于青藏高原,并与当地的土着文化 融合,形成了卡若、曲贡和藏北细石器三大原始文 化。事实上,也证明了藏民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 它是当地的土着居民群体与不断由东部地区迁入 的多种外来居民群体长期融合的结果。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