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2022-08-19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北 京、河北、山东、内蒙古、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人口 4299000人(1982年)。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 数民族之一。早期的满族是林中之民,原来居住在 东北的东部、东北部的高山密林之中。早期满族社 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狩猎、捕鱼和采集是其主 要生活来源。同时满族社会内部盛行掠夺之风,战 争成了他们经常性的职业。狩猎和战争的需要培 养了满族人精于骑射、尚武好战的民族习尚。骑马 是狩猎和交通的前提条件,射箭是谋生和御敌的 必要手段。在这种环境的自然熏陶下,满族成员从 小便习骑射,十余岁的儿童就能在马上驰骋,女子 执鞭不亚于男人。在战斗中人人踊跃争先,以勇往 掠获为荣耀,以退缩无为为耻辱。满族进入辽沈地 区后,虽然社会生产已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 变,但渔猎、采集仍是其重要的经济部门。入关后, 满族统治者把行围狩猎作为一种固定的军事训练 形式坚持下来,以此督促八旗子弟勤于弓马骑射, 提倡尚武精神,保持八旗劲旅旺盛的战斗力。保持 满族淳朴旧俗和骑射技能成为有清一代的大政方 针,这在东北满族中推行得尤为突出。
        满族人有自己的独特的服饰和发式。满族男 子的发式沿袭了其先世女真人的习俗,民族特点 比较突出,是半薙半留的辫发。就是剃去头顶前半 部周围的头发,只留颅后少许头发编结成辫垂于 脑后,胡须也只留左右十余根,余皆拔去。在占领 辽沈地区和统治全国后,满族统治者严令广大汉 族人民薙发易服,强制推行满族发式,并把薙发与 否作为衡量是否归顺为大清臣民的标志。因此,薙 发垂辫也就成了清代满族、汉族、蒙古族等各民族 的共同发式。满族妇女多梳“杈子头”,俗称“两把 头”、“把儿头”,梳法是把两边头发都束到头顶,然 后从中央分开,在两边各绾一个髻,再把脑后头发 绾起,呈燕尾形。后来由于受汉族妇女发式影响, 一般多把发髻梳成扁平的形状,俗称“一字头”。
        满族人的衣冠服饰也和汉人的宽衣博带截然 不同。男子多穿青、蓝色的长袍和马褂,长袍为圆 领、窄袖、捻襟、左衽,四面开衩。袍服袖口接有一 个半月形的袖头,状如马蹄,故称马蹄袖。平时袖 口挽起,冬季出猎和作战时放下来,起到御寒和保 护手背的作用。下身穿套裤,只有裤筒,没有裤裆, 上下两端均有带子,上端系腰,下端裹腿。这种以 窄而瘦为特点四面开衩的袍服非常适合骑马射猎 的需要。满族妇女的服饰是窄瘦的左衽长袍,样式 基本上与男子相同,但更讲究装饰,多在领口、袖 头或衣襟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色的牙子。满族 入主中原以后,旗袍逐渐成为满、汉妇女通用的女 装,式样也由最初的宽腰身直筒式不断演变发展 成现在的紧身合体、线条清晰流畅更能展示女性 人体美的新式样。旗袍不仅美观大方,更能展示东 方妇女的典雅、文静、端庄的气质和风韵,因此深 受世界各国、各民族妇女的欢迎,成为满族对中华 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
        满族的饮食也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点,种植 的农作物以稗、粟为主,多数属于粘性粮食。满族 人素有爱吃粘食的习惯,因季节不同做法各异。春 天做豆面饽饽,夏天用苏子叶包成苏叶饽饽,秋天 用粘米做成打糕,冬天用粘米面包上小豆馅,放在 户外冻贮起来,随吃随蒸,既方便又能保持味道鲜 美。满族和他们的先世都有养猪的传统,猪肉是他 们主要肉食来源。他们习惯吃白肉、血肠、酸菜、粉 条。满族火锅也很有特色,在寒冷的冬天全家围坐 在饭桌旁,把准备好的白肉、血肠、酸菜、粉条连锅 端上,每人一个酱碟,内放调料,锅内咕噜咕噜冒 着热气,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满族糕点也独具特 色,“萨其马”是满族的名点,据传是由一位满族将 军留下的。其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细条,过油 煎炸,再拌上蜂蜜、白糖、瓜子仁,做成金糕条,再 撒上青红丝,既美观又香甜可口。
        满族的住房和居住习惯受地理环境、气候条 件和生产生活水平决定。早期满族住房多为土坯 砌筑,墙厚数尺,房顶上覆以厚厚的苫房草,用于 冬季御寒。房屋南向,门朝南开,南壁开窗。火炕是 冬季室内的主要取暖设施。满族屋内砌有南、西、 北三面相连的转圈坑,俗称为弯子炕。三面炕有不 同的使用功能,南炕因在南窗下,冬季阳光直接照 在炕上,比较暖和,多为家中长辈和客人们准备。 北炕则住晚辈或用以烘晾、存放粮食。夜里全家横 卧炕上,并头而眠。西炕在神板之下,平时不许随 意坐卧,只能在家祭时摆放供品和祭具。满族住房 设计适应了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室内宽敞、采 光充足,便于保暖,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满族信仰萨满教,祭祀是体现其民族特点的 重要习俗,主要有祭天、祭祖、祭星和背灯祭。皇宫 内“元旦拜天”、“出征凯旋”要在堂子内立杆祭天, 这是国家大典,皇帝必须亲自参加,此为公祭。平 时经常性的“月祭”、“马祭”、“杆祭”属于皇家私人 祭典,此为私祭。民间祭祀分“常祭”和“临时祭”, “常祭”中最隆重的祭祀是大祭,又叫“家祭”或“年 祭”。家祭是指满族内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举 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新谷登场以后 或在春秋两季举行,在时间上又有朝祭、夕祭之 分。祭祀之日,首先进行朝祭仪式,由族长率领全 族老幼依辈份排列在供奉祖先神板的西炕下,萨 满祝词,众人行叩头大礼。接着便是别开生面的献 牲仪式,由主祭人将一碗烧酒灌进一头捆绑起来 的猪耳朵里,猪若用力震摇耳朵,说明祖先“领牲” 了,认为是大吉大利。萨满摇铃击鼓跳神,全家人 兴高采烈,将猪去毛切成八块煮熟分食,称为吃福 肉,夕祭是在天黑后进行,届时要熄灭室内所有的 灯盏,故又称背灯祭。关于这一种神秘祭礼的起 源,民间广泛流传着一段故事。传说被祭祀的人是 完立妈妈,完立妈妈是明朝总兵李成梁的侍妾,因 为救罕王而被李成梁杀死。完立妈妈被杀是在夜 里,身上没穿衣服,因此祭祀时要熄灭灯烛。这一 被祭女神因与祖先有关,所以被视为祖神加以祭 祀。祭祖的第二天要举行祭天仪式,满族崇奉天神 为最高神,是主宰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们每 逢出征、狩猎等重大活动,都要举行告天仪式,祈 求天神保佑成功,并且许下事成之后祭祀酬谢的 “愿”。因此,满族人又称这种仪式为还愿。民间祭 天一般在满族住宅院内的索罗杆下进行。满族祭 祀活动是同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的, 带有原始迷信的色彩,他们企图通过祈求神、祖的 力量摆脱苦难,获得福祉,反映了这个古老民族纯 朴美好的生活愿望。
        满族社会初期礼仪比较简单,保持了传统质 朴的风俗。如下属见长辈行叩头礼,女子见人的礼 节是“跪膝而坐,以右手指加于眉端”。亲旧相见, 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是最隆重热烈的礼 节。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受封建礼仪的影响愈来 愈深,满族人的礼节也日渐繁缛,除抱腰接面和叩 头礼外,最常见的为请安和万福礼。男子请安,凡 是穿着箭服的,即缀起马蹄袖头和旗袍,先放垂袖 头,左足略前移,右足后引屈膝,离地寸许,并以双 手按左膝,略低头,然后慢慢起身,名曰请安。受者 除家中尊长以外,其他亲友要还半揖礼,平辈要同 样还礼。妇女请安行“万福”礼,其动作是两手扶膝 下蹲,或以手加额直跪点头,俗称为摸鬓角。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