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

2024-11-25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节日是各民族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是 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在文化的延续和传播过程 中,节日文化实质上是重要的途径或载体,它凝聚 并规范着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 德、价值观及各种文化习俗。云南民族众多,由于 地理环境、民俗传统各不相同,各民族的节日也就 各具特色,构成云南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由于受汉 族的影响。云南的白、纳西、壮等民族都在腊月三 十至正月十五左右过春节。而傣族则以傣历正月 (约当夏历三月)为新年,过“泼水节”;哈尼族则以 十月为岁首,在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年,有的又 过“六月年”,傈僳族则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过年。
        云南汉、白等民族过春节的活动内容与中原 地区大体相同,他们都把春节当作一年中最重要 的节日。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民间就举行祭灶君、 打扫卫生、准备年货。二十七到二十八,人们沐浴 理发、穿戴整齐准备过年。除夕,每家换上新的对 联,有的山村人家在庭院中裁插干直体圆的青松, 上挂灯笼,并在堂屋和院子中铺上青松毛。晚上, 家人团聚,吃团年饭,并举行祭祖活动。人们团坐, 叙旧话新,称为守岁。民间儿童多争相洗脚,以盼 来年“处处赶得着”。
        大年初一,青年人多早起去“挑头水”或“接新 水”,然后举行拜长辈,长辈要为小辈祝福,并给压 岁钱。然后亲友互相走访拜年、祝贺。孟海的布朗 族要用芭蕉叶包上两份红糖糯米粑粑,各插上一 对红烛,两朵鲜花前去家族长家拜年。滇西北的藏 族则亲友间互赠哈达,祝贺吉祥如意。宁蒗的普米 族则在大年初一为年满十三岁的少男少女举行 “穿裤子”和“穿裙子”礼,作为他们成年的标志。
        新年期间,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传统的娱 乐活动。汉、白、纳西等民族要耍花灯、耍龙灯,并 伴以耍猴子、白鹤、蚌壳、龙珠、云纹等。内地各县 的汉族人民要耍花灯、唱滇戏,滇西北的人民则荡 秋千,傈僳族人民举行射驽比赛和赛歌会,傣族则 放高升、耍龙舟等,城镇地区则举办各种灯会、灯 展和放礼花。
        (2) 元宵
        元宵节是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 夏历正月十五日夜晚。这一天被称为上元,上元之 夜叫元夜,因这一天人们习惯吃元宵,故称元宵 节。元宵节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天过后, 标志着春节完全结束,人们要将主要的工作投向 生产。云南的汉族和受汉族影响的白、纳西、壮等 过春节的民族也过元宵节。界时各民族也要吃元 宵(俗称“汤圆”),乡村地区耍龙灯、唱花灯、城镇 地区多举办灯会,人们纷纷出来赏灯、猜谜,欢声 笑语,尽情玩乐。
        (3) 清明
        清明节是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又是汉 族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4月5 日前后(阴历在三月内),民间习惯祭祖扫墓。云南 的汉族以及受汉族影响的白、纳西、壮、瑶、阿昌等 民族也过清明节。届时人们携带果品、纸线、魂幡 前往,“四野如食”,为祖先坟茔除草添土,化纸祭 拜。扫墓之后,人们借此郊游,称为“踏青”,将所带 果品、饭食野炊之后,尽兴而返。
        近年来,政府在清明节时组织各地群众前往 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这对 各民族人民的影响极大。
        (4) 中秋
        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 一。每年的夏历八月十五日,恰值秋节正中,民间 习惯于这一天全家团聚,吃月饼赏月,因此叫做中 秋节。云南自明清以来汉族大量进入以后,中秋也 就成了云南汉族及受汉族影响的白、纳西、彝等族 人民的传统节日,昆明近郊的撒梅人届时自制月 饼,备好瓜子花生毛豆,全家团聚,赏月谈心。各族 青年还赴公共场地,唱歌对调,通宵达旦。
        (5) 景颇族的目脑节
        目脑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因载瓦方 言的差异,又叫做“总戈”,意为“大伙跳舞”。其最 初是为祭祀天神“木代”鬼而举行的仪式,是区域 性的带有宗教含义的活动。据传说,目脑(总戈)是 太阳公公邀请地上的万事万物参加的一次大型舞 蹈盛会,鸟雀们回来后便在一株黄果树下举行,推 孔雀带头。这一现象被景颇族创世英雄宁贯娃看 见,便决定把它移植人间,他在喜玛拉雅山脚划定 舞场,举行了第一次人间目脑(总戈),周围数百里 山乡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们在铜锣的配合下, 像孔雀、彩蝶一样翩翩起舞,庆祝景颇族人民的吉 祥幸福。
        其后,景颇族人民在五谷丰登、迎接贵宾、儿 女婚嫁、亲人远离或团聚时都要举行规模不同的 目脑(总戈)。民间最大的目脑(总戈)节时间一般 在夏历正月十五日以后的第九天,选双日举行,可 延续二、四天或六天。节日期间,人们先在相对固 定的场地竖起高约二十米的目脑柱,上绘表示祖 先迁徙和创世纪的花纹,色彩斑斓,有的纹饰还表 示舞踏行进的路线。两柱之间交叉放置两把砍刀, 银光闪闪,象征人民强悍刚毅的性格。柱档两端设 木刻犀鸟、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 命常青。目脑柱的两侧还有两块高约八米的木板, 上绘美丽有趣的图案,象征子孙昌盛。上方挂有横 匾,上绘相传为景颇族发源地的喜马拉雅山。两旁 搭有高台,象征放眼远处,展望未来。高台周围立 有木柱,上挂芒锣、大皮鼓及其他乐器,外层围以 竹篱笆,象征吉祥和胜利。
        节日开始后,四乡八寨的景颇族男女老幼穿 上盛装,喜气洋洋地汇往广场。太阳一出来,目脑 (总戈)典礼正式开始,鼓乐齐鸣,一队妇女盛装出 场,头顶花篮从篱笆右门鱼贯而入,顿时礼炮齐 鸣,欢声四起。来自各地的景颇族同胞互相赠物敬 酒,然后在两位头戴孔雀羽帽,手挥长刀的老人领 导下,踏着鼓点列队绕场,边歌边舞。男子多手执 长刀或横挎象脚鼓,女子持手绢、纱巾、花扇、树叶 等物,舞步刚健优美,队列整齐而变化有序。参加 者多时可达两三千人,人们兴高彩烈,高亢欢呼, 真是山鸣谷应,颇为壮观。目脑(总戈)仪式一旦开 始便不可停息,一连要跳两个以上的通宵。
        过去,目脑(总戈)节多由山官主持,一般四、 五年举行一次。每次祭典要杀牛十几头至几十头, 耗费粮食数千斤。现在,景颇族目脑(总戈)节中的 宗教含义逐渐被摈弃,有关部门组织歌舞表演,增 加会期商品供应,丰富了节日的内容,每年定期举 行,使其成为当地各民族的新春联欢盛会。
        (6) 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傣语称为“尚罕” 或“京比迈”,意即“新年”,又叫“厚南(泼水节)”、 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属小乘佛教一岁之首的宗 教节日。傣历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金牛宫为新 一年的开始,其时间多半在傣历六月,在快要闰月 时又常在七月初,因此傣族以六月为首,傣历年一 般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反复推移,即在公 历四月中旬。这时人们就送旧迎新,互相泼水以示 祝福。
        据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恶的魔 王,他滥施淫威,使风雨不定,庄稼难活,人们生活 在灾难之中。魔王的七个妻子为了解除人间的苦 难,决定将其杀死,她们经过多方探听,知道只要 将魔王的头发拔下一根,拴住他的脖子就可把他 杀死,于是乘魔王醉时去掉了他的头颅。但滚在地 上的魔王头颅冒起了大火,眼看又要酿成灾难,为 了不使百姓受害,她们七人只好将魔王的头颅轮 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每当轮换时,姐妹们便泼 撒清水,为替换下的人冲洗身上的秽物。后来傣族 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姐妹,便在每年的 这一天互相泼水。实际上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 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它是随着小乘佛教的 传入逐渐在傣族地区广泛流传的。
        泼水节一般持续三至四天,头两天是送旧,最 后一天是迎新,中间的日子叫空日。节日的第一天 清晨,人们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围坐在沙塔周围 听佛爷念经。然后把一尊佛像抬到院中,全体妇女 对其泼水,为佛“洗尘”。浴佛之后,青年男女便互 相泼水祝福,继而形成全村性的泼水高潮。节日期 间,傣族人民要举行以下几项传统活动,一是“丢 包”,青年男女互相站为两排,姑娘将自己精心制 成的花包抛向小伙子,然后互相抛接,以寻觅自己 的意中人。二是划龙舟,身穿节日盛装的傣族群众 欢聚在澜沧江畔和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竟渡。参赛 的龙舟披红挂绿,每只船内有数十名精壮的水手, 指挥者手持芒锣站在船中,一声号令,一只只龙舟 如离弦之箭向前飞驰。鼓声、号子声及岸上的喝采 声响彻云霄。三是放高升,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先 用竹子搭一个高升架,然后各寨将自制土火箭 ——高升放在架上点燃,高升便冒着白烟,发出嗖 嗖的尖啸声飞向蓝天。哪个寨子的高升飞得高,哪 个寨子的人就越光彩、越吉祥。四是跳象脚鼓舞、 孔雀舞,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围成若干圆圈,男青年 边舞边敲响象脚鼓,女青年踩着鼓点,翩翩起舞, 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7)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是大理白族的盛大街期和传统集会, 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 举行,为期五至七天。三月街过去又叫“观音街”、 “观音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南诏时期,民间 传说隋末唐初,恶魔罗刹占据大理,人民深受其 苦。唐贞观年间,观音菩萨于三月十五日在中和峰 下征服了罗刹,开辟了大理坝子,人民安居乐业。 以后为纪念观音,白族人民便每年三月十五日在 中和峰下聚集,焚香祭祀,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 街期。实际上三月街的产生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密 切的关系,它的早期应该是佛教的讲经庙会,后来 由于大理在历史上的地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要,逐渐演变为滇西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集市贸 易和民族盛会。明清以后,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已很 繁盛。
        近年来的三月街期更加繁盛,会期一般延长 至七至十天,人数多达近二十万人,上市牲畜万头 以上,上市药材占云南名贵药材的大部分。附近的 白、汉、彝、纳西、藏等民族盛装参加,进行物资交 易,观看民族文艺节目,参加赛马和射箭比赛,其 间也不乏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对歌跳舞,为集会 增添了民族色彩。
        (8) 火把节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白、彝、纳西、哈尼、傈 僳、拉祜、普米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因点燃火 把为节日的中心内容而得名。其时间一般在夏历 六月初或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持续一至三天。火 把节古称“星回节”,古人以“星回于天”为腊尽岁 终,而西南各民族的先民有以伏为腊的习俗,他们 以北斗柄下指与上指来划分伏腊,从这种“斗柄指 向”意义上说,腊“星回”,伏亦“星回”,故西南民族 以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为年,火把节也就是他们的 年节。
        火把节的来历因民族各异而传说较多,一说 相传汉代彝族妇女阿南的丈夫为汉将郭某所杀, 阿南誓不从郭,赴火自杀。人们为纪念阿南,每年 于此日燃火把凭吊。一说南诏王皮逻阁会五诏于 松明楼,邓赕诏妻慈善夫人劝阻丈夫不成,便在丈 夫手上戴一铁钏。皮逻阁火烧松明楼后,慈善夫人 据铁钏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后来皮逻阁又想娶她 为妻,慈善夫人安葬了丈夫后,闭城自尽,人们为 纪念她,每年于此日燃火把凭吊。彝族支系撒尼人 传说: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引 起了天王的不满,便派大力神下界破坏。大力神为 表现自己的力量,将水牛扭翻在地,阿细人的英雄 朵阿惹姿与大力神摔跤,将他击败。大力神又撤下 香炉变成害虫,人们便点燃火把,烧赶害虫。纳西 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派掌火天神下 界放火,天神不愿烧毁人间,最后被杀。他的一滴 血掉到地上,变成一个小孩,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 以瞒玉帝,后人为纪念这位天神,便每年都过火把 节。彝族支系阿细人传说:阿细人的英雄阿真为救 同伴,将火把捆在羊群的角上,冲进城堡,烧死奴 隶主那迢迢,救出同伴,以后便年年点火把庆祝胜 利。彝族支系撒梅人传说:撒梅王为保卫家园被入 侵部落杀死,人们便点起火把寻找他的精灵。拉祜 族传说:善人用蜂蜡裹在羊角上,点上火,于六月 二十四那天找到并制伏了专吃人眼的恶人,人们 为纪念这位善人,便于每年的这一天燃火把庆祝。 傈僳族传说:诸葛亮南征到了维西,帮助百姓开田 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因路上有猛虎和瘴气, 人们便点起火把驱散瘴气、赶走猛兽,于六月二十 四日接回运稻种的士兵。以后便以这一天为火把 节,庆贺民族亲睦友好。
        火把节期间,人们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 火把竖立寨中,每家门前竖小火把。晚上点燃,村 寨一片通明,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 周,将火把插于田边地角,有的还要杀鸡祭“地公 地母”。然后回到寨中,绕大火把翩翩起舞,纵情歌 唱,并在火把上撒松香粉,通宵达旦。年轻人利用 节日寻找意中人,老年人围坐火边谈古道今,有的 地方还要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打秋千等娱 乐活动。在节日之夜,滇云高原处处火把灿烂,有 如繁星降地,眼花缭乱,村村寨寨歌舞狂欢,热闹 异常。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杀 猪、杀牛祭神,祈求丰年,驱除鬼祟。近年来,在有 关部门的组织下,火把节已成为各地宣传自己、介 绍自己、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文化盛会。
        (9) 纳西族的桑多节
        桑多节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 在每年的二月八日前后举行,其来历与纳西族的 宗教信仰有关。
        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文献上称为“摩沙”、 “磨西”、“么些”、“摩梭”等。他们世代聚居在丽江 坝子及其周围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丽江成 了中原佛教(禅宗)和藏传喇嘛教(密宗)交汇的地 方,红教喇嘛寺从藏区往南传到丽江为止,禅宗和 尚庙由内地往北也传到丽江为止。因此纳西族的 宗教信仰十分复杂,他们既普遍信仰受藏族钵教 (黑教)影响的原始巫教东巴教,又信仰佛教和喇 嘛教,有的还信仰道教。此外,纳西族还非常崇奉 祖先,信仰以“桑多”为至尊的本主神灵,“桑多节” 就是从这个本主信仰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今天 成了纳西族全民性的传统节日。1986年8月29 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桑多 节”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二 月八日。
        “桑多”又译“三多”、“三朵”,是指纳西族的战 神,民间关于“白沙桑多”的传说较多。一是传说很 久很久以前,一位牧羊人在玉龙雪山上放羊,羊群 中跑进一只白獐,化为白石,放羊人背石回家,开 始很轻,后来越走越重,他把石头放下歇气,哪知 一放下白石就重约千斤,再也背不起来了。人们得 知此事,认为是神显灵,就在石头停住之处盖庙供 奉。后来,每当丽江人与外地人争战,就常有一个 穿白衣白甲、骑白马、持白矛银刀的将军为其助 战,这便是桑多大神。从此,桑多成了纳西族的民 族保护神,每年定时祭祀,逐渐演化为传统节日。 实际上桑多原是古代纳西族心目中的圣山玉龙雪 山的人格化,因此位于丽江白沙玉龙雪山麓的北 岳庙,纳西语称“桑多阁”,是为纪念桑多神的。庙 内古柏参天,一进三院,旧时每年二、八月的羊日, 不分官民都要前去献牲祈福。今丽江五凤楼前,纳 西族专门塑有形象与传说一致的桑多神像,年年 祭祀。
        另一个传说中“桑多”是木土司的家将,在一 次外地民族入侵木土司领地的战斗中,“桑多”率 众抵抗,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人血流成了三条 河,最后“桑多”也负伤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 他牺牲的地方盖了“桑多庙”。纳西族人民认为“桑 多”是民族最大的保护神,他是属羊的,所以人们 在每年二月的第一、二个羊日(未日),木土司家在 第三个羊日,抬着全猪、全羊以及鸡、鱼等供品献 祭,烧天香,磕头礼拜,非常隆重。后来,祭祀桑多 演化为纳西族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人们以村为单 位,准备猪、羊等祭品,用马帮驮着柴禾、行李去北 岳庙即桑多阁进香,然后唱歌、跳舞并聚餐,尽兴 三天而返。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