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私学

2023-07-13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书院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 书院名称始见于唐代,盛于宋代,初为私立,后来 由官府控制了一部分书院。书院一般选择在山林 名胜之区作为院址,庋藏大量图书,吸引不少著名 学者来此讲学,生徒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 论时政。与官学相比,书院在教学方法上较为灵 活,重视自修与自由研讨,学术气氛相对自由。但 元明清以来封建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 也屡遭禁毁,并逐渐转化为科举的预备,丧失了最 初办学的宗旨。
        东北地区地处边陲,封建经济和文化教育较 为落后,书院设置较晚,也不普及,没有发展成为 自由讲学的学术中心。但东北书院也有其自身发 展的特点,在官学教育并不发达的东北,起到了振 兴文教、扩大教育面、补充官学不足的重要作用。 东北书院出现于明代,但辽代时东北就已经有了 类似书院的读书讲学场所。辽太祖长子耶律倍就 曾经在辽西的医巫闾山筑室,藏书数万卷,名曰望 海堂,在其中潜心读书。耶律倍死后仍有不少契丹 耶律氏贵族子弟利用这里的藏书条件,常年从师 读书。元代书院之设几遍天下,可以推断当时的辽 东地区已有书院的设置,但尚不见于文献的记载。 明朝成化、弘治以来,随着全国书院教育开始兴旺 发达,东北地区也出现了书院教育这种特殊的教 学组织形式。明代东北书院主要分布在今天辽宁 境内的辽阳、锦州、北镇、沈阳等几处封建经济文 化相对发达、开发较早的地区。它们是以下七所书 院:锦州辽右书院,弘治六年(1493)巡按御史樊祉 创建。辽阳正学书院,弘治七年(1494)巡按御史樊 祉创建,初名辽左书院。嘉靖四十四年(1565)巡按 御史李辅加以扩建,并改名为正学书院。这是当时 在东北规模较大设置颇为完备的一所书院。广宁 (北镇)崇文书院,弘治时都御史张岫、副使李贡创 建。辽阳辽左习武书院,嘉靖七年(1528)巡按御史 王重贤创建,它是东北唯一的一处专门的武学教 育机构,弥补了明代东北官学中没有武学的空白。 广宁河西书院,嘉靖八年(1529)巡抚潘珍等创建, 原名仰高书院,重修后改为河西书院。沈阳薄阳书 院,嘉靖十三年(1534)创建。铁岭挹清书院,嘉靖 二十年(1541)创建。
        与内地书院不同的是,明代东北书院均为由 地方官员创办政府主持的官办性质的教学机构, 是地方官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官学相比,书院在 办学上较为灵活,招生名额没有严格的限制,随书 院客观条件而定。书院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生员入 学读书,也可以聘请全国各地学识渊博的名儒来 书院执教,因此办学程度比较高,成绩也颇显著。 另外明代东北地区书院在很多方面受到科举的影 响。明代东北都司儒学、卫儒学数量有限,并且优 先录取武臣和文官子弟,无法满足广大士子的求 学要求。于是官学化的书院教育便成为科举的预 备,同官学一样起到了为科举取士培养人才的作 用。东北有很大一部分生员是通过书院教育取得 科举功名的,如辽左习武书院,选取本科乡试武举 入院深造,学习骑射技能和军事韬略,在嘉靖四十 四年(1565)举行的会试中中式二十人。可见书院 在培养科举人才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清代 东北书院与明代性质相似,一为官办,二为科举预 备。但清代东北书院仿照内地各省,可以不受“国 语骑射”教育内容的限制,在儒学较少的东北,对 改变东北文化教育长期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到鸦片战争以前,东北共有九 所书院,它们是:铁岭银冈书院,原为流放到沈阳 的四川巡按郝浴讲学授徒之处,康熙十四年 (1675)郝浴起复后留作银冈书院,后郝浴之子奉 天府尹郝林加以修复。沈阳萃升书院,康熙五十八 年(1719)奉天府尹任奕��创建。 乾隆七年(1742) 府尹霍备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改名为沈阳书院, 以后逐渐发展,规模较为完备。海城海州书院,乾 隆三年(1738)知县戴惟枟建。宁远(兴城市)柳城 书院,乾隆年间建。宁海(金州)南金书院,乾隆三 十八年(1773)知县雅尔盖捐建。辽阳襄平书院、复 州横山书院,均设立于清朝中期。吉林白山书院, 吉林将军富俊于嘉庆十七年(1814)创建。清代东 北书院发展与儒学一样,明显地受到了清朝统治 者对东北采取的抑制文化教育发展政策的制约。 吉林仅有的一所书院开办得刚有起色,就受到了 来自清廷最高统治者的责难,以后它的命运也就 可想而知。黑龙江则根本就没有书院的设置。这就 是明清东北书院发展的梗概。
        我国私学教育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我国 就已经出现了私学教育,从而打破了西周以来“学 在官府”、奴隶主阶级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出现 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之学”。各家皆以其所长立 学施教,而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他极力主张扩大教育面,提倡“有教无 类”,实行平民教育。在长期的私学教育实践过程 中,他总结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一 系列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对指导我 国私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学是民间 自办的学校,与官学的区别在于它是由私人办学 和私人教学,不属于政府学校体系。私学规模大小 不等,办学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育对象上至 贵族官僚下至平民百姓,没有统一的要求和严格 限制。因此它是我国古代最有生命力的办学形式。 在官学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众多的私学成为官 学的补充。
        东北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封建官学教育起步 较晚,私学在普及文化知识、培养科举人才、改变 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上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东北私学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家 学,就是长辈通过家庭教育将自己的学业传授给 子弟。一种是未出仕的文人自任教师,开办私塾或 家塾,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种是贵族官僚地主在 自家设馆,或宗族、村社联合设馆,聘请教师教授 子弟。私学又分高低两级,低级的为蒙养学校,即 小学阶段的教育。儿童八九岁入学,开始以识字、 写字为主,诵读《急就篇》《千字文》,进而学习《小 学》《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高级的私学专教成 人,以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作为科举补习,称为 经馆。
        家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私学形式,历史上东 北很多有成就有作为的人因为得益于良好的家庭 教育脱颖而出。如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 家耶律楚材,出生在一个契丹贵族家庭。其父耶律 履博学多识,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多方面的艺术 才能。由于他教子有方,他的几个儿子耶律辨材、 耶律善材、耶律楚材都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至于 教师自己开馆授徒和贵族官僚与宗族、村社雇教 师开办的私学更是不胜枚举。如金初女真大字的 创制者完颜希尹,就曾在其家乡东北的冷山设置 私塾,礼遇在战争中俘获的汉族儒士,让他们教授 自己的子孙诵读。宋使洪皓出使金朝被拘冷山期 间,就曾在希尹家里教其八子。明代的叶九皋自办 私学,弟子有数百人,教学内容广泛涉猎百家诸子 之学和诗歌声律,在教学方法上善于启发学生独 立思考,深入探索,门下士子彬彬多有才学,这所 私学远比死读《四书》、专攻八股制艺的官学更有 意义和成绩。东北僻在边陲,素称荒蛮之地,文化 教育基础较差,当地堪任教育的人才缺乏,经典图 书更是少见,私学远不及内地普遍,这些客观因素 制约着东北私学教育的发展,决定了东北私学教 育的发展的自身的特点,就是从事私学教育的主 体多为寓居东北的知识分子和遭谴戍的失意政客 和流犯。尤其是明清以来,大量流人被放逐到东 北,成为中原汉族文化的积极的传播者和主要的 私学教育工作者。早在殷商末年,就有箕子率殷商 遗民东来,将先进的奴隶制文化带到东北,并对当 地居民进行商朝的诗书礼乐教育。这主要是一种 社会教化,还称不上为真正意义的私学。至汉代末 年,国渊、管宁、邴原等专长儒家经典的中原名士 避乱流寓到辽东,在此讲学授徒,宣传儒家礼乐文 化,可以说是东北早期的私学教育。明清以来,流 人的到来为东北私学教育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 活力。尤其是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 压迫和文化专制政策,被卷进顺治丁酉科场案、通 海案、各种文字狱和党争、谏争中而获罪谴戍的政 客、文人和抗清人士被陆续发往东北的络绎于途。 大凡流人文士,贫寒无聊,多以教书自给。其中因 触怒吴三桂谴发到铁岭的四川巡按郝浴,就在其 住处授徒讲学。这种情况在吉林、黑龙江更为突 出。流人是清代最早活动于黑龙江地区的文化人 士,他们中有不少才华横溢的人才。如因顺治丁酉 科场案而谴放到宁古塔的吴兆骞,来到宁古塔两 年后,就在许康侯家就馆讲授《汉书》,他还被黑龙 江将军巴海聘为书记,并教其二子读书。在他流放 在宁古塔的二十三年漫漫生涯中,“惟馆谷为业”, 充当职业性私学教师。此外在宁古塔、齐齐哈尔还 有很多流人在私学里任教,齐齐哈尔的蒙师们到 每年九九重阳节,齐集关帝庙文昌阁,称为惜字会 (俗称先生会),由此可见齐齐哈尔的私学发展之 一斑。流人在东北私学中任教的著名者尚有《古今 图书集成》编者陈梦雷、绍兴人章汝南、河南李慎 吉、安南(今越南)范如松等人。流人给黑龙江当地 人民带来各种图书文献,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文 化气氛,连清朝地方高级官吏也喜接文士,对他们 予以照顾,形成一种尊重文人的风气。流人对吉 林、黑龙江这一文教禁区的文化启蒙、传播与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抗 衡清政府的“国语骑射”文教政策的作用,在东北 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