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

2020-04-06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到了宋金元时代,山西地区、主要是晋南地 区,由于具备有利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悠久的 乐舞文化传统,于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 下,为诸种表演艺术融合为戏曲艺术提供了适宜 的土壤,从而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 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
        山西晋南地区古称河东。这里土地肥沃,物产 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中心 区域,历史文化源远而流长。从地理位置上讲,它 “东连上党,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顾祖 禹《读史方舆纪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古代 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 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同上)。同时,河东 在地理上也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是历代商贾贩运货物的重要通道,也使各种表演 艺术随着商业通道而得以广泛传播。在宋金元时 代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这里又是经济文化比 较繁荣的地区。当南宋与金对峙时,战争在陕西、 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线反复进行,而晋南地区 逐渐稳定了秩序,生产得到恢复,“家给人足,仓廪 有余”(《金史·世宗本纪》),“户口殷繁充实”(宇 文昭《大金国志》卷一八),经济文化已经兴盛起 来。在这种条件下,戏曲艺人便结合当地的习俗, 利用节假日、家寿日、社日、祭日等各种时机,走乡 串户,以艺博食,并传艺授徒,在民众中广泛地传 播戏曲表演艺术。到了元代,这里又被划归中书 省,属于“腹里”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为 促进各种艺术向前发展,推动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在当时,一些与戏曲文化 关系密切的事业首先获得了发展,更有力地推动 着晋南地区的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比如,当地遭受 战争破坏的庙宇大都得到修复,并陆续重建了一 批新庙宇。这些庙宇成为戏曲演出活动的主要场 所。又如,印刷、造纸业获得高度发展。当时的平阳 府(今临汾市)曾是金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政府 在这里设有管理民营书房和书馆的专门机构“经 籍所”。当时流传着“平阳府,有书籍”(《金史·地 理志》)的说法,便是当地印刷业繁荣的写照,这种 繁荣局面一直延续到元代。造纸业是印刷业发展 的前提条件,当时,稷山县的竹纸和平阳府的白麻 纸,都是闻名遐迩的极佳印书材料。印刷业的繁 荣,为戏曲艺术的普及和戏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极大的方便。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当时的平阳府成 为书坊林立、人文荟萃的全国文化中心。晋南地区 的戏曲艺术,便是在这样有利的客观环境下,一步 步走向成熟并日益繁荣起来了。
        在戏曲艺术成熟和繁荣过程中,“诸宫调”这 一艺术形式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它直接促成了 元杂剧的诞生,可以说是元杂剧出现的先声。它是 多种宫调的组合体,可以运用不同宫调中的曲牌 演唱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因而便于更 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诸宫调是北宋末年的泽州(今 晋城市)人孔三传在京都汴梁城(今开封市)首创 的。“泽州孔三传著,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 诵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孔三传是一位既能 编又能演的艺人,能够“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梦梁录》卷二十),他可能是在家乡民间艺术薰 陶下成长起来,而后进入汴梁城的。他在汴梁创造 了诸宫调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为士大夫所喜爱, “皆能诵之”,他也因此而享誉京城,被载入孟元志 编的《东京梦华录》。从此,诸宫调便广泛流传开 来,尤其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地区获得了很大 发展。早期诸宫调已失传,现存的两部金代诸宫调 传本,一是不知作者姓名的《刘知远诸宫调》,写的 是山西孝义人刘知远还乡的故事;二是董解元的 《西厢记诸宫调》,是写发生在蒲州普救寺(今属永 济市)的故事,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晋南方言,作者 很可能是山西籍人,至少长期生活在这里。这部作 品,首尾衔接,故事完整,篇幅最长,为王实甫创作 元杂剧《西厢记》提供了蓝本,直接促成了元杂剧 诞生。
        在诸宫调广为流传的同时,山西地区以“傩文 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傩戏,锣鼓杂戏、赛戏等表 演形式的活跃,也对戏曲艺术走向成熟产生了巨 大影响。“傩”是古人于年终腊月驱逐疫鬼、祁求来 年和泰安康的仪式,与宗教祭祀有密切关系。我国 有悠久的傩文化传统。最初是傩祭、傩礼,进而发 展为傩舞、傩戏,不仅限于宫廷,而且遍及民间,连 绵不绝,长盛不衰。宋代有《大傩舞图》,画着十二 个戴有不同面具和奇异饰物的人物,手执帚、扇、 斗、箕等舞具,曲折呼唤行进,以驱宅妖、墓鬼等, 是一种古朴粗犷、健康风趣的舞蹈。在此基础上, 再加入情节和唱词,便演化成了傩戏。在宋金元时 代,山西地区的傩文化异常繁荣。如在曲沃县任庄 村许姓家族中发现的《扇鼓神谱》,就是举行傩祭 活动的演出底本,记载着傩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 礼仪规范,其中,傩戏所演出的节目,已经带有戏 曲艺术形成阶段的特点,是向戏曲艺术的过渡。锣 鼓杂戏也是一种酬祭诸神的祭祀戏,演出前先要 举行仪式,然后,装扮化妆好的演员在锣鼓唢呐引 导下列队绕村一圈,再上庙敬神。如《乐毅伐齐》 《关公战蚩尤》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都是锣鼓 杂戏演出的剧目。赛戏也是由古老的祭祀酬神活 动逐步发展为戏曲艺术的。它的演出有一套固定 的程式。如在潞城县崇道乡南舍村发现的《迎神赛 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抄本,即严格规定了在祭 祀中供奉酒盏的程序,并按程序排列了上演的曲 目和剧目,内容包括音乐、舞蹈、队戏、院本和杂剧 等各种艺术门类,其中,院本和杂剧便是正式的戏 曲艺术了。总之,山西民间傩文化的繁荣,为戏曲 艺术的成熟形态元杂剧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营 养。
        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前期活动中心 是在晋南平阳地区,并影响到外省各地,为后期元 杂剧在大都(今北京市)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时,以书坊林立、人文荟萃的平阳为中心,不仅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剧作家和创作群体,他们都曾 创作了不朽的杂剧名篇;而且,戏剧表演空前活 跃,不只是在州城府县,更广泛遍布于村社乡里, 造就了如同忠都秀那样名垂后世的表演艺术家。 正是这样,山西地区留下了在全国最为丰富的宋 金元时代戏曲文物。
        剧作家群体的出现,是元杂剧在山西地区高 度繁荣的最有力说明。在整个元杂剧作家队伍中, 属于平阳创作群体的即有关汉卿、石君宝、郑光祖 等八人,仅次于后期元杂剧在大都的作家群;此 外,山西中部还有由白朴、乔吉等人组成的创作群 体,以及以西京(今大同市,辽金时称西京)人吴昌 龄为代表的山西北部杂剧作家。可以看出,山西元 杂剧作家的阵容十分强大。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 名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四人,称作 “元曲四大家”,他们“均不失为第一流,其余曲家, 均在四家范围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值得注 意的是,元曲四大家中,除马致远外均为山西籍人 士。关汉卿祖籍解州(今属运城市),以后来到大 都,他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是 元代戏曲界的一面旗帜。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六 部,现完整流传下来的有十八部,是作品最丰的元 杂剧作家。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窦娥冤》 《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等,被改编成各种剧 种的剧目,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对我国戏曲 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白朴为隩州(今山西河曲 县)人,是著名的爱情戏作家,他创作的十六种杂 剧,大部分属于爱情戏,如已失传的《祝英台死嫁 梁山伯》,是最早编成戏剧演出的“梁祝”故事,现 存的《墙头马上》《梧桐雨》等,都曾深刻地影响了 后世爱情戏的创作。郑光祖为平阳襄陵(今山西襄 汾县)人,是后期元杂剧的重要作家,创作了十八 种杂剧,其中,取材于传奇故事的爱情戏《倩女离 魂》是他的代表作,它与关汉卿的《拜月记》,白朴 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并列为元杂剧 四大爱情戏。总之,正是以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为 代表的剧作家群体,通过他们的创作活动,把广为 流传的民间戏曲艺术提炼、升华为成熟的戏曲艺 术,才使得山西地区的元杂剧高度繁荣了起来。
        与此同时,遍布于广大城乡的戏曲演出活动 也空前高涨,不仅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交流、提高, 而且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女演员 忠都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演技曾轰动当时 的戏曲舞台,至今还有她的演出形象留存于世,引 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就是洪洞县广胜寺的“忠都 秀作场”壁画,壁画的上方题有“尧都见爱大行散 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横额,画面上是她和她的戏班 正在进行演出的图象。这说明,忠都秀是在当时著 名的戏曲之乡“尧都”平阳府深受人们喜爱和拥载 的一位杰出表演艺术家。这幅壁画,为研究元代戏 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外,在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戏台的石柱顶部, 还可以看到这样的题刻:“尧都大行散乐张德好在 此作场”。说明以张德好为头牌演员的戏班,在当 时的平阳府也是享有盛誉的。这些艺术家频繁的 演出活动,对于元杂剧在山西地区的繁荣,起了重 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方面,山西地区居于全国首位的戏曲文 物,更以大量丰富的事实反映了当时戏曲文化的 繁荣景象。山西是保存宋金元时代戏曲文物最多 的地区,如舞台建筑、绘画雕刻、碑铭题记、传抄或 版印的剧本或资料,以及各种墓葬遗物等,内容极 其丰富。拿舞台建筑来说,目前山西保存着元明清 时代的戏曲舞台总计两千八百八十六座,其中元 代戏台六座,大部分分布在古平阳地区,其余为明 清戏台,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从全国现存元代戏台 实物上看,今临汾市魏村牛王庙戏台建筑时间最 早,翼城县午池村乔泽庙戏台面积最大。如此为数 众多的戏曲舞台大量分布于村社乡里,可以想见, 山西地区的戏曲文化曾经是何等普及、何等繁盛 了!
        明清舞台建筑的大量出现表明,在这期间,山 西地区的戏曲演出活动更加普及,更加繁盛了。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孕育出了以蒲州梆子(即蒲剧, 又称南路梆子)、中路梆子(即晋剧)、北路梆子、上 党梆子等“山西四大梆子戏”为中心的多种地方戏 曲,并影响到外省一些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
        由此可见,山西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 传统,而且又在宋金元时代促成了中国戏曲艺术 的诞生,由此成为中国北方戏曲文化的摇篮,并在 明清和近代一直是我国戏曲艺术活动的重要地 区。所以,山西的戏曲文化可谓根深叶茂了。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