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2020-04-06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彝族,自称“诺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百分之九十,分布于全 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 内,有人口一百五十多万。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蜀族的后裔。早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据《史记》等史籍记载黄帝 娶蜀山氏的女子嫘祖为妃,生子昌意,昌意又娶蜀 山氏的女子,生子颛顼,颛顼后代的一支封于蜀, 即蚕丛氏。蚕丛氏从其发祥地岷山山区——岷江 上游地区进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国,第一代蜀王即 称蚕丛。历经鱼凫、杜宇(望帝)等帝后,来自川东 的濮越民族开明氏入主蜀国。杜宇部族的一支沿 岷江河谷南下进入今川南直到黔西北部和滇东北 (云南昭通一带),再由滇东北进入凉山,此即彝族 中黑彝的先民。公元前316年秦灰灭蜀后,开明氏 部落也向南迁至凉山,在先秦为“西南夷”的徙人 和笮人,此即为彝族中白彝的先民阿莫斯都家和 祖祖乌举家。
        秦汉时期,彝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国。汉武帝时 辟夜郎国地为犍为郡。汉晋时,称为潦人,曾大举 迁入四川腹地,广布于巴蜀地区。以后居住于四川 腹地的潦人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居住于凉山地 区的彝族人则统称罗罗(落兰、罗兰)。这个名称一 直沿用到解放前。元朝在凉山地区设罗罗斯宣慰 司进行统治,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当时的 彝族人住在城镇和坝区。元亡后,大量汉、回军队 进入凉山,占领了平坝沃土、彝族迫于政治、经济 压力,不得不迁入山地半农半牧。元、明和清朝前 期都在这一地区推行土司制,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民国初年分属上、下川南道和建昌道。1939年建 西康省,又改为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1952年 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属西康省),1955年改为自 治州。
        (1) 社会形态
        新中国建立以前,彝族社会是一种以宗族(家 支)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等级社会。处于奴隶制社会 阶段。全体社会成员分属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四 个等级。早在明清时期,彝族社会中“黑骨头”、“白 骨头”之分就已十分明显。黑骨头即黑彝,是第一 等级;白骨头即白彝,包括曲诺,阿加、呷西三个等 级,依次为第二,第三,第四等级。彝族人以家支 (主要指黑彝家支)聚居,以等级区分贵贱。
        黑彝(包括土司、土目)彝语称为“诺”,有黑色 或彝族主体的意思。黑彝是彝族社会的统治者,占 有大量的山林、土地、牲畜和奴隶,具有世袭的贵 族身份。彝族社会没有平民,除黑彝外其他等级都 是奴隶。
        曲诺,彝语“曲”即白,“诺”即黑,曲诺含有清 白人的意思。曲诺没有人身自由,其人身属于黑彝 所有,但黑彝不能任意杀死和买卖曲诺,只能转 让,赠送给其他黑彝,也可以作打冤家的“命价”赔 偿或赌注赔给或赌给其他黑彝。在其人身价有权 变更之前,黑彝一般要征得曲诺本人的同意并不 能拆散其家庭成员和扣留其财产。转让后曲诺仍 保持其曲诺的地位,新的主子不能将其降为低于 曲诺的其他等级。曲诺的组成一部分是早期社会 内部分化后的氏族成员,一部分是被征服的彝族 部落成员,还有一部分赎身的阿加。曲诺有自己的 土地和牲畜,经济上并不依附于黑彝,除必须住在 黑彝的管辖区内不得随意迁徙外,可自由外出经 商和探索。但曲诺不能自由处理自己的财产,如出 卖土地时,要征得其主子的同意,有时还要给主子 一定数量的“开口钱”。曲诺死亡后,其财产可由儿 子继承。曲诺有自己的婚权和子女的亲权,并且有 自己的家支。曲诺对黑彝的义务是每年为其服一 定的劳役,充当打冤家的主要力量并负责事后的 经济赔偿。
        阿加是彝语“阿图阿加”的简称,意思是主子 门里门外的人。阿加本身又分为彝根阿加和汉根 阿加两种,彝根阿加即有彝族血统的阿加,汉根阿 加即没有彝族血统的阿加,因其大部分具有汉族 血统,故称汉根。
        彝根阿加的人身隶属于黑彝,但黑彝不得无 故将其杀死。彝根阿加主要是破产后等级下降的 曲诺,没有土地和牲畜,有的有一小块主人给的 “耕食地”或经主人允许开垦的荒地,也有的租种 主人的土地。彝根阿加(包括汉根阿加)必须居住 在其主人控制的地区内,外出活动必须经主人同 意并在归定的时间内返回。阿加的子女也属于黑 彝,黑彝可以将阿加的子女抽作呷西或陪嫁丫头, 未被抽中的阿加子女一般也由黑彝指定婚配,少 数经黑彝允许后可自主婚配,但如是女子外嫁,则 聘金全归黑彝,如是儿子且自出聘金,所生子女除 第一个女儿外,全归黑彝所有,或者是女儿一半归 黑彝,儿子全归黑彝。彝根阿加有自己的家支,这 是黑彝不得无故杀死他们的主要原因,因为会招 致其家支的集体反抗。彝根阿加在其主人极需某 项开支时,经主人允许交纳一定的“赎身费”后,可 上升为曲诺。
        汉根阿加的人身除可以隶属于黑彝外,也可 以隶属于曲诺或其他阿加。汉根阿加的主人可以 将其杀死或出卖,出卖方式既可以整户卖,也可以 拆散或按股卖。汉根阿加必须住在其主人的住宅 旁边,以便随时听其驱使,没有任何行动自由。汉 根阿加若能多出聘金或少收聘金与贫穷的曲诺子 女结亲,则有可能被允许加入曲诺家支,但这种情 况极为少见。
        呷西是彝语“呷西呷洛”的简称,意思是锅庄 旁的手足,即单身娃子(奴隶)。呷西实际上是一种 家养奴隶,其人身可隶属于黑彝、曲诺或者富裕的 阿加。呷西主要是掳掠而来或买来的汉人,还有一 部分是主人抽来的阿加子女和破产下降的曲诺。 主人可以任意杀死或买卖呷西,呷西没有任何财 产,必须住在主人家里,从事家庭和田间的劳动。 呷西经主人指定婚配后,可以上升为阿加。
        彝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性政权,其社 会秩序靠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家支来维持, 因而家支具有政权的性质。家支带有父系氏族的 躯壳,并保留了一些父亲氏族的习惯,是一种以父 子联名制谱系贯穿起来的血缘集团。如家支内严 禁通婚,一个家支若人口过多,即按血缘关系的亲 疏产生分支。家支对其成员和家庭具有约束力,但 同一家支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统治和隶属关 系。
        家支彝语称为“楚西”或“楚加”,黑彝都有家 支,称为黑彝家支,部分曲诺和阿加(彝根)也有家 支,称为白彝家支。
        据统计,解放前约有七万黑彝人口,分为近百 个大大小小的家支,其中男子在一千人以上的家 支在十个以内。各家支依据其人口的多少和势力 的强弱而拥有大大小小的固定的管辖地区。
        黑彝家支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家支内外的 重大事件和纠纷由头人召开家支会议决定和解 决。头人分为“苏易”和“德古”两种,由家支内的黑 彝奴隶主公推产生。有见识、能排解纠纷的称“苏 易”,阅历深、见识广、善于辞令、能排解重大纠纷、 因而在全家支甚至其他家支中都享有很高威望的 称为“德古”。头人的工作具有义务的性质没有固 定的俸禄或报酬,也没有可以凌驾于一般家支成 员之上的特权和强制力量,其头人的地位不能世 袭,一旦失去威望,也就会失去头人的地位,这是 非常明显的父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头人的义务是 召开家支会议商讨决定家支内外大大小小的事 情。
        黑彝家支是黑彝赖以维持其世袭统治的基 础,黑彝本人一旦被其家支开除,就会失去其黑彝 的地位。
        白彝家支在形成上与黑彝家支一样,但白彝 家支的成员往往隶属于不同的黑彝家支,所以白 彝家支没有完整的领地。白彝家支可以保护其成 员不被黑彝主人随意杀害,在极个别独立的白彝 地区,白彝家支也可以成为地方政权组织。
        (2) 风俗文字
        彝族村落多位于山腰向阳处,多者二十至三 十户,少者十多户。因冤家械斗的关系,村落大都 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一般筑有几个 到十几个不等的碉堡,以防御对手的袭击。房屋一 般是土屋,无窗,屋顶用木板盖成,木板上还要加 盖一层石板以防风雨,称为“瓦板房”。一般为一楼 一底,上层用于储放柴草等物;下层住人和圈养牲 畜。屋内以火塘为中心,火塘由等边三角形的三块 石头构成,火塘周围的位置分为上位、下位和客 位,室内一般没有家具。彝族人民喜用木具,生活 器皿凡碗、勺、盆、盒等均为木制。以用荞子、玉米 磨面做成的“粑粑”和土豆为主食。
        彝族的衣着和装饰,男子穿黑色右衽上衣,长 只及腰部,下穿浅色布裤,不同地区的裤脚的尺寸 大小差别很大,以下留胡须为美,左耳佩戴红色或 黄色珠子,头部正中额头上方蓄一小绺长发,俗称 “天菩萨”。用青布缠头,在右方扎一锥形“英雄 绾”。
        女子穿镶边或绣花上衣,下穿布质“百褶裙。” 该裙有区分等级贵贱的作用,黑彝女子裙长曳地, 其他等级的女子只能着短裙,裙长不能超过膝盖。 头上顶一块瓦状布帕,也可以青布缠头。未出嫁的 女子只梳单辫,出嫁后改分双辫。双耳佩带耳环或 珠串,领口别银制排花,戴手镯或戒指。无论男女 老幼,都外罩形似披风的“擦耳瓦”,这是彝族衣饰 最大的特色,冬天则在“擦耳瓦”内加一层羊毛披 毡,彝族人不喜穿鞋,终年赤足。只有部分边缘地 区受汉族影响,在冬天穿自制的毡袜和草鞋。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黑彝严格实行等级内 婚和家支外婚,整个彝族地区均实行姑表优先婚 配,禁止姨表通婚,部分地区还有抢婚、婚后不落 夫家等原始婚俗。彝族结婚没有一定的年龄限制, 盛行早婚,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即可结婚。黑 彝女子结婚的年龄以偶数为吉利,其他女子则以 奇数为吉利。彝族婚俗保留了明显的婚后不落夫 家的原始婚俗。结婚当天,新娘由夫家派人接来 后,新郎不能与她见面,次日新娘即返回娘家,过 一定时间后,新郎才能再去将新娘接回婆家,但住 几天后又必须返回娘家,直到生孩子以后才能长 住夫家。
        彝族婚俗最大的特点是实行转房制,这种制 度广泛实行于整个彝族地区。这种制度将妇女视 为夫家的财产,与家支制一样,是彝族社会中保留 的原始父系民族习俗之一。已婚妇女丈夫死后,若 尚在生育年龄,则必须转给夫家近亲中的另一男 子为妻,这就是转房。转房有一定的顺序和限制, 称为转房规矩,其顺序是先尽平辈,如平辈中无适 当人选,依次及于晚辈或长辈,限制是晚辈中不能 转给亲生儿子,长辈中姑表婚不能转给公公。转房 被民间视为夫家应得的一种权利,夫家如未按规 矩将丧偶妇女转房,女方则会认为是一种耻辱,严 重的甚至可以引起冤家械斗。若丧偶妇女本人坚 决不愿转房,则必须征得夫家和家友的同意并退 还结婚时的聘金。实际上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只将灵牌供于其幼子家 中,三年后再选择吉日送灵超度,称为“作帛”。这 是彝族保留至今的原始葬俗,彝族源自古蜀族,古 蜀族源自羌氐,羌氐即实行火葬。
        彝族历法分全年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无 闰年闰月,有趣的是,他们按鼠、牛、虎、兔、龙、蛇、 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画象轮回计年、计月和计 日,这种习俗尤其是计年方法与汉族颇为相象,说 明彝族与汉族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同源性。
        彝族过年没有固定的日期,四川彝族过年多 在下半年,一般是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秋收后某 月的下半月,由“毕摩”(巫师)指定某日即为过年, 若次年获得好收成,就继续沿用这一天为过年,否 则再由“毕摩”另行择定。彝族杀牲一般不用刀而 用棍,故杀猪称打猪。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打猪 祭祀祖先灵位。曲诺、阿加要向主人送半边猪头, 以示隶属。
        彝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 源于唐朝,唐时西南六诏中南诏最为强大,南诏王 为统一六诏,设计将其他五诏的王诱至南诏都城 大理杀害,居于今西昌地区的邆晱昭王在去大理 前,其夫人白节怕他遭南诏王杀害,特地在邆晱昭 王手臂上套上了一个铁手镯。邆晱昭王被南诏王 烧死在松明楼后,白节夫人领兵打到大理,根据铁 手镯找到了丈夫的骨灰,在六月二十四日命令士 兵烧起松枝火把照着丈夫的灵魂回家。彝族人为 纪念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 为火把节,历代相传,相治成习。火把节节期为三 天,届时人们手持火把,绕田间和住宅巡行,口念: 烧掉穷根、害虫。然后烧起篝火,相聚狂欢。火把节 实际上应是远古彝族先民祈求丰收的仪式的一种 折射。
        彝族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宗教,信奉万物有 灵的多神崇拜,停留在巫教阶段,没有宗教建筑。 反映出宗教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俗称老彝文。约有一千多 年的历史,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爨字”、“书”或 “夷经”。但使用并不普遍,只为少数“毕摩”等人掌 握。而且由于彝族分布既广,居住又分散,各地彝 文又有所不同,不能通用。这是彝族社会没有形成 统一的地方政权,数千年来一直处于无政府的家 支割据,各自为政状态的结果。
        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到解放初,保留下来的 约有六千个文字符号,经常使用的只有不到五百 个。从这些符号的主导性质来分析,是一种表示彝 语音节的音节符号,无偏旁,部首。书写方法是自 右向左写。1956年,凉山州组织人力收集、整理、 制订了以北部次方言为基础,以喜德(县)语音为 标准音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在彝区推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