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三次移民高潮冲击下的岭南文化

2024-02-13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1) 明朝岭南的社会生活概况
        明朝以后,岭南进入封建文明社会的黄金时 期。除了黎、瑶、壮、畲几个少数民族仍未完全摆脱 蒙昧状态外,全境已完全实现汉化。在意识形态、 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以儒学为支柱的封建文 化体系已经确立。总的说来,封建社会秩序稳定, 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成果卓着,经济实力和先进 程度,不仅已赶上黄河、长江流域地区,而且在某 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岭南虽因地区的开发程度 不同而呈现不平衡状态,但总的趋势是朝向商品 经济的轨道前进,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先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的地区之一。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特 点。
        一是农业开始突破小农经济的构架,出现了 商品性农业的因素和特征。突出的表现是粮食作 物的商品性生产和经济作物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持 续发展。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 记述:明初岭南已成为“多谷”之地,为市场提供了 大量的商品粮,因此而出现了专营粮食买卖的米 行埠头。福建商人到广州府、潮州府、高州府买粮 的船只,每年数以千计。岭南的经济作物有桑、麻、 蔗、花卉、水果等,品种多而质优,产量又高,加上 明初朱元璋及当地官员的大力提倡,人们开始积 极发展商品成分较高的经济作物,以便从中获得 比粮食作物更为丰厚的收益。不仅“富者以稻田薄 利,每以花果取饶”,而且贫苦佃农,也多兼种植经 济作物以增加收入。到明代后期,岭南经济作物的 商品性生产已蔚为壮观,出现了大批专业种植户。 屈大均《广东新语》便说:明代珠江南岸的庄头村, 全都种的是素馨花,“有咏者云:花田女儿不爱花, 萦丝结缕饷他家。贫者穿花富者戴,明珠十斛似泥 沙……”说的正是种花专业户的生活和心态。
        二是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商 品性手工业的产生。当时岭南的制糖、制葵、制蓆、 丝、棉、麻织业等手工业作坊,都应运而生。城镇手 工业的发展,使产品直接参与了以农业商品性生 产为依托的产销良性循环。明代嘉靖以后,今广东 佛山市的冶铁业已发展为全国有名的钢、铁丝、铁 钉产地;佛山石湾的陶瓷产品,不仅全国知名,而 且远销海外,成为海外贸易获利丰厚的名牌产品。 广州、潮州、顺德等地的丝织品也赢得“广纱甲天 下”的荣誉。造船业更为发达。当时的广东是全国 着名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广船”,与福建的“福 船”齐名,却更为优越,是最适宜于航行在暗礁丛 杂的南洋航线上的远洋航船。当时的广州城繁荣 兴旺的景象。令洋人为之叹服。据朱培初《明清陶 器和世界文化交流》介绍: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 年),一位萄萄牙传教士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 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其中说到他曾到一位广 州富商家中作客时的感受:住宅建筑得如同神话 传说的一般美丽。《回忆录》还赞扬广州的主要街 道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街道还要宽阔。
        正如明代嘉靖《广东通志》所说:岭南鱼米充 足价廉,人们大多能“自足负担”,“可以得饱”。可 以这样说,岭南在明代的发展,若不是因明末的战 乱,本可以有望率先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型经济。
        (2) 南明流亡政权与移民
        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攻陷北 京,崇祯自缢而死。同年10月,清朝大军在山海关 击败李自成大顺国的农民军,长驱直入北京,建立 满族人统治的大清帝国,明王朝覆灭。之后,清王 朝大军挥戈南下,消灭了一个接一个的南明王朝。 先是南京,继而是浙江,福建、广东。从1644年到 1661年,广东全境反抗清政府的武装力量全部被 荡平,岭南大地遭受了长达17年的战乱破坏。在 这期间中原人又一次大批向南逃亡,形成岭南自 汉以来第三次移民高潮。这次移民高潮,与南宋末 年的颇相类似:汉族统治王朝为少数民族统治者 所取代。汉族人民又一次遭受国亡家破之痛。大批 平民自发向南逃亡;明朝一部分遗臣拥戴着一些 朱明宗室后裔,率领着各地勤王之师的士卒,还跟 随着一些自愿效忠明王朝的豪绅大族,形成了两 股不同的移民巨流。
        自发逃亡的中原平民,人数最多,自崇祯登位 以后,便已开始南迁,到清兵南下时达到高峰。这 些难民进入岭南后,已经找不到理想的栖身之地, 只能寻找一些人迹稀少的荒山僻野作为安家之 所。因是荒山僻野,倒也可以免去战乱灾祸。难民 们终能安定下来,辟地开荒,重建家园。以中华民 族艰苦创业的精神,子孙世代都定居在亲手开辟 之地,久而发展成为山区村寨,对岭南的后期开发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与两晋两宋的移民相比,其 作用和意义已明显减弱。
        以朱明宗室后裔为核心的另一股移民,自 1646年11月(清顺治三年),由原朱明王朝广西 巡抚瞿式耜等一班遗臣拥戴的朱明宗室桂王朱由 榔在广东肇庆建立永历流亡政权以后,岭南人民 及各地逃亡的豪绅巨族、勤王官兵,甚至不少农民 起义军(包括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残部),在民族和 国家覆亡的关头,出于忠君爱国的封建正统观念, 加之满族军队野蛮的屠杀劫掠造成了毁灭性灾 难,他们自动效忠永历政权,奋起与清军进行了长 达17年的浴血抗战。直至公元1661年,永历帝为 吴三桂所杀,岭南抗清义军最后的几个海岛据点 也被清军一一扫平,战争的灾难才最后结束。这股 移民涌入岭南,带来的是岭南历史上最残酷的战 祸,使岭南自明朝开国以后发展起来的繁荣、富 庶、安定的社会景象及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被摧 毁了。
        清军本来就带着尚未完全脱尽原始野性的北 方满族的凶残性,遇到岭南人民的激烈抗击,变得 越加凶残。如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农历除夕, 清军攻陷南雄府城后,大肆屠杀,城内居民仅“十 存二三”(乾隆《南雄府志》)。1650年,农历十一 月,清军久攻之后再陷广州城,守城官兵阵亡 6000多人,城内居民数万被杀,繁华富庶的广州 城毁于一旦!仅此两例,已足窥全豹。这应该是拥 立永历帝的“移民”带来的间接后果。之所以说是 间接的,因为战争并非由这批移民而起,清王朝为 了统一全国,自然要进军岭南,而且也必然会引起 岭南人民的反抗,战祸是无可避免的。但因为有了 一个明王朝的象征“永历帝”和一批效忠永历帝的 移民,便更加激发了岭南人民正统的忠君爱国思 想观念,从而使岭南的这场战争变得空前持久与 残酷。
        据此,笔者认为:明末移民为岭南所创造的物 质和精神文化并不显着,相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 的负效应。但是却也在残酷惨烈的战火中,考验和 锻炼了岭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击强暴、无 私无畏的品质,为以后岭南人民外御侵略、内抗强 暴专制、勇于革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大概是 明末中原移民为岭南做出的主要贡献吧。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