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的民族融合

2024-10-28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但是到宋元明清时期,这种情形就完全改变 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游牧民族先进入 中原,再逐渐汉化;先实现军事和政治的统一,再 恢复和发展农耕经济。
        这一时期,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出现了像蒙古 汗国那样空前绝后的强大势力,达到了高潮,而汉 地的官僚政治统治却日趋僵化,由盛转衰。因此,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比以往规模更大,融合的过 程更快,农耕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间的差异 更为显著,冲突更为剧烈。从北方游牧民族方面而 言,民族融合主要是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而这种 战争主要是掠夺式的,不是地方割据或统一兼并 式的,因此它首先就表现为极大的破坏性。从汉族 和燕赵区域方面而言,掠夺战争对于燕赵文化的 影响多是消极的、起负作用的。战争虽然是在燕赵 区域内进行,虽然也有少数燕赵人物参加,但是大 多并不代表燕赵人士的意愿,更不由燕赵人士主 持和控制,燕赵方面是完全被动的。掠夺战争不具 有区域性的意义,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这些战 争从全国的和长远的眼光来看,为这一时期的民 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而燕赵区域则为这一整个 过程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同时也做出了极大的贡 献。
        在唐代以前,汉地对北方游牧民族一般都采 取和亲、册封和使其内附等政策。唐代以后已不再 和亲,除北宋曾册封西夏为夏国王,也很少册封。 像后晋称臣于契丹、南宋称臣于金的情况,以前从 未有过。南北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失去均衡,北宋 与辽长期对峙在燕云十六州一线。幽燕以南千里 之间地平如砥,自古以来素无险阻,于是宋人决通 河陂,依水为寨,踞守瓦桥、益津、高阳三关,这种 情况以前从未有过。契丹和金攻克后晋和北宋都 城汴京,金攻克南宋都城临安,长驱直入又迅速返 回,这种情况以前从未有过。北方游牧民族在很短 的时间内就可以进入中原腹地,像蒙古和清更是 由游牧民族在汉族农耕区内建立统一政权,这种 情况以前从未有过。公元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 完颜亮将都城建在华北北部的燕京(今北京),此 后历朝也都建都于此,这种情况以前也从未有过。
        女真族在1115年建立金国,1129年就已完 全控制了河北地区。1133年,金下令从东北地区 迁徙女真人到华北汉人地区,命下之日,比屋连村 屯结而起。到华北后,便星罗棋布地散居四方。可 是到1214年由于遭到蒙古的攻击而南迁开封时, 仍有女真族屯田军及其家口百余万人相随而往。 女真族屯田军长期以来不耕不战,“得地不能自 活”,全靠金朝政府供应的口粮维持生活,其融合 之缓慢,上距进入汉地已有八十余年。
        契丹族在907年建立辽国,936年即已取得 燕云十六州之地。到1125年辽亡,其间一百九十 年,契丹族人仍主要居住在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 古林西、林东之间)为中心的宜牧地区,以渔猎畜 牧为主要经济活动,幽燕地区基本保持汉族人农 耕经济的原状,官吏也多由汉人担任,胡汉分治, 二族在血缘与生产方式上的融合并不显著。
        蒙古族从1215年攻占燕京,到1260年元世 祖忽必烈即位,其间将近半个世纪一度处于异常 混乱和黑暗的状态:掳掠人口,重税勒索,许多州 县被分封给贵族、功臣作封地,封地内的人口被看 作是封主的私有财产,不得任意迁徙等等。元世祖 即位后,政策上虽然做了很多调整,但元朝的民族 融合仍十分缓慢。元代的皇帝自忽必烈到元顺帝, 没有一个通汉文。蒙古人和色目人官吏也多不能 执笔画押,照例以象牙或木头刻名盖印。元朝的民 族矛盾也是历朝中最为尖锐的,迟至1368年元亡 前夕,伯颜等大臣还提出要杀绝汉人张、王、刘、 李、赵五姓,而汉人也提出了“北人是主南是客”和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清朝的崛起是最为迅速的。1616年努尔哈赤 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后金(1636年改称 清),二年后开始向明朝进攻,五年后攻取了辽东 七十二城,十八年后控制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二 十八年后借助李自成灭明的机会攻占北京。攻占 北京后又过二十年,就攻灭了福王、鲁王、唐王、桂 王以及其他各支抗清势力,并于1683年攻下台 湾。满族人在先进入中原、先军事和政治统一、再 逐渐汉化和血缘融合一点上,最为典型。
        在掠夺性战争方面,946年9月,契丹耶律德 光引兵南下,占领了后晋都城大梁,翌年春在大梁 举行即位仪式,改契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但是 契丹人并没有在大梁留下来,而是尽载府库珍宝 回了北方。同样,1126年金兵南下占领了北宋都 城汴梁,也没有停留。金人搜括府库官民金银币 帛、皇宫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铜人、漏刻、书 籍、府州县图,裹挟徽钦二帝、后妃、皇子皇女、贵 戚、倡优、工匠等共三千余人,一并北去。说明这一 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发展很快,而生产 方式上的变化过程则要缓慢得多。
        这一情形到元、清两朝更为明显。蒙古族和满 族都是在初次进入华北平原以后不久,就能够麾 兵直入,几乎不经过反复,很快就可以控制包括长 江流域在内的所有版图。蒙古人占据河北和灭金, 时间都很短,灭南宋也只用了四十年。清兵自入关 到俘获桂王不出二十年。和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 情形相比,南方这时已失去南北对峙的政治军事 实力,而游牧民族在实现了军事统一以后,也是以 征服者战胜者的姿态出现,不让平原地区汉族原 有的农耕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蒙古人在占领河北 以后,大臣别迭等人甚至提出了“汉人无补于国, 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
        唐代以后民族掠夺战争对燕赵文化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它对于经济、文化的巨大的直接的破 坏。耶律德光占据大梁时,赵延寿请给契丹兵颁发 廪食。耶律德光说:“吾国无此法。”于是就放纵骑 兵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称之为“打谷草”。 自东西两畿及郑、滑、曹、濮各州数百里间财畜殆 尽,使城市和村落受到极大破坏。庄季裕所著《鸡 肋编》在讲到金兵的破坏性时说:“自古兵乱,郡邑 都有被焚毁的。但是即使像盗贼那样残暴,因为要 依赖屋舍住宿,所以必定会保留下一些。然而金兵 有露宿的习俗,无须依赖屋舍,凡是经过之处,屋 舍尽遭焚毁。自有史以来,中原之祸无以过之。”元 好问所著《遗山后集》在讲到赵州遭到蒙古兵的破 坏时说:“蒙古攻金的战争结束以后,焚毁尤甚,民 居官舍百不存一。”除了房屋之外,树木特别是极 具经济价值的桑、枣等树,也遭到彻底破坏。《辽史 ·兵卫志》说辽兵每次作战,必定先砍伐园树,然 后驱掠汉族老幼搬运,用以填充壕堑,以便骑兵奔 驰。辽兵还在本国州县中征发汉人乡兵万余人,专 门随军砍伐园林,填充道路。凡是沿途所遇民居园 囿桑柘,必定夷伐一尽。战争还引起人口锐减,《清 世祖实录》说清初直隶极目荒凉,百姓流亡的有十 之六七。
        其次是在游牧民族占领初期,政策上仍具有 很强的军事化性质。耶律德光时,契丹实行胡汉分 治的制度,部落之事归北面宫,汉人租赋之事归南 面宫,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元朝早期也 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之分。州县一级政 权,辽有“头下军州”(头又作投),以所俘掠的人口 封赏契丹贵戚功臣而置。蒙古在河北时,仍是将州 县作为“投下”封地分封给诸王功臣,所掠人口实 际上具有官奴隶的性质。在土地和农耕方面,金人 内徙后将其原有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转为屯田 军,计口给田,以充口食。清初也令满人圈地,近京 各县圈地总数达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四顷之多。 满人索保住在宛平县横霸一方,田连阡陌,招募佃 户供其驱使。焦国栋在宝坻县横霸田土千余顷。猛 安谋克所占耕地又多不肯亲自耕种,或者佃给汉 人,坐收租课;或者役使奴婢,所用奴婢多至二三 百至上千人。更有甚者,则听由良田荒芜,砍桑伐 枣,以为刍薪,经营上极趋粗放。土地荒芜之后,再 重新圈占汉人良田,不二三年仍旧荒废。由此造成 荒地日旷,即使在风调雨顺之年,土地荒芜也动至 百余里,致使“草莽弥望,狐兔出没”。蒙古初期还 专占民田以为牧场,王公大人之家有时占据民田 近于千顷,不耕不稼,称之为草场,专供放牧。游牧 民族还往往在所占据的汉人地区抓丁派役,间接 破坏汉人的农耕。《金史·兵志》中说:“金代兵制 弊病最大,每当遇有征伐及边衅,就下令签军,使 远近骚动不安。如果百姓家中的丁男都身体强壮, 就都被征走,号泣之声动于乡里,嗟怨之声盈于道 路。”此外,不平等的民族压迫政策也给经济和文 化带来极大破坏。
        再从汉族农耕地区方面来看,由于生产方式 的不同,汉族政权的性质和功能便不同于北方,因 而这一时期双方发生在燕赵区域内的战争实际上 具有两种不同生产方式间的冲突的意义。对于汉 族政权而言,虽然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在燕赵区域, 实际上却具有保卫全部农耕地区的意义,而并不 只是关系着燕赵一区的利益。如北宋时期的两次 大战,第一次由宋太宗亲自指挥围攻幽州,第二次 由曹彬率军出雄州,田重进率军由定州出飞狐,都 是倾全区之力以赴。特别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全国 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到长江流域,燕赵区域对于 全区的作用就是以燕赵确保南方经济区的安全。 于是燕赵区域便进一步做出牺牲,纯粹沦为战场。 最足以说明这一点的是在北宋第二次攻辽失败以 后,便取守势,为了遏制北方骑兵,竟至在河北平 原上挖掘河堤,使西起保州(今保定)、东达泥沽海 口(今塘沽)的屈曲九百里之地遍布塘泺,从而使 燕赵区域内的广信、安肃、顺安、雄州、霸州之间, 尽为水塘,农民不得耕种者十之八九。北宋对于燕 赵区域的经济利益已无力相顾,这与唐代以前汉 族政权对于燕赵区域的态度已完全不同。
        又就河北区域内的情况来看,自外而来的战 争使本区域在文化上、心理上均难于承受,表现出 很大的被动性。战争期间虽也有自发的农民武装 出现,如南宋时燕人赵恭在庆源府(今河北赵县) 五马山聚众十余万,王彦“八字军”在怀、卫、相州 一带聚众也在十万以上,但其活动方式已不是传 统的勇武任侠,而是带有反对异族压迫的直接目 的。地方豪强大族的影响尤为微薄,比较著闻的有 辽代的韩氏、刘氏,元代的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真 定董氏等,不过寥寥数家而已。
        燕赵区域的经济、文化在急剧的民族融合和 掠夺或战争的重压下,开始走向衰落。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