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威太赫,燕怨太激

2020-04-06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据清代《易水志》记载,在近二千年之后河北 易县境内仍遗存有荆轲馆、荆轲城、荆轲山遗址。 荆轲馆在北易水南岸,郦道元说:“昔燕丹尊轲上 卿,馆之于此。”荆轲城在易县城西九里,易州城西 五里,周回二里。荆轲山有明代万历十四年御史熊 文熙的题辞“燕义士荆轲之故里”。易县境内还有 樊於期馆、樊於期城、樊於期山、高渐离城、黄金台 等遗址。樊於期馆和樊於期山都在易州城西南七 里处,北易水东岸,因为樊於期是自刎身死的,所 以俗称此处为血山。高渐离城在易州城西南十六 里处,易水北岸,清代名为高离镇,郦道元说:“盖 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黄金台在易州城东南三十 里,高十余丈,东西宽八十余步,又称金台,土人称 为贤士台,又称招贤台。黄金台南十余步有池,称 为黄金陂。黄金陂西北有钓台,高一丈余,方四十 步。在黄金台北面还有小金台和兰马台,都有数丈 高,秀峙相对,翼于左右。此外还有东金台、西金 台,真可说是高台林立、台馆相望了。
        荆轲是一位著名的侠士,《史记·刺客列传》 中共记载了五位侠士,荆轲是其一。司马迁说:自 豫让之后四十余年而有聂政,自聂政之后二百二 十余年而有荆轲。数百年间仅区区五人,可见在司 马迁眼中称得上侠士的都是不世出的大英雄。
        什么是侠?侠就是不君不臣,不偏不倚,自成 一家。侠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既不遵从国君之命, 也不遵从世俗的观念,而只遵从自己独有的价值 标准。侠士注重读书。士是读书人的称谓,称得上 是侠士的人都读书有成,文武兼通,并不单只习 武。侠士重信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侠士 注重德操,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议论别人的短 处,“交绝不出恶声,去国不洁其名”。他们注重名 誉,不是沽取虚名,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绝对完 美、绝对自信。他们帮助别人时报一答十,不是出 于对别人的关心,而是为了证实自己有存在的价 值和然诺的力量。他们不在意成败,不吝惜生死, 不是因为轻视生命,而实在是因为太爱惜生命。生 命有两种,苟安偷生自欺欺人是没有意义的生命, 矢志不移独立自存是有意义的生命。侠士爱惜的 是有意义的生命,所以他们都意志坚强,“立意皎 然,不欺其志。”为了保全这个志向,他们就会在需 要的时候不惜生死,所以像程婴、侯嬴、田光、樊於 期、夏扶甚至在完成使命之后也要自杀而死。生不 苟合,死不苟且,死法和生法同样重要。做侠士最 重要的不是敢于去和强敌拼死,而是敢于在值得 的时候自己杀死自己。
        由于侠士有自己特殊的价值标准,国君不认 同他们,因为他们干乱国家法令,私设刑罚。普通 人也不认同他们,因为他们活着不求财利,死时不 惜生命,全然不可效仿。只有他们自己少数几个人 之间相互认同,但也都是默认于心,从不明说。这 样的一种人生确乎称得上是白虹贯日、感天地而 泣鬼神!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好读书,为人 博闻强记。他很富有理智,从不与人斗胜。在榆次 与盖聂论剑,盖聂怒目视之,荆轲默然离去。在邯 郸与鲁句践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默然逃 去。这是因为他不拘小节,欲立大功。能建非常之 大功的人,也必有非常之言行。荆轲称自己是“常 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 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田光称赞他是“体烈骨 壮,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像这样的一位大侠, 他的言行举止当然会有超越常人之处。
        在卫国,荆轲曾经出手解救十余位贤士大夫 脱离危急。在燕市,他与屠狗为生的高渐离为友, 终日饮酒于市,酒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相视 大笑,已而又相泣,旁若无人。大笑是因为自信,哭 泣是由于感怀生命,旁若无人是因为他们早已抱 定一死以报答人们。只有处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 寻常人,知道他是“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 曲”。他的情趣志向远远不是普通人用一般的价值 标准可以框范的。
        侠士必须是刻苦砥砺,孤介独行。只有田光能 请出荆轲,而田光自刎身死。只有樊於期的人头能 使秦动容,而樊於期果然甘心授首。夏扶只因不能 同行,就在车前刎颈以壮行色。黄金投龟,烩千里 马肝,断美人之手,荆轲面不改色。然而荆轲来到 燕国肯定不是因为希图燕太子丹的黄金、馆舍、车 骑、美女,别人可能是,他决不可能。他知道提一匕 首以入强秦的后果,早已预存必死之心。何况田 光、樊於期、夏扶已先他而死,荆轲更是义无反顾。 但他入秦又不是为了太子丹一人一国的私利,他 是为他自己平生的志向。荆轲说:“心向意,投身不 顾;情有异,一毛不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就 是孔子所说的“狂狷”。
        易水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众人无不 动容,而荆轲升车而去,终不回顾,看似无情。荆轲 已死,鲁句践悲痛自悔,说:“从前我还怒叱他,他 会以为我是什么人!”这几位侠士志向之高之烈以 及他们之间心意的默然契合,都已达到无以伦比 的境界。
        太子丹和荆轲之间也有一种契合。在谋刺秦 王的过程中,这二人的地位、作用不可替代,又缺 一不可,正如宋代人袁褧在《枫窗小牍》中评价的: “有燕丹而后有荆轲也。”荆轲自己也说:“昔吕望 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 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及遇伯乐,则有千里 之功。”古人常说的知己的含义,不在于了解他的 为人,而在于知道他的份量;不在于关怀他,而在 于尊重他。燕太子丹肯用金瓦给荆轲投龟,是认为 荆轲值得这么做,其意在于告诉人们他看待荆轲 比黄金还要重,于是他就成为荆轲的知己。荆轲以 太子丹为知己,太子丹以荆轲为天下士,认为得荆 轲则永无秦忧,二人之间的遇合也算是千古不逢 的了。
        太子丹的精诚与荆轲的奇志契合在一起,就 完成了燕地文化由苦寒和局促而产生出的激变, 就形成和成熟了燕地文化“慷慨悲歌”的独特风 格。慷慨悲歌或燕赵悲歌自战国秦汉以来已经成 为固定的成语,人人皆知,但是对它作深一步解释 的人并不多。唯有袁褧《枫窗小牍》中说道:“秦威 太赫,燕怨太激,威怨相轧,所为白虹贯日,和歌变 徵”。这个解释准确而深刻地道出了燕地文化慷慨 悲歌的真意。
        秦威太赫是不正常的,燕怨太激也是不正常 的,是过激、过头的。燕地以慷慨悲歌为特征的文 化的形成,不是社会正常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结果。 社会正常发展与社会繁荣所形成的是志高而扬的 大国之风,燕文化则是一剑以当百万之师的偏锋 奇锋。燕地苦寒卑弱,因此它的文化也就自伤自 怨,刚烈悲壮。
        “慷慨悲歌”中的慷慨,又写作忼慨,忼又写作 亢,本指咽喉。在声乐上,慷慨是情绪激昂、声音高 亢的歌唱方式,音域由以宫、商为基调上升到以 徵、羽为基调。悲歌也是专有所指的一种歌唱风 格,在《燕丹子》中有“为壮声”、“为哀声”的描写, 其悲壮之情可以由荆轲《易水歌》中“易水寒”、“不 复还”数语具体印证。在心理上,慷慨悲歌是一个 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 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 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 性格。
        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 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因为从此以 后他们的事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慷慨悲歌的 风格,便成了燕文化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特征不仅 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 久性地定格于此了。历代文人学者在说到燕地时, 都反复不断地重申这一点。晋代诗人陶渊明《咏荆 轲》诗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唐代诗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 说:“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 水犹寒。”唐代散文家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中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 不得志于有司,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 生勉乎哉!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 昔时屠狗者乎!”宋代诗人胡曾《易水》诗说:“一旦 秦皇马角生,燕丹归此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恨, 听取东流易水声。”明代诗人李攀龙《易水歌》诗: “匕首腰间鸣,萧萧北风起。平生壮志心,可以炤寒 水。”清初学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说:“彼知性 者,则吴楚之色泽,中原之风骨,燕赵之悲歌慷 慨。”此外如唐代陈子昂、李白、贾岛、柳宗元、罗 隐,宋代邵雍、司马光、苏轼,元代李时行、刘因、杨 维祯,明代王大用、王衡、李东阳、屠隆、张新、李先 芳、王世贞,清代陈维崧等等,也都各有吟咏。可知 自从战国末年以后,“慷慨悲歌”确实已成为燕地 所专有、直到清代延续近二千年而不改的独特文 化风格,成为燕文化的独特标志,古往今来一直受 到人们的景仰,被天下有志之士视为人生的典范。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