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的射柳
射柳是古代契丹、女真族的一项射箭活动。有些地方亦称“斫柳”、“剪柳”、“扎柳”、“走骠骑”,它流行于我国的北方地区。
射柳开始前,先由一位名声很高的射箭能手组织选手在场地上栽插两行柳树,每根枝条距离约数寸左右。枝条要预先剥去青皮,露出自茎,作为射箭的目标。然后鼓声大作,先由一组织者骑马先驰,进入赛场。跟着参赛者骑马而来,入场等候,排成一行。按习俗,柳枝上要挂不同颜色的小方巾,以标明靶记。参赛者要按尊卑长幼的次序进行,不能僭越,否则取消参赛资格。比赛中,射手们一齐弓搭无羽横镞箭,劲射。按规则,能够射断柳枝,并还能用手接住的,为优胜者;能射断,但接不住的,次之;在青皮处射断、射中了枝条不断或射不中,均为失败。在比赛中,每个人射箭都是在鼓声中进行的,“每射必鼓,以助其气”。
射柳,大约始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已经广为流行。《史记·周本纪》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唐宋之际,射柳传入汉族,并成为一项正式比赛。在宋代,射柳还是军中训练项目。正如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所述:“折柳环插球场,军士驰马射之,名曰射柳。”这种射柳的矢镞略宽于普通的矢镞,能够一下射断柳枝。明朝时,“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尝赉(lai,赏赐)。京师惟天坛游人最胜,连钱障泥,联镳飞鞚……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 )所以射柳亦称“走骠骑”。后来,射柳又发展成为射鹁鸪的“剪柳”。当时宫中经常在清明或端午节,将装有鹁鸪的葫芦挂在柳树上,距百步远的地方,以箭射之。矢中葫芦,鹁鸪受惊飞出,以鸟飞的高低定出胜负。这种射柳的方法非常有趣,一直沿袭到清代,北京的天坛、长垣等地,在端午节时都要举行走骠骑的射柳。清以后,这种活动才渐渐消失。
射柳开始前,先由一位名声很高的射箭能手组织选手在场地上栽插两行柳树,每根枝条距离约数寸左右。枝条要预先剥去青皮,露出自茎,作为射箭的目标。然后鼓声大作,先由一组织者骑马先驰,进入赛场。跟着参赛者骑马而来,入场等候,排成一行。按习俗,柳枝上要挂不同颜色的小方巾,以标明靶记。参赛者要按尊卑长幼的次序进行,不能僭越,否则取消参赛资格。比赛中,射手们一齐弓搭无羽横镞箭,劲射。按规则,能够射断柳枝,并还能用手接住的,为优胜者;能射断,但接不住的,次之;在青皮处射断、射中了枝条不断或射不中,均为失败。在比赛中,每个人射箭都是在鼓声中进行的,“每射必鼓,以助其气”。
射柳,大约始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已经广为流行。《史记·周本纪》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唐宋之际,射柳传入汉族,并成为一项正式比赛。在宋代,射柳还是军中训练项目。正如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所述:“折柳环插球场,军士驰马射之,名曰射柳。”这种射柳的矢镞略宽于普通的矢镞,能够一下射断柳枝。明朝时,“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尝赉(lai,赏赐)。京师惟天坛游人最胜,连钱障泥,联镳飞鞚……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 )所以射柳亦称“走骠骑”。后来,射柳又发展成为射鹁鸪的“剪柳”。当时宫中经常在清明或端午节,将装有鹁鸪的葫芦挂在柳树上,距百步远的地方,以箭射之。矢中葫芦,鹁鸪受惊飞出,以鸟飞的高低定出胜负。这种射柳的方法非常有趣,一直沿袭到清代,北京的天坛、长垣等地,在端午节时都要举行走骠骑的射柳。清以后,这种活动才渐渐消失。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