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崇虎与虎趣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中盛产猛虎,东北是虎的故乡。以气候寒冷等独特的地理环境,独成一个亚种命名为东北虎(虎隶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动物,中国有六个亚种)。东北虎体形高大,色彩斑澜,体态健美,黄(白)质黑章,头上一“王”字,威风凛凛,号称王牌虎。东北为古华夏的东夷,来自西北羌戎的古伏羲虎图腾崇拜随着民族的迁徙和文化的传播和当地土著民族的崇虎观念相结合,自古就奉虎为山神爷,立祠奉祀。《后汉书·东夷传》载:“祠虎以为神。” “涉”、“豹”是东北古代民族,他们和东北的女真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都自古就崇拜虎,史书上记载:东夷各族风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妄相涉入”,甚至说其山(长白山)禽兽皆白,虎豹不食人,皆神仙,人恐秽其间,不敢在山由溲溺,恐神兽怪责。这是对长年被雪的长白山和山中猛虎的圣化和神化,其中主要是对虎的崇拜。山神祭祀至今数千年而不衰,并流传着许多虎的趣闻。《长白汇征泉》载:“旧俗崇信鬼神,设祭之时,歌舞饮酒,昼夜不休。尤好祀山神,遇有盟会,必先祀山谷之神,而后歃血。此俗至今犹存,每出游,到深山绝涧,类皆加木板为山庙,庙前竖木为杆,悬彩布置香炉供山神(虎)位,亦有供老把头者,大约因山多猛兽,祈神灵以呵护之也。乡信俗仰,因无足怪。”又云:“按东俗敬山神,在三韩、百济、新罗时代已有此俗,沿及今日,穷山邃谷之中,比比皆是。”这是清代情况。其时不只长白山,在大小兴安岭及乌苏里江以东的锡赫牧山(今属俄罗斯)都有不少中国放山人所立的山神庙,有的是祠虎,有的是祭祀汉代打虎及镇边英雄李牧、李广的。(参见俄人著作《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可见东北崇虎渊源久远,东边远及东海。
        东北各地(特别是山区)讳直言“虎”字,称虎为“软蹄子”,“长爪子”或“柔毛子”。入山者皆回避与虎接触,怕得罪山神爷,遭到不祥,或不获猎物。《呼兰府志》云:“虎,土人不敢斥言之,称日山神爷,又称软蹄子,状如猫,大或如犊,黄质黑文,锯牙钩爪,短项使须多智,夜则一目放光,远烛十数里,食狗则醉。”按虎饱食之后可以长时不动,数日不食,多夜间活动觅食,机警而慎重,一般非特饥饿或激怒自卫时不食人。食物缺乏时,可作较长距离的游移。针对虎的习性,猎人常缚劣犬于山凹,犬吠不已,虎闻而来果腹而醉,人迹而捕虎。虎与其他兽类相比确实“多智”。相传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中虎与熊为争领地能在树上刻划记号(虎用爪抓痕,熊用嘴咬痕)比本事,划记号如高过对方,即为胜利,则对方即退出阵地,否则必厮斗。这种比斗有时会延长到几年,斗时适时而来,虎常比熊多智,最后多胜之。东北盛传虎熊争斗时,虎累则逸去觅食休息,熊则盛怒而拔树,清理场地,体力耗尽,及虎返再斗,熊辄败被食。又,虎也能效鹿鸣以捕“鹿”。《黑龙江外记》载:“虞者(猎人)言:虎伏于莽肖鹿声,致鹿至,则无所逃其口,是可名‘黠虎’”。用鹿哨(乌力安)哨鹿本是鄂伦春人的捕鹿方法,仿鹿牝牡相诱时的叫声以聚鹿,捕而杀之。这是聪明猎人的发明,虎能有此智,勒细雄震山林的粗嗓门学鹿鸣(此非虚言,他书亦有记载),是亦雅趣。因其善赶野猪捕食,长白山中也称虎为“野猪倌”。
        又东北各民族中都盛传虎求人拔掌上刺后报以鹿猪,或虎蹲塘子索人命,人扔帽给虎,虎给谁帽,人即跟去作牺牲,卒得好运,以及其他义虎故事,都说明东北人民对虎的崇拜及热爱,也是虎生态的细致观察和内地虎文化深厚渊源的影响。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