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英歌班”

2023-04-16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以水浒人物为题材的民间舞蹈,又称“扣英歌”或“跳英歌”。
        表演时所有演员,按照《水浒》人物造型化装,由头戴黑色英雄帽,身穿黑色武士短打装的时迁领头。只见他手执长蛇,口吹哨子,指挥着整个队伍前进。队伍分为两行,左边一行“头槌”(第一人)是黑脸黑须的李逵,右边一行“头槌”是红脸红须的关胜。其余各人均画英雄脸谱,作武士打扮。唯独女将孙二娘头结发髻,脸画鬓角,花马刀旦装。除时迁外,所有队员每人手执两根短棍,依套路有节奏地上下敲打,跳跃前进。其形式有点像北方的“耍花棍”。英歌舞槌法讲究,名目繁多,有旋槌、北槌、单槌、双槌和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等,并利用队形的变换,打出绚丽多彩的图形花样,有针花春、大比日、大阵犁、猴脚花等20多套招式,真是叫人眼花缭乱。舞蹈动作急促,风姿威武豪壮。其风格特点是:挥槌齐眉,眼随槌动。纵胸直背,高低适中。棍花转动,脚勿虚空。斜肩过头,走势猛凶。跳如虎跃,转似旋龙。有如万马奔腾之势,锐不可挡。远远即可闻见“咚咚咚”、“咔咔咔”的响声,还有那“嗨嗨——嘿!”的呼喊,可谓扣人心弦。
        完整的英歌应由108人组成,但因场地和演员的限制,多为七八十人和三四十人的。许多乡村都有自己的英歌班,每班20人左右,演出时各乡村之间可以互借演员。在潮汕人的心目中,参加“扣英歌”是件光荣的事,所以男孩从小就要学习英歌舞,培训英歌手。著名的英歌乡有普宁县涂坑乡,潮阳县西岐乡等。
        英歌舞因风格不同而分成两大类:南山英歌和南下英歌。前者轻快活泼,小步跳跃,反手击鼓;后者舒展大方,阔步向前,司鼓者不参加舞蹈,击大鼓于队尾。
        这种舞蹈的起源,与《水浒》故事有关。据说当年宋江被绑赴刑场问斩,众好汉化装前来营救,后人把它编成舞,歌颂这些英雄好汉,故名“英歌舞”,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游艺活动。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