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化州“跳棚”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跳棚”是流行于化州、龙门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是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
        “棚”古作“祊”、“”(音beng,崩)。人们不识此字,误读为“彭”,后又与跳花棚舞相结合,通称为“跳棚”。“祊”的原始意为古代宗庙门内的祭祀,源于古人对生殖器的崇拜,转即为宗族神灵崇拜和土地神灵崇拜。诗经小雅《楚茨》篇就写到当时人们“祝祭于祊”的情形: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杀牛宰羊,制作美味佳肴,高高兴兴地祭拜祖宗、田神和地神,高高兴兴地喝酒、唱歌。这种情形,和后代跳棚是一致的。
        据考,化州跳棚科本共18科,第一科为“接神”,接着是“开棚”、“稻菽”、“锄田”等,共12000多字,可诵可唱,配以鼓乐,便可起舞。内容与《诗经》一脉相承。这种舞稻,于明末清初从福建传入广东化州、龙门一带。人们在春节期间,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一般在正月初五或十六,举行跳棚仪式。那一天,人们穿着盛装,到田边地头去,烧香礼拜,然后在“祊”神面前跳演“鸡公戏”。表演者多为巫艺结合的下层艺人.每组3至4人,一人司乐,敲打吹弹全包,其余2至3人边跳边唱,唱词随口而出,内容多为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表演完毕又到另一家去,逐家跳演,讨点赏钱,直到全村跳完,就放大炮。晚上烧烟花,请戏班来演大戏,一直闹到深夜,才宣告结束。这是龙门一带的情况。
        化州的跳棚又另是一番风味。表演者戴着面具,绘以各种鬼神脸谱,手持锄头、板斧或镰刀,和着锣鼓,边唱边跳,不时发出“嗬嗬”的叫声,刚健热烈,粗犷雄浑。舞蹈动作多表演耕田种地,开山劈岭,割稻堆谷.欢庆丰收等场面。舞蹈队伍约40人左右。表演时间多在秋天收割之后。地点一般在本村的地堂上,临时搭个花楼,所以又叫“跳花棚”。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