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雷歌打擂台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雷歌中流传于雷州半岛的一种民歌,用“黎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演唱。逢年过节,人们经常在村镇广场或街头巷尾搭起歌台,进行对唱,叫做“打擂台”。
        雷歌对唱有两种班底,一种规模较大,舞台高阔,那是“雷州歌班”,俗称“高台班”;一种规模较小,一般是一男一女,手执纸扇、手帕,互相对唱,边唱边舞,叫做“矮台班”,俗称“姑娘歌”。表演时都不用化装,也没有音乐伴奏,观众可以随时登台对答,叫做“捞台”。
        雷州歌形成于唐代,早期的雷歌还带有童谣的味道,如:“鸡公仔,鸡公哥,飞去菜园吃菜秧;飞到南山吃桂叶,飞到海南吃槟榔”。第一句只能吟,不能唱,其他三句可用雷歌曲调演唱,可见雷歌是从“雷谣”发展而来的。明末清初,海康县白沙己有赛歌活动,麻扶桥村于雍正十三年(1935)正式设立“赛歌台”,各地纷纷效仿,逢年过节对歌取乐,即兴而成。著名歌手往往被各村邀请到当地献艺,逐渐成为专业艺人。这些艺人自由组合成立“对唱班”,即“雷歌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称之为“姑娘歌班”。
        雷歌的内容,多为古今人事以及生活常识的问答,还有一些“劝世歌”,如“劝世戒烟”、“劝世戒赌”等,最古老的歌本是《断机教子》,是清代翰林修士陈昌齐根据民间曲本修定的。清代末年,雷歌还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如1889年法帝国主义强占广州湾后,当地便流传一首“抗法雷歌”:“番鬼侵占遂溪地,中国人民不怕伊;寸土寸金争到底,定抓红毛来凌迟。”
        除专业歌班演唱外,整个雷州半岛,到外都可听到雷歌:
        牧牛孩子真快活,又得骑牛并唱歌;
        身穿蓑衣头戴笠,风雨打来都不寒。
        这是牧童唱的。农民则另有其忧郁的歌:
        寒露乱风死得过,刚刚碰逢稻扬花;
        水稻失收谷无米,野菜吃完吃树皮。
        最热闹的是对答盘歌的场面:
        问:什么生来白面面,什么生来嘴向天,
        什么开花赶六月,什么伸藤在水边。
        答:棉花生来白面面,竹笋生来嘴向天,
        “大乳”(野果名)开花赶六月,蕹菜伸藤在水边。歌来诗往,对答如流。观众也往往在此时上去“捞台”,一展自己的歌喉与才华.打擂台达到高潮。
        除口头赛歌外,雷州府城每年都要举力一二次书面赛歌,由“歌社”出题定韵,人人都可作歌参赛,张榜公布优胜,叫做“榜歌”,获奖者可得到一笔可观的奖金。
        现在,雷州半岛更是村村有歌台,镇镇有歌社。歌唱的内容也大为革新,如在宣传计划生育工作中,有首讽刺超生者的雷歌:“现在姑娘真赶逗,三年两头不落漏;前身也抱后也背,两脚到肚三个头。”可谓形象具体,入木三分。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