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砍木鼓”
木鼓是佤族重要的特征之一,据说是父系制的象征。过去,在佤族人的心目中,它既是“崇拜之物”,又是“通神之器”,被人们称之为“通天之鼓”。平时不准乱动,只在祭祀、报警、节日喜庆时敲打。关于木鼓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整个天地,由天神和地神共管。一天,地神发怒,欲以洪水淹没大地。人们惶恐不安,祈问天神,地神为什么发怒?天神说,地神见一种“突”的小鸟(可能是啄木鸟),能啄木而响.怪人尚不如鸟,不能击木而响,故而发怒。于是,人们赶紧召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一起商量,决定砍回木鼓。木鼓砍回来了,但敲不响。人们就用动物的头祭之,仍不响,又用人头去祭,还是敲不响。最后,人们给木鼓盖了房子,剽牛祭之,木鼓敲响了。从此,佤族把“砍木鼓”视为重大活动。每次砍木鼓都要“剽牛祭祀”,跳“剽牛舞”。“拉木鼓舞”,则是在砍木鼓的祭祀活动中,把一段长为一丈左右,直径约二三尺的原木,拉回寨子的一种自娱性的劳动舞蹈。
拉木鼓这一天,全寨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出动。老人们身挎长刀,上山开路,妇女、小孩肩扛竹桶,送水送饭。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则分成四组,排列在木鼓的首尾两端,站成两个“八”字,分别拉住四根拴木鼓的藤索(木鼓的首尾两端各拴两根藤索)。舞时,由一人手挥树枝,边领唱边舞。群众配合着领唱完一段引子后,群众踏着整齐的步子;按“劳动号子”的节奏,边拉边唱边舞。一般以唱完一句拉一下,唱完一段连续拉几下,依次反复。歌词内容,多表现劳动、祝福、爱情、祭祀等。曲调高亢有力,舞蹈情绪热烈,反映了原始部落时期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拉木鼓这一天,全寨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出动。老人们身挎长刀,上山开路,妇女、小孩肩扛竹桶,送水送饭。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则分成四组,排列在木鼓的首尾两端,站成两个“八”字,分别拉住四根拴木鼓的藤索(木鼓的首尾两端各拴两根藤索)。舞时,由一人手挥树枝,边领唱边舞。群众配合着领唱完一段引子后,群众踏着整齐的步子;按“劳动号子”的节奏,边拉边唱边舞。一般以唱完一句拉一下,唱完一段连续拉几下,依次反复。歌词内容,多表现劳动、祝福、爱情、祭祀等。曲调高亢有力,舞蹈情绪热烈,反映了原始部落时期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