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的拜年秧歌

2024-11-04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辽北秧歌,过去又叫“太平歌”,是辽北年俗中重要的娱乐事项之一。据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五日《盛京时报》载:“古时乡人傩,即今之太平歌,又所谓秧歌是也。”可见秧歌活动,由来已久。
        辽北秧歌,大体可分“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而以“高跷秧歌”和“地秧歌”居多。而“八鞭八花秧歌”为辽北一带所独有。八鞭,是指有八个男演员,又称下装,手持马鞭;八花,是指有八个女演员,又称上装,手持扇子手绢。此外,还有沙公子、老婆、老头和秧歌角子,即秧歌队群众演员。秧歌队人数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以锣、鼓、镲、唢呐等为乐器,是舞唱结合的民间歌舞形式。
        辽北秧歌,主要是春节、上元节时活动演出,并常以拜年形式出现,以乞要钱物。据清代《开原县志》载:“正月为一岁之始,娱乐事惟此时为多。初六后有演杂剧于城内街市者,如龙灯、高跷、狮子、旱船等类。沿街跳舞或唱俚曲,逐户乞钱,谓之‘太平歌’,亦称‘秧歌’。乡间,则集村中子弟乔扮女娘名曰‘拉花’,间有男妆如伶人中之丑脚及小生者,佐以锣鼓,沿门歌唱跳舞亦乞钱物……”
        辽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子”。拜庙,是秧歌队到外村演出时,先到庙上拜庙,祈求龙王、山神、土地、虫王、苗王、药王、牛王、马王、财神等九圣,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沙公子唱“一进庙门把头磕,先拜老师后拜佛。保佑保佑多保佑,保佑年年太平歌。”等拜庙歌,然后再跑几个场子,以娱神灵。
        拜门子,是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这是秧歌的主要活动内容。拜门子时,秧歌队跑八字形进院,称为跑龙门阵。然后,一上装站在沙公子和另一排打头的下装腿上,双手合掌成佛相,另一下装跪在前相拜,称为“拜佛”。拜佛之后,秧歌队走“龙摆尾”、“五朵梅”、“剪子股”、“编蒜辫”、“四面斗”、“八面风”等场子花,再圈成一个大圆场,作斗蛐蛐、打翻身、切身等表演。只见扇子、手绢、马鞭上下飞舞,锣鼓节奏越来越快,演员越扭越欢,围观群众连声喝彩,掌声四起,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上装跳下,沙公子率队跑圆场,给东家拜年,并即兴演唱吉祥喜庆的拜年歌,如:
        一进大门抬头观,
        看见您家灯笼竿,
        灯笼竿好比摇钱树,
        摇钱树下金马驹拴。
        此外,还要由上装将戏单交给东家,请东家点戏,即点唱东北民歌。如《小拜年》、《小看戏》、《放风筝》、《绣云肩》、《月牙五更》、《八出戏》等。然后,分别由一对对男女演员按点的顺序演唱。一般唱两三段,东家即赏钱物,沙公子便带队出院,到另一家拜门子去了。
        在辽北秧歌活动中,还有一种“扮灯官”节目,而且只在正月十三到十七晚上才有。据说,从腊月二十开始,县官封印,“灯官”可以代行公事,有权办案。在开原、铁岭等城内,“灯官”由县署马班扮成。在乡村由有文化有威望的人扮成。“灯政司(即灯官)查街前有‘肃静’、‘回避’之灯牌,一班灯政鼓乐、两行灯政马队。灯官乘马在后,礼服官帽,纸糊白顶五品野鸡翎,洋洋得意,游历市街。”(见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六日《盛京时报》)昌图城里,其灯官骑驴,后有旱船、老汉背妻、跑驴和“背王八”等相随。
        做为辽北年俗中的一种娱乐事项,辽北秧歌,曾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然而,近些年来,辽北秧歌已经丢掉了许多优秀的传统节目,只扭不唱,成了“哑巴秧歌”,而且还有继续衰落的趋势。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