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里的楷雕
楷树是孔林(孔子陵园)的特产,用这种树做的“楷雕如意”和“楷杖”都是孔子故里的著名工艺品,古时还有人把孔林出产占卜用的蓍草也算一宝,成为“曲阜三宝”,它们的产生都与民俗教化有关,各有逸趣。
生于孔林的楷树也称孔木或黄连木。形状和松柏相类,属于漆树科,多年生乔木。《广群芳谱》引《淮南草木谱》载:“楷木生孔子冢上,其枝干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故也。”关于楷木,有一段不平常的历史,传说孔子死时,子贡正在外经商。及归业奔丧,孔子棺椁已入基,他那支哭丧棒扔不进去,便把它插在墓旁。子贡为老师守墓六年,不时浇点水,日久天长便长成一支大树,这就是孔林的“子贡手植树。”是弟子尊师的一景。
楷树质地细腻,是木雕的上好材料,用它雕刻的楷杖和如意,都十分名贵面富有传奇性,而且至少有两千多年了。秦末孔子九世孙孔鲋将儒家书籍藏于孔壁,抱礼器投陈胜起义军,死于嵩山。其弟孔腾是孔氏在家的唯一子孙,经常到孔林来祭祀。忽狂风吹折一枝楷树枝,孔腾便拄以为杖回家,此枝木质结实。顶端弯曲如龙,稍加修饰,便是极好的手杖。后刘邦登极,驾车至阙里拜谒孔墓由孔腾为先导。刘邦见此拐杖奇特,问何从而来。孔腾回答“是祖先林上木头,拄它不忘祖德。”刘帮赞许道:“不忘祖德,可谓孝矣。”后就此杖雕饰为龙头,杖身雕花,渐成为一种传统工艺品。曲阜的楷杖,为年高德劭者所持之物,故又称楷木寿杖。它比一般拐杖大些,保存至今最早的一根是明朝初年孔庭族长所用之杖。朱元璋为利用孔子思想进行统治。为了加强孔氏族长的族权,特赐他(孔封)一个“治家藤杖”,以此代行皇权管理族人。此杖又长又细,上有龙头和当时曲阜工匠所雕形状不同,曲阜当地便依此样雕楷杖,便定型为一种龙头龙身的硕长拐杖。
与楷杖齐名的是楷雕如意。这种躯体弯弯,周身刻花的木雕艺术品,象征吉祥如意,衬以红丝绒.装入紫檀木盒内,作为婚礼中男女互赠礼品或给老人拜寿礼品,都极典稚而高贵。如意来源三千年前,又名“搔枝”,因它形状弯曲,可自己拿来搔背,很如人意,故用此名。以前皆系铁、木质,也有玉、竹根骨等做成。曲阜的楷雕如意据说始于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云南做推官,一日宁州天庆寺的真武殿上,爬来一条大蟒蛇,久不去,众以为神,孔道辅不迷信,持上朝的笏板,走入殿内,照蟒头猛然一击,打死蟒蛇,传到真宗那里,得到赞扬,封其笏为“击蛇笏”。从此孔道辅上朝便不能用此笏板,于是令人用楷木做成笏板,被时人称作“天然如意”。自此以后,越做越好看,就日渐成为曲阜有名的工艺品——“楷雕如意”了。
如意的制做起初并不复杂,多模仿古代青铜器上的涡云纹或卷叶纹式样,所雕内容也多限于福寿、吉祥、花鸟等。最初只刻松、竹、水仙、灵芝几种花草图样,叫做“灵仙祝寿”,后来发展到人物。清代楷雕艺人孔昭荣和专刻桃核的艺人鲁中仙合作刻了一根“八仙庆寿”的如意,被曲阜县令刘进庚买去送给山东巡抚杨士骧的母亲祝寿,从此出名。更请画师王茂贤帮忙,吸收了当地各家艺术精华,使楷雕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雕刻布局更考究,刻人微妙微肖,刻龙“九隐九现”、“花无正枝,鸟无正开”,皆栩栩如生,充满生机。但对“百福”、“百寿”、“百子”等字刻的如意,则刻刀和小锉并用,更显玲珑剔透,如金丝编成。在此基础上楷雕更转向孔子像的雕刻。现藏孔庙的孔子夫妇雕刻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守墓时所刻楷木雕像,技法古朴浑厚,造型端庄肃穆,实为宋人雕刻。1925年曲阜艺人曾仿帝王像雕一大型孔子像,用了三年时间,此像在德国。1981年艺人颜景新雕的“孔子行教像”利用高达1.1米的天然楷树根,依根形雕成,生动自然,神色逼真,在山东赴香港首届工艺美术展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后以十万港币出售。自此以后,孔里的当代艺术家以高超惊人的楷雕艺术,将中国圣人孔子的伟大形象和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在国内大量10厘米至30厘米的小型楷雕孔子像更受到国人的普遍欢迎,人人欲得一孔子楷雕为荣。
楷雕在曲阜兴旺已达二百余年,早在咸丰年间就有徐、李、颜、孔四家雕工,清末民初,楷雕艺人主要分三支:颜氏、孔氏和王氏。解放后政府把楷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楷雕工厂,后改为曲阜工艺美术厂,现有百名艺工从事生产,颜景新、贾玉潼等著名楷雕艺人誉播中外,为宣扬中国民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生于孔林的楷树也称孔木或黄连木。形状和松柏相类,属于漆树科,多年生乔木。《广群芳谱》引《淮南草木谱》载:“楷木生孔子冢上,其枝干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故也。”关于楷木,有一段不平常的历史,传说孔子死时,子贡正在外经商。及归业奔丧,孔子棺椁已入基,他那支哭丧棒扔不进去,便把它插在墓旁。子贡为老师守墓六年,不时浇点水,日久天长便长成一支大树,这就是孔林的“子贡手植树。”是弟子尊师的一景。
楷树质地细腻,是木雕的上好材料,用它雕刻的楷杖和如意,都十分名贵面富有传奇性,而且至少有两千多年了。秦末孔子九世孙孔鲋将儒家书籍藏于孔壁,抱礼器投陈胜起义军,死于嵩山。其弟孔腾是孔氏在家的唯一子孙,经常到孔林来祭祀。忽狂风吹折一枝楷树枝,孔腾便拄以为杖回家,此枝木质结实。顶端弯曲如龙,稍加修饰,便是极好的手杖。后刘邦登极,驾车至阙里拜谒孔墓由孔腾为先导。刘邦见此拐杖奇特,问何从而来。孔腾回答“是祖先林上木头,拄它不忘祖德。”刘帮赞许道:“不忘祖德,可谓孝矣。”后就此杖雕饰为龙头,杖身雕花,渐成为一种传统工艺品。曲阜的楷杖,为年高德劭者所持之物,故又称楷木寿杖。它比一般拐杖大些,保存至今最早的一根是明朝初年孔庭族长所用之杖。朱元璋为利用孔子思想进行统治。为了加强孔氏族长的族权,特赐他(孔封)一个“治家藤杖”,以此代行皇权管理族人。此杖又长又细,上有龙头和当时曲阜工匠所雕形状不同,曲阜当地便依此样雕楷杖,便定型为一种龙头龙身的硕长拐杖。
与楷杖齐名的是楷雕如意。这种躯体弯弯,周身刻花的木雕艺术品,象征吉祥如意,衬以红丝绒.装入紫檀木盒内,作为婚礼中男女互赠礼品或给老人拜寿礼品,都极典稚而高贵。如意来源三千年前,又名“搔枝”,因它形状弯曲,可自己拿来搔背,很如人意,故用此名。以前皆系铁、木质,也有玉、竹根骨等做成。曲阜的楷雕如意据说始于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云南做推官,一日宁州天庆寺的真武殿上,爬来一条大蟒蛇,久不去,众以为神,孔道辅不迷信,持上朝的笏板,走入殿内,照蟒头猛然一击,打死蟒蛇,传到真宗那里,得到赞扬,封其笏为“击蛇笏”。从此孔道辅上朝便不能用此笏板,于是令人用楷木做成笏板,被时人称作“天然如意”。自此以后,越做越好看,就日渐成为曲阜有名的工艺品——“楷雕如意”了。
如意的制做起初并不复杂,多模仿古代青铜器上的涡云纹或卷叶纹式样,所雕内容也多限于福寿、吉祥、花鸟等。最初只刻松、竹、水仙、灵芝几种花草图样,叫做“灵仙祝寿”,后来发展到人物。清代楷雕艺人孔昭荣和专刻桃核的艺人鲁中仙合作刻了一根“八仙庆寿”的如意,被曲阜县令刘进庚买去送给山东巡抚杨士骧的母亲祝寿,从此出名。更请画师王茂贤帮忙,吸收了当地各家艺术精华,使楷雕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雕刻布局更考究,刻人微妙微肖,刻龙“九隐九现”、“花无正枝,鸟无正开”,皆栩栩如生,充满生机。但对“百福”、“百寿”、“百子”等字刻的如意,则刻刀和小锉并用,更显玲珑剔透,如金丝编成。在此基础上楷雕更转向孔子像的雕刻。现藏孔庙的孔子夫妇雕刻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守墓时所刻楷木雕像,技法古朴浑厚,造型端庄肃穆,实为宋人雕刻。1925年曲阜艺人曾仿帝王像雕一大型孔子像,用了三年时间,此像在德国。1981年艺人颜景新雕的“孔子行教像”利用高达1.1米的天然楷树根,依根形雕成,生动自然,神色逼真,在山东赴香港首届工艺美术展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后以十万港币出售。自此以后,孔里的当代艺术家以高超惊人的楷雕艺术,将中国圣人孔子的伟大形象和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在国内大量10厘米至30厘米的小型楷雕孔子像更受到国人的普遍欢迎,人人欲得一孔子楷雕为荣。
楷雕在曲阜兴旺已达二百余年,早在咸丰年间就有徐、李、颜、孔四家雕工,清末民初,楷雕艺人主要分三支:颜氏、孔氏和王氏。解放后政府把楷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楷雕工厂,后改为曲阜工艺美术厂,现有百名艺工从事生产,颜景新、贾玉潼等著名楷雕艺人誉播中外,为宣扬中国民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