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僻居著《红楼》
十八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一部举世瞩目的小说——《红楼梦》。这部巨著,以宝玉、黛玉一对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个世享尊荣的巨室豪门的崩溃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围绕着《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则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
何处黄叶村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他又号梦阮、芹溪。他的祖先是汉族,清军入关前入旗籍,成为满州正白旗的包衣,即满州贵族的家奴。清入关后,曹家成了专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官员。因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立过军功,其族世代为官,从曾祖曹玺,经祖父曹寅,到父辈曹顒、曹頫兄弟,连任六十五年的江宁织造,负责掌管宫廷所用纺织品的织造、采购和供应,深受康熙宠信。但雍正即位后,杀害不少自己的同胞兄弟及康熙的宠信大臣,曹家亦被革职抄家,遣回北京。曹雪芹此时十三岁,就结束了“锦衣玉食”、“饫甘餍肥”的生活。只因曹家与雍正所宠的怡亲王关系密切,还没有一贫如洗。乾隆上台后严镇与己不谐的亲王,曹家再受株连,从此一蹶不振,此时他已是青年。家庭巨变,使他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他能写出《红楼梦》这部巨著。
曹家归京后,先住于崇文门外蒜市口,后几经搬迁,最后搬至香山脚下正白旗祖居,穷愁潦倒,靠卖书画和朋友接济度日。他在贫穷的生活中,历尽艰辛,写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初名《石头记》)。
史书关于曹雪芹身世记载稀少,他在西山的住处很费红学家们的考证。从其祖父曹寅的诗词中看,他曾在西山脚下住过,并写过赞美西山的诗词。其词《明月逐人来》词牌下注:“自御园与高渊公踏月归村寓。”词中双行小注:“时寓功德寺。”因猜测曹家在功德寺村有祖居一处。
那么,雪芹居于香山何处?其友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有:“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因而雪芹著书当在这个“黄叶村”。郑板桥访碧云寺住持青崖和尚时作诗:“匹马寻径黄叶寺,雪晴稻熟早秋天。”把卧佛寺称作黄叶寺,那么黄叶村当在卧佛寺附近。
民间传说特别提到,雪芹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竹林。北京素非竹子成片生长之地,而香山一带恰有一处竹林胜境,即孙承泽住过的樱桃沟。敦诚有诗:“退翁亭上风竹合,卧佛庵前石磴纡。”曹雪芹故居,当在这一带。
1971年4月4日,香山正白旗39号房主舒成勋在整理西屋旧物时,碰掉了西壁外墙皮,发现里面还有一层灰皮,题满诗文墨迹,题者署名“拙笔”。红学爱好者张行祖传书箱一对,上有“拙笔”题诗,是他送曹雪芹的贺礼,上有雪芹墨迹。经确认,题壁诗与题箱诗是同一个“拙笔”所书。一些红学家们根据传说对曹故居周遭景物的描写,确认这就是曹雪芹在香山的居处。1983年4月22日,以曹故居为基础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但亦有不少红学家至今仍对此“故居”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抚物思曹公
曹雪芹故居现已开放,故居里按清朝旗人的习惯进行了整修布置。
这所房子是旗下老屋,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该屋兴建的年代下限不晚于雍正十三年(1735)(曹雪芹是乾隆年间搬到香山下的,乾隆元年是1736年)。舒穆鲁氏舒姓一支,自高祖舒斌于乾隆末至嘉庆初年间搬到这里,到现在的舒成勋老先生已是五代不易其居了。
该屋门外有三棵古槐,大门口有四层台阶,台阶两侧原先植有柳树和枣树,现柳树已死去。台阶上是带女儿墙的护院。大门内迎面是绿色木质影壁,院内原有大海棠树,七十年前干围已达一尺半,惜于1937年后因无人管理而死去。院内北房四间是瓦房,东边三间两明一暗,最西头是个单间。这种格式的房子,在原来的香山八旗中只有上三旗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各盖一套,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说他“庐结西郊别样幽”,殆为此意。曹雪芹若曾居此,虽然“茅檐蓬牖、瓦灶绳床”(旗人老屋多有瓦灶绳床等物),却也有“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以助文思。
现纪念馆分为五个展室和一个小碑林,展品主题为“曹雪芹在西山创作环境展览”。
第一展室主要是再现当年旗人的生活情景,其中的“祖宗杆子”、妈妈口袋、影匣、条案等物品,均是从当地老旗人家中搜集来的。
第二展室命名为“抗风轩”,当年的西壁题诗墨迹就是在这屋里发现的。现西壁上的诗文墨迹是照原件复制的,原迹已揭下移至第四展室。
第三展室有一组泥塑立体图表,该图表以曹雪芹故居为中心,东起红山口,尾至凤凰山,其中与曹雪芹生活创作有关的景物都用白牌标明,便于观众对曹雪芹生活创作的环境作具体的全面了解。
第四展室展出的是十一块西壁题诗墨迹,以及一对其友“拙笔”送他的结婚贺礼书箱子。该题诗墨迹署名“拙笔”。据说鄂比在香山一带发音是“奥笔”,在曹公面前不敢称“奥”,因而自谦“拙笔”,故拙笔即鄂比本人。鄂比是香山民间旗人画家,人称“醉鬼鄂三”,是曹雪芹挚友。
第五展室是旗人生活风物的综合展览,看了这些展品,人们就会对《红楼梦》中一些民俗风物如九连环、长命锁、戥子等有所了解。
小碑林在纪念馆西墙外,这些石碑都是从故居周围的山坡、古庙、荒坟中搜集来的,对于研究曹雪芹生活创作环境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年曹公住在这里,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在贫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写出了《红楼梦》这部巨著。
民间说曹雪芹这人很“绝”:他远富近贫,不与有钱亲戚往来,绝富绝亲;中年丧妻,晚年夭子,绝情绝后;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占了个绝日;一部《红楼》,前无古人,堪称绝著。
轶事见高格
曹雪芹在西山,与普通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同忧共难,遗爱人间,其高风亮节、奇闻轶事,至今犹为香山父老们津津乐道。
曹公字芹圃,号雪芹、芹溪,之所以都用“芹”字,香山老人们说,曹公颇通医理,曾搜集箭场旁边溪水附近的野芹菜制成药物,免费为穷人治肝气病,因而以芹入字、入号,以示如山乡野芹,可为穷人食,亦可为穷人药。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则认为,“雪芹”从苏轼诗中来。苏曾被抄家远谪,在黄州作《东坡八首》,其三有以下几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中泥芹,仅余宿根一寸,春气一动,犹可拔芽发叶。曹家亦曾被抄,曹公以“雪芹”为号,或因其与苏轼同感。
曹雪芹居西山何以为生?传说他在旧旗为兵,月四两银子,靠此维生。这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曹公好酒,常去佟峪酒肆赊酒。一日又与朋友酒鬼鄂三同去,掌柜不让赊,遂合作一幅画充酒帐,掌柜卖之,得银十两,抵酒帐尚有余。曹自称“燕市酒徒”,一日酩酊大醉后言:“穷在闹市无人问,钢钩子搭不上至亲骨肉;富在深山有远亲,木榔头打不散无义宾朋。”至今脍炙人口。
原来在正白旗北边水门桥旁有一五道庙,墨迹满墙,传说是燕市酒徒与醉鬼鄂三所为,惜庙早毁,今不复见。
曹公善画,传说常有人求画,但王公贵族,他一概拒画。不过他曾画一扇面给一个索画的王爷,上题有:“小家雀也想攀高枝”,那人还洋洋得意,满街丢丑。
曹雪芹品格清高,传说香山一带八旗每年可选十名侍卫去京城跟班,饷银不多,每季俸米却有三十四石,颇为可观,这样的肥差,他却执拗不去。难怪父老犹言:“曹雪芹活着就是为了《红楼梦》,穷死不当差,饿死不进画苑!”据说他医德也高,为穷人治病不收钱,有一寡妇之女得“女儿痨”,久医不治,他药到病除,寡妇母女送了他一块“华佗再世”匾。
人们又说曹雪芹善制风筝,曾为穷人制风筝卖钱度难关,后又写风筝扎糊诀和画诀,并作《此种人语》进行解释,教给穷人们扎风筝的方法。
在传说中,曹雪芹与广大老百姓是站在一起的。他曾让他朋友红脸大汉挥拳教训一个欺压乡邻的八旗子弟;曾施巧计救出一位在礼王坟前闯祸的车夫;曾巧逮兔鹘(鹰)于打鹰洼,按期交到上泗院鹘房,使正白旗免受皇室惩罚;曾智献《龙凤图》,设计“两旗夹一汉”的八旗营房修建方案,使当地汉民免被驱逐……
曹雪芹与香山老百姓如此亲近熟悉,以致因他而形成了几句歇后语,如“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等等。香山人民对曹雪芹的钟爱,由此可见。
梦景源西山
曹雪芹曾借《红楼梦》主角贾宝玉之口道出他的创作原则:“……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好物尽多,只是我们愚人想不出来罢了。”艺术真实源于现实素材,曹公创作“红楼”,当然不会甘当“愚人”,去建空中楼阁。
据说,《红楼梦》主人公贾(假)宝玉,得名于樱桃沟里的元宝石。书中疯僧评该石:“形体倒也象个宝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书评又曾云此石“萧然坦卧”于青埂峰下,与元宝石形象相符。曹雪芹故居“八景”之一的“元宝遗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时所遗,位于樱桃沟水源之旁。此石形似元宝,实为石质,传说曹雪芹常坐此石上著书。
“八景”之另一处“木石姻缘”,在元宝遗石南侧:巨石之上长着一棵数百年的怪柏,根将巨石撑开一道裂纹,穿透石底。石底有一凹穴,常年积水,历冬不冰,甚为奇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的传奇性爱情象征,可能是受此景物的启发。“红楼”之中宝玉原是女娲补天遗石,通灵成“神瑛侍者”,以仙泉浇灌绛珠仙草,仙草遂化为黛玉,用泪水报答宝玉。香山歌谣云:“林黛玉好比那个山上的灵芝草,贾宝玉是块大石头有了灵性。”灵芝俗称仙草,香山有朱红灵芝,“朱”音同“珠”,“红”与“绛”同,则绛珠仙草就是朱红灵芝。又有人云,按曹寅《樱桃》诗:“上苑新芳供御厨,承恩赐出绛宫珠。”句意绛珠又当是樱桃沟的樱桃。曹雪芹书中命名多有含义,由此可见。
黛玉的命名,则可能源于香山脚下的黛石。明朝《帝京景物略》载,宛平县的“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亦曰黛石也。”此西堂村或在正白旗村正西的门头沟区的西斋堂村,或在正白旗北偏西的温泉村一带,这两处至今还有画眉山的地名。《红楼梦》中,宝玉杜撰的《西方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信是不诬。有人在樱桃沟河滩上也捡到黛石。传说,曹雪芹家贫买不起墨,用黛石代之,因而对它感情很深。
相传,曹雪芹闻邻居柳阿姑大骂妹妹柳芸的薄情郎关世才之事,遂写进了尤三姐大骂贾琏的“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这一回中;见邻居白酒鬼醉闹城中,遂写进刘姥姥醉闹大观园的故事;听说了疯僧与空空道人斗法争白鹿岩的传说,把他们进行了一番编排演化,安插进了《红楼梦》。
又有人考证“太虚幻境”原型是卧佛寺。它们都有一个写着四个大字的大牌坊,二层门内有配殿,殿中都有藏书大橱。而贾雨村“闲居无聊”,“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修竹之处,见一庙‘智通寺’,门旁对联云:‘身后有金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地方又脱胎于樱桃沟退谷。“山环水旋、茂林修竹”就是孙承泽写的“岗阜回谷,竹林深蔚”,“隐隐”可见的智通寺,由隐隐可见的五华寺化来,而那对联,深蕴退谷的“退”字之意。
曹雪芹故居“八景”另有“古槐幽夏”,意指雪芹故居门前的三株古槐,结生怪瘤,枝叶繁茂,盛夏幽荫,故居门前树影斑驳,油然生凉。“古墩秋眺”,古墩指乾隆十四年在香山所建的碉楼,传说是为了镇压此地风水。以前故居东边的金山坡上有一空心古墩,秋高气爽之时,文人墨客往往援阶升顶,远眺黄叶飘飘,西山云霁,互赠互答,称为秋眺之举。曹公挚友敦诚也曾登临此处,怀念故友雪芹。其余四景为“河墙烟柳”、“古井微波”、“广泉古井”及“一拳顽石”。明清之际,樱桃沟北山之顶有一广泉废寺,现仅存一古井,有题“广泉古井”。曹雪芹与张宜昌曾来废寺一游,互为酬唱。曹诗已不存,录张诗于下: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两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也许正是居处周围的佳木奇石,给曹雪芹提供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的基础,同时也为今日红学家们的考证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曹公之友张宜泉有诗赞曰:“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何处黄叶村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他又号梦阮、芹溪。他的祖先是汉族,清军入关前入旗籍,成为满州正白旗的包衣,即满州贵族的家奴。清入关后,曹家成了专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官员。因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立过军功,其族世代为官,从曾祖曹玺,经祖父曹寅,到父辈曹顒、曹頫兄弟,连任六十五年的江宁织造,负责掌管宫廷所用纺织品的织造、采购和供应,深受康熙宠信。但雍正即位后,杀害不少自己的同胞兄弟及康熙的宠信大臣,曹家亦被革职抄家,遣回北京。曹雪芹此时十三岁,就结束了“锦衣玉食”、“饫甘餍肥”的生活。只因曹家与雍正所宠的怡亲王关系密切,还没有一贫如洗。乾隆上台后严镇与己不谐的亲王,曹家再受株连,从此一蹶不振,此时他已是青年。家庭巨变,使他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他能写出《红楼梦》这部巨著。
曹家归京后,先住于崇文门外蒜市口,后几经搬迁,最后搬至香山脚下正白旗祖居,穷愁潦倒,靠卖书画和朋友接济度日。他在贫穷的生活中,历尽艰辛,写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初名《石头记》)。
史书关于曹雪芹身世记载稀少,他在西山的住处很费红学家们的考证。从其祖父曹寅的诗词中看,他曾在西山脚下住过,并写过赞美西山的诗词。其词《明月逐人来》词牌下注:“自御园与高渊公踏月归村寓。”词中双行小注:“时寓功德寺。”因猜测曹家在功德寺村有祖居一处。
那么,雪芹居于香山何处?其友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有:“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因而雪芹著书当在这个“黄叶村”。郑板桥访碧云寺住持青崖和尚时作诗:“匹马寻径黄叶寺,雪晴稻熟早秋天。”把卧佛寺称作黄叶寺,那么黄叶村当在卧佛寺附近。
民间传说特别提到,雪芹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竹林。北京素非竹子成片生长之地,而香山一带恰有一处竹林胜境,即孙承泽住过的樱桃沟。敦诚有诗:“退翁亭上风竹合,卧佛庵前石磴纡。”曹雪芹故居,当在这一带。
1971年4月4日,香山正白旗39号房主舒成勋在整理西屋旧物时,碰掉了西壁外墙皮,发现里面还有一层灰皮,题满诗文墨迹,题者署名“拙笔”。红学爱好者张行祖传书箱一对,上有“拙笔”题诗,是他送曹雪芹的贺礼,上有雪芹墨迹。经确认,题壁诗与题箱诗是同一个“拙笔”所书。一些红学家们根据传说对曹故居周遭景物的描写,确认这就是曹雪芹在香山的居处。1983年4月22日,以曹故居为基础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但亦有不少红学家至今仍对此“故居”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抚物思曹公
曹雪芹故居现已开放,故居里按清朝旗人的习惯进行了整修布置。
这所房子是旗下老屋,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该屋兴建的年代下限不晚于雍正十三年(1735)(曹雪芹是乾隆年间搬到香山下的,乾隆元年是1736年)。舒穆鲁氏舒姓一支,自高祖舒斌于乾隆末至嘉庆初年间搬到这里,到现在的舒成勋老先生已是五代不易其居了。
该屋门外有三棵古槐,大门口有四层台阶,台阶两侧原先植有柳树和枣树,现柳树已死去。台阶上是带女儿墙的护院。大门内迎面是绿色木质影壁,院内原有大海棠树,七十年前干围已达一尺半,惜于1937年后因无人管理而死去。院内北房四间是瓦房,东边三间两明一暗,最西头是个单间。这种格式的房子,在原来的香山八旗中只有上三旗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各盖一套,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说他“庐结西郊别样幽”,殆为此意。曹雪芹若曾居此,虽然“茅檐蓬牖、瓦灶绳床”(旗人老屋多有瓦灶绳床等物),却也有“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以助文思。
现纪念馆分为五个展室和一个小碑林,展品主题为“曹雪芹在西山创作环境展览”。
第一展室主要是再现当年旗人的生活情景,其中的“祖宗杆子”、妈妈口袋、影匣、条案等物品,均是从当地老旗人家中搜集来的。
第二展室命名为“抗风轩”,当年的西壁题诗墨迹就是在这屋里发现的。现西壁上的诗文墨迹是照原件复制的,原迹已揭下移至第四展室。
第三展室有一组泥塑立体图表,该图表以曹雪芹故居为中心,东起红山口,尾至凤凰山,其中与曹雪芹生活创作有关的景物都用白牌标明,便于观众对曹雪芹生活创作的环境作具体的全面了解。
第四展室展出的是十一块西壁题诗墨迹,以及一对其友“拙笔”送他的结婚贺礼书箱子。该题诗墨迹署名“拙笔”。据说鄂比在香山一带发音是“奥笔”,在曹公面前不敢称“奥”,因而自谦“拙笔”,故拙笔即鄂比本人。鄂比是香山民间旗人画家,人称“醉鬼鄂三”,是曹雪芹挚友。
第五展室是旗人生活风物的综合展览,看了这些展品,人们就会对《红楼梦》中一些民俗风物如九连环、长命锁、戥子等有所了解。
小碑林在纪念馆西墙外,这些石碑都是从故居周围的山坡、古庙、荒坟中搜集来的,对于研究曹雪芹生活创作环境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年曹公住在这里,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在贫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写出了《红楼梦》这部巨著。
民间说曹雪芹这人很“绝”:他远富近贫,不与有钱亲戚往来,绝富绝亲;中年丧妻,晚年夭子,绝情绝后;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占了个绝日;一部《红楼》,前无古人,堪称绝著。
轶事见高格
曹雪芹在西山,与普通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同忧共难,遗爱人间,其高风亮节、奇闻轶事,至今犹为香山父老们津津乐道。
曹公字芹圃,号雪芹、芹溪,之所以都用“芹”字,香山老人们说,曹公颇通医理,曾搜集箭场旁边溪水附近的野芹菜制成药物,免费为穷人治肝气病,因而以芹入字、入号,以示如山乡野芹,可为穷人食,亦可为穷人药。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则认为,“雪芹”从苏轼诗中来。苏曾被抄家远谪,在黄州作《东坡八首》,其三有以下几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中泥芹,仅余宿根一寸,春气一动,犹可拔芽发叶。曹家亦曾被抄,曹公以“雪芹”为号,或因其与苏轼同感。
曹雪芹居西山何以为生?传说他在旧旗为兵,月四两银子,靠此维生。这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曹公好酒,常去佟峪酒肆赊酒。一日又与朋友酒鬼鄂三同去,掌柜不让赊,遂合作一幅画充酒帐,掌柜卖之,得银十两,抵酒帐尚有余。曹自称“燕市酒徒”,一日酩酊大醉后言:“穷在闹市无人问,钢钩子搭不上至亲骨肉;富在深山有远亲,木榔头打不散无义宾朋。”至今脍炙人口。
原来在正白旗北边水门桥旁有一五道庙,墨迹满墙,传说是燕市酒徒与醉鬼鄂三所为,惜庙早毁,今不复见。
曹公善画,传说常有人求画,但王公贵族,他一概拒画。不过他曾画一扇面给一个索画的王爷,上题有:“小家雀也想攀高枝”,那人还洋洋得意,满街丢丑。
曹雪芹品格清高,传说香山一带八旗每年可选十名侍卫去京城跟班,饷银不多,每季俸米却有三十四石,颇为可观,这样的肥差,他却执拗不去。难怪父老犹言:“曹雪芹活着就是为了《红楼梦》,穷死不当差,饿死不进画苑!”据说他医德也高,为穷人治病不收钱,有一寡妇之女得“女儿痨”,久医不治,他药到病除,寡妇母女送了他一块“华佗再世”匾。
人们又说曹雪芹善制风筝,曾为穷人制风筝卖钱度难关,后又写风筝扎糊诀和画诀,并作《此种人语》进行解释,教给穷人们扎风筝的方法。
在传说中,曹雪芹与广大老百姓是站在一起的。他曾让他朋友红脸大汉挥拳教训一个欺压乡邻的八旗子弟;曾施巧计救出一位在礼王坟前闯祸的车夫;曾巧逮兔鹘(鹰)于打鹰洼,按期交到上泗院鹘房,使正白旗免受皇室惩罚;曾智献《龙凤图》,设计“两旗夹一汉”的八旗营房修建方案,使当地汉民免被驱逐……
曹雪芹与香山老百姓如此亲近熟悉,以致因他而形成了几句歇后语,如“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等等。香山人民对曹雪芹的钟爱,由此可见。
梦景源西山
曹雪芹曾借《红楼梦》主角贾宝玉之口道出他的创作原则:“……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好物尽多,只是我们愚人想不出来罢了。”艺术真实源于现实素材,曹公创作“红楼”,当然不会甘当“愚人”,去建空中楼阁。
据说,《红楼梦》主人公贾(假)宝玉,得名于樱桃沟里的元宝石。书中疯僧评该石:“形体倒也象个宝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书评又曾云此石“萧然坦卧”于青埂峰下,与元宝石形象相符。曹雪芹故居“八景”之一的“元宝遗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时所遗,位于樱桃沟水源之旁。此石形似元宝,实为石质,传说曹雪芹常坐此石上著书。
“八景”之另一处“木石姻缘”,在元宝遗石南侧:巨石之上长着一棵数百年的怪柏,根将巨石撑开一道裂纹,穿透石底。石底有一凹穴,常年积水,历冬不冰,甚为奇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的传奇性爱情象征,可能是受此景物的启发。“红楼”之中宝玉原是女娲补天遗石,通灵成“神瑛侍者”,以仙泉浇灌绛珠仙草,仙草遂化为黛玉,用泪水报答宝玉。香山歌谣云:“林黛玉好比那个山上的灵芝草,贾宝玉是块大石头有了灵性。”灵芝俗称仙草,香山有朱红灵芝,“朱”音同“珠”,“红”与“绛”同,则绛珠仙草就是朱红灵芝。又有人云,按曹寅《樱桃》诗:“上苑新芳供御厨,承恩赐出绛宫珠。”句意绛珠又当是樱桃沟的樱桃。曹雪芹书中命名多有含义,由此可见。
黛玉的命名,则可能源于香山脚下的黛石。明朝《帝京景物略》载,宛平县的“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亦曰黛石也。”此西堂村或在正白旗村正西的门头沟区的西斋堂村,或在正白旗北偏西的温泉村一带,这两处至今还有画眉山的地名。《红楼梦》中,宝玉杜撰的《西方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信是不诬。有人在樱桃沟河滩上也捡到黛石。传说,曹雪芹家贫买不起墨,用黛石代之,因而对它感情很深。
相传,曹雪芹闻邻居柳阿姑大骂妹妹柳芸的薄情郎关世才之事,遂写进了尤三姐大骂贾琏的“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这一回中;见邻居白酒鬼醉闹城中,遂写进刘姥姥醉闹大观园的故事;听说了疯僧与空空道人斗法争白鹿岩的传说,把他们进行了一番编排演化,安插进了《红楼梦》。
又有人考证“太虚幻境”原型是卧佛寺。它们都有一个写着四个大字的大牌坊,二层门内有配殿,殿中都有藏书大橱。而贾雨村“闲居无聊”,“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修竹之处,见一庙‘智通寺’,门旁对联云:‘身后有金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地方又脱胎于樱桃沟退谷。“山环水旋、茂林修竹”就是孙承泽写的“岗阜回谷,竹林深蔚”,“隐隐”可见的智通寺,由隐隐可见的五华寺化来,而那对联,深蕴退谷的“退”字之意。
曹雪芹故居“八景”另有“古槐幽夏”,意指雪芹故居门前的三株古槐,结生怪瘤,枝叶繁茂,盛夏幽荫,故居门前树影斑驳,油然生凉。“古墩秋眺”,古墩指乾隆十四年在香山所建的碉楼,传说是为了镇压此地风水。以前故居东边的金山坡上有一空心古墩,秋高气爽之时,文人墨客往往援阶升顶,远眺黄叶飘飘,西山云霁,互赠互答,称为秋眺之举。曹公挚友敦诚也曾登临此处,怀念故友雪芹。其余四景为“河墙烟柳”、“古井微波”、“广泉古井”及“一拳顽石”。明清之际,樱桃沟北山之顶有一广泉废寺,现仅存一古井,有题“广泉古井”。曹雪芹与张宜昌曾来废寺一游,互为酬唱。曹诗已不存,录张诗于下: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两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也许正是居处周围的佳木奇石,给曹雪芹提供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的基础,同时也为今日红学家们的考证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曹公之友张宜泉有诗赞曰:“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今日更新
-
深山中的鄂温克猎村
[2019-05-27]
-
鄂伦春·嘎仙洞·姊妹山
[2019-05-27]
-
恢复健康的圣城
[2019-05-27]
-
火山博物馆
[2019-05-27]
-
坦步葱雪 咫尺龙沙
[2019-05-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