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天下传
少林武术又叫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源远流长。
中国武术出自中原。远古黄帝与蚩尤大战时,黄帝轩辕氏出于新郑,曾在山中练兵。《史记》说他“习用干戈”。蚩尤则善用“角抵五兵”,角抵即是打斗,五兵是五种兵器(戈、殳、戟、酋矛、夷矛——见《世本》),可见当时已有了徒手和持械的两大类武术。到春秋以后,又出现了“齐人隆技击”(《荀子》)和“吴越善剑术”的地方特长。鸿门宴上有项庄舞剑;秦汉百戏中武艺更多,《东海黄公》实即是人与“虎”斗的一种“空手对刀”的对打“角觝戏”。
少林神功
北魏太和年间,少林寺住持跋陀在洛阳天街看到十三岁的慧光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踢了五百下,感到惊奇,即收为弟子。跋陀的另一名弟子僧稠,由瘦弱而练武,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达摩坐禅,终日面壁静坐,肢体困麻,需要活动筋骨,伸臂踢腿。当时已有“十八罗汉手”之拳术,此乃少林拳之雏形。唐代因唐太宗的特许,少林寺得以大规模训练武僧,当时有僧众二千、武僧五百余人。五代时,各地武林高手十八家到少林寺献艺,演练三年,汇集众长,编成《少林拳谱》。赵匡胤也得过少林真传。金元之间,少林高僧觉远将少林拳套路由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到明代秋月禅师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技击之术,始大备矣。
少林拳以“五拳”为上乘,发展了华陀“五禽戏”。其“五拳”各有所长: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少林武术有“内外三合”之法,“内三合”为心、意、气三合;“外三合”为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三合。即要求“内静外猛”,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灵活稳固、举重若轻,运用自如。徒手拳术“来去一条线”,套路演练可利用狭窄地形,“拳打卧牛之地”。要求内外结合,外功拳勇猛疾速,凌厉刚劲;内功拳寓刚于柔,以智胜蛮。“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缓,用气需急”,与气功紧密结合。
除徒手技击对打和套路拳术外,还有兵器武艺,十八般武器全有,但以枪(兵器之王)、刀(兵器之帅)、剑(四大兵器之一)、棍(兵器之本)等为重点。“少林棍”名目繁多,少林武僧均以“棍”名冠天下。
明末国难当头,不少仁人志士到少林寺习武传艺,少林武术乃从民间武艺中吸收不少招式。清初为反清复明,“少林派”密传南北各地,但又使少林寺两度被焚。后旗人亦来学拳。同光年间京旗蒙古人庆和甫向少林高手麟石学习武艺,长于技击,能以气功将对手打出丈外。他轻功亦好,发功后,能自城楼之北窗洞出去,在空中将身一横,又由东窗洞跃入,其身之轻,可想而知。
壁画传奇
少林寺毗卢阁(又称千佛殿),因其东、西、北三面墙上有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而得名。此殿为寺僧习武之处,砖砌的地面上排有四十八个小坑,每个长约20厘米,这是寺僧操演基本功时留下的脚窝。少林拳术的基本功是“四平马步班”,主要练习腿功,“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少林拳很重腿功,要求在练习时达到“四平”(两腿两肩平直),气沉丹田,十个足趾抓地,以增腿力,达到行拳时“稳如泰山”。这些陷窝显示了少林功夫讲究实用与苦练的特点。
清代寺僧习武场面画在地藏殿的三面墙上,共有徒手、持械、马上、马下、步战、轻功、气功等一百多种套路,故此殿亦称“拳谱殿”或“锤谱殿”。此处壁画内容丰富,除拳谱外还画了“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活捉郑将王仁则”及清代代理巡抚麟庆在少林寺观拳等场面。少林寺僧救李世民的故事,富于传奇色彩。李世民化装轻骑深入敌后侦察,被王仁则部下捉住。解往洛阳途中,李世民逃跑,少林寺僧觉远和尚等将他藏在水中,以打水仗为戏,躲过了追兵。后又助李活捉王仁则,逼降了其叔王世充,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登基后,特许少林寺养兵五百,少林和尚可吃酒肉、开杀戒、参政事,封寺僧昙宗为大将军,觉远和尚为少林寺主教。《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有李世民亲笔署名,嘉奖寺僧战功。此碑现仍树立在原钟楼旧址。
壁画还画了“少林棍”的来历。在南二间有《紧那罗王御众巾》的壁画,明代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说少林棍源出自紧那罗王。元至正年间,有一穷和尚来寺,在厨房烧火数年。此人蓬头光背赤脚穿单裤,平时很少说话,常闭目打坐,人皆不知其姓名。后红巾军犯寺,他以火棍迎战,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击退了红巾军,大叫“我就是紧那罗王”,战后即不知去向。后尊他为少林寺伽蓝神(保护神),在大雄殿遗址东南角尚有一紧那罗王殿,香火甚旺。
有功于国
少林寺僧屡屡为国御边退敌,立下赫赫战功。元朝福裕和尚因功封为晋国公。明代小山和尚三次征战边疆,其战功获皇室嘉奖,山门外之石狮和旗杆皆为表彰他而建。明嘉庆年间,少林寺三十多名和尚由月空率领应召赴江南松江一带抗倭,人人英勇作战,最后全部战死疆场。近代辛亥革命等也有寺僧参与,如著名的许世友大将和钱钧上将,童年时都曾在少林寺当杂工,苦练武术。
在当代,少林武术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特别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演后,全国出现了“少林热”。各地男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少林寺习武,登封县为此举办了武术社、校五十多所,到1984年底,仅两年中就已有各省学员五千余人受到了少林武功的训练。国外影响亦颇深远,日本有“少林拳法联盟”,新加坡成立了“少众山国学社”,美国成立了华林寺武术团,瑞士有诺氏少林功夫协会……。如今占地四十余亩的“少林寺武术馆”已经建成,可接待国内外习武者,使少林功夫更加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中国武术出自中原。远古黄帝与蚩尤大战时,黄帝轩辕氏出于新郑,曾在山中练兵。《史记》说他“习用干戈”。蚩尤则善用“角抵五兵”,角抵即是打斗,五兵是五种兵器(戈、殳、戟、酋矛、夷矛——见《世本》),可见当时已有了徒手和持械的两大类武术。到春秋以后,又出现了“齐人隆技击”(《荀子》)和“吴越善剑术”的地方特长。鸿门宴上有项庄舞剑;秦汉百戏中武艺更多,《东海黄公》实即是人与“虎”斗的一种“空手对刀”的对打“角觝戏”。
少林神功
北魏太和年间,少林寺住持跋陀在洛阳天街看到十三岁的慧光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踢了五百下,感到惊奇,即收为弟子。跋陀的另一名弟子僧稠,由瘦弱而练武,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达摩坐禅,终日面壁静坐,肢体困麻,需要活动筋骨,伸臂踢腿。当时已有“十八罗汉手”之拳术,此乃少林拳之雏形。唐代因唐太宗的特许,少林寺得以大规模训练武僧,当时有僧众二千、武僧五百余人。五代时,各地武林高手十八家到少林寺献艺,演练三年,汇集众长,编成《少林拳谱》。赵匡胤也得过少林真传。金元之间,少林高僧觉远将少林拳套路由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到明代秋月禅师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技击之术,始大备矣。
少林拳以“五拳”为上乘,发展了华陀“五禽戏”。其“五拳”各有所长: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少林武术有“内外三合”之法,“内三合”为心、意、气三合;“外三合”为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三合。即要求“内静外猛”,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灵活稳固、举重若轻,运用自如。徒手拳术“来去一条线”,套路演练可利用狭窄地形,“拳打卧牛之地”。要求内外结合,外功拳勇猛疾速,凌厉刚劲;内功拳寓刚于柔,以智胜蛮。“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缓,用气需急”,与气功紧密结合。
除徒手技击对打和套路拳术外,还有兵器武艺,十八般武器全有,但以枪(兵器之王)、刀(兵器之帅)、剑(四大兵器之一)、棍(兵器之本)等为重点。“少林棍”名目繁多,少林武僧均以“棍”名冠天下。
明末国难当头,不少仁人志士到少林寺习武传艺,少林武术乃从民间武艺中吸收不少招式。清初为反清复明,“少林派”密传南北各地,但又使少林寺两度被焚。后旗人亦来学拳。同光年间京旗蒙古人庆和甫向少林高手麟石学习武艺,长于技击,能以气功将对手打出丈外。他轻功亦好,发功后,能自城楼之北窗洞出去,在空中将身一横,又由东窗洞跃入,其身之轻,可想而知。
壁画传奇
少林寺毗卢阁(又称千佛殿),因其东、西、北三面墙上有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而得名。此殿为寺僧习武之处,砖砌的地面上排有四十八个小坑,每个长约20厘米,这是寺僧操演基本功时留下的脚窝。少林拳术的基本功是“四平马步班”,主要练习腿功,“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少林拳很重腿功,要求在练习时达到“四平”(两腿两肩平直),气沉丹田,十个足趾抓地,以增腿力,达到行拳时“稳如泰山”。这些陷窝显示了少林功夫讲究实用与苦练的特点。
清代寺僧习武场面画在地藏殿的三面墙上,共有徒手、持械、马上、马下、步战、轻功、气功等一百多种套路,故此殿亦称“拳谱殿”或“锤谱殿”。此处壁画内容丰富,除拳谱外还画了“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活捉郑将王仁则”及清代代理巡抚麟庆在少林寺观拳等场面。少林寺僧救李世民的故事,富于传奇色彩。李世民化装轻骑深入敌后侦察,被王仁则部下捉住。解往洛阳途中,李世民逃跑,少林寺僧觉远和尚等将他藏在水中,以打水仗为戏,躲过了追兵。后又助李活捉王仁则,逼降了其叔王世充,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登基后,特许少林寺养兵五百,少林和尚可吃酒肉、开杀戒、参政事,封寺僧昙宗为大将军,觉远和尚为少林寺主教。《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有李世民亲笔署名,嘉奖寺僧战功。此碑现仍树立在原钟楼旧址。
壁画还画了“少林棍”的来历。在南二间有《紧那罗王御众巾》的壁画,明代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说少林棍源出自紧那罗王。元至正年间,有一穷和尚来寺,在厨房烧火数年。此人蓬头光背赤脚穿单裤,平时很少说话,常闭目打坐,人皆不知其姓名。后红巾军犯寺,他以火棍迎战,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击退了红巾军,大叫“我就是紧那罗王”,战后即不知去向。后尊他为少林寺伽蓝神(保护神),在大雄殿遗址东南角尚有一紧那罗王殿,香火甚旺。
有功于国
少林寺僧屡屡为国御边退敌,立下赫赫战功。元朝福裕和尚因功封为晋国公。明代小山和尚三次征战边疆,其战功获皇室嘉奖,山门外之石狮和旗杆皆为表彰他而建。明嘉庆年间,少林寺三十多名和尚由月空率领应召赴江南松江一带抗倭,人人英勇作战,最后全部战死疆场。近代辛亥革命等也有寺僧参与,如著名的许世友大将和钱钧上将,童年时都曾在少林寺当杂工,苦练武术。
在当代,少林武术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特别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演后,全国出现了“少林热”。各地男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少林寺习武,登封县为此举办了武术社、校五十多所,到1984年底,仅两年中就已有各省学员五千余人受到了少林武功的训练。国外影响亦颇深远,日本有“少林拳法联盟”,新加坡成立了“少众山国学社”,美国成立了华林寺武术团,瑞士有诺氏少林功夫协会……。如今占地四十余亩的“少林寺武术馆”已经建成,可接待国内外习武者,使少林功夫更加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今日更新
-
深山中的鄂温克猎村
[2019-05-27]
-
鄂伦春·嘎仙洞·姊妹山
[2019-05-27]
-
恢复健康的圣城
[2019-05-27]
-
火山博物馆
[2019-05-27]
-
坦步葱雪 咫尺龙沙
[2019-05-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