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关庙数解州
提起关云长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天下的关帝庙,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数得清了。文献介绍,我国关帝庙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孔庙。在众多的关帝庙中,山西运城县解州关帝庙独占鳌头,这不仅因为它是所有关帝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而且因为它是关公故里的关帝庙。
关羽,字云长,老家在河东解州镇东南12里处的常平村。传说关羽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字寿长。从小武艺高强,好打抱不平,长大以打铁为生。当时解州有个绰号“解州虎”的郡豪想强占民女为妾,冯贤出于义愤,杀死郡豪,离家出走,逃到潼关。为避开官府追捕,指关为姓,混出关去,从此改姓关了。以后关羽来到河北涿县,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为蜀国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名震四方的英雄。当然从历史考察,关羽不过是三国时蜀国名将之一,与张飞、赵云不相上下。然而为什么随着历史的演进,关羽的地位被越抬越高,以至出现了如此热闹的关帝崇拜呢?这主要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良苦用心所致。他们利用历史上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这一点,把关羽作为忠义之士加以神化,以扩大忠义思想的宣传,维护其封建统治。早在宋、元时期关羽就被尊为真君、武安王,带上了“武圣”的桂冠;到了明、清时代,随着《三国演义》一书的流行,关羽便被统治者抬到了“协天大帝”、“忠义神武大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关羽庙也升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解州关帝庙地处运城以西20公里处的解州镇。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清康熙年间曾毁于大火,后又重建,现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此处南有中条山为屏,北有硝湖水为障,庙中麒麟阁的建筑正好位于北斗星之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位于天地、山水之间的关帝庙显得奇伟壮观。庙内分南北两院。南院为结义院,园内桃林繁茂,颇有桃园三结义的情趣。北院是正庙,庙宇格局是模仿帝王宫殿的样式,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碑亭、钟亭等。崇宁殿是祀奉关羽的主殿,因北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周围筑有回廊,廊上有石雕盘龙柱二十六根,殿内神龛塑关羽坐像,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相传建崇宁殿时,鲁班也来了,峻工那天,还剩下三颗钉子,鲁班顺手把它钉在月台西边的石阶上,至今在殿前灰色石阶上三颗褐色的钉盖还清晰可见,被人们称作“鲁班钉”。后院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春秋楼是关羽夜观《春秋》的地方,由于相传孔子作《春秋》遇麒麟方成书,故《春秋》又名《麟经》,春秋楼因此也被称为“麟经阁”。此楼是全庙最高建筑,高30米,历史上与万荣县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河东三楼。当地有首民谣说“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头数春秋楼”。春秋楼两层三檐歇山顶,二层回廊由三十六根悬空柱群与一百零八扇扈门组成。其中三十六根悬空柱代表晋地的三十六座州府,一百零八扇门代表一百零八县的百姓,象征故里百姓对关公的崇敬爱戴。春秋楼二层阁上有关公秉烛读《春秋》的塑像,丹凤眼、卧蚕眉,只是那面如重枣的红脸变成了黄脸。原来这黄脸形象是按关公身在故里时的面貌塑造的。相传关公原本是个黄脸后生,那年离家逃到潼关时,为了蒙过关卡,他在一位老婆婆的指点下,打破鼻子,涂血于脸,逃过关去。过后他想用涧水洗掉脸上血迹,却怎么也洗不掉了,从此黄脸壮士成了红脸大汉。后来虽然各地关庙都把关公塑为红脸,但家乡父老还是还关公以本来面目,这说明他们对关羽的认识是有别于外地的。
关羽,字云长,老家在河东解州镇东南12里处的常平村。传说关羽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字寿长。从小武艺高强,好打抱不平,长大以打铁为生。当时解州有个绰号“解州虎”的郡豪想强占民女为妾,冯贤出于义愤,杀死郡豪,离家出走,逃到潼关。为避开官府追捕,指关为姓,混出关去,从此改姓关了。以后关羽来到河北涿县,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为蜀国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名震四方的英雄。当然从历史考察,关羽不过是三国时蜀国名将之一,与张飞、赵云不相上下。然而为什么随着历史的演进,关羽的地位被越抬越高,以至出现了如此热闹的关帝崇拜呢?这主要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良苦用心所致。他们利用历史上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这一点,把关羽作为忠义之士加以神化,以扩大忠义思想的宣传,维护其封建统治。早在宋、元时期关羽就被尊为真君、武安王,带上了“武圣”的桂冠;到了明、清时代,随着《三国演义》一书的流行,关羽便被统治者抬到了“协天大帝”、“忠义神武大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关羽庙也升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解州关帝庙地处运城以西20公里处的解州镇。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清康熙年间曾毁于大火,后又重建,现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此处南有中条山为屏,北有硝湖水为障,庙中麒麟阁的建筑正好位于北斗星之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位于天地、山水之间的关帝庙显得奇伟壮观。庙内分南北两院。南院为结义院,园内桃林繁茂,颇有桃园三结义的情趣。北院是正庙,庙宇格局是模仿帝王宫殿的样式,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碑亭、钟亭等。崇宁殿是祀奉关羽的主殿,因北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周围筑有回廊,廊上有石雕盘龙柱二十六根,殿内神龛塑关羽坐像,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相传建崇宁殿时,鲁班也来了,峻工那天,还剩下三颗钉子,鲁班顺手把它钉在月台西边的石阶上,至今在殿前灰色石阶上三颗褐色的钉盖还清晰可见,被人们称作“鲁班钉”。后院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春秋楼是关羽夜观《春秋》的地方,由于相传孔子作《春秋》遇麒麟方成书,故《春秋》又名《麟经》,春秋楼因此也被称为“麟经阁”。此楼是全庙最高建筑,高30米,历史上与万荣县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河东三楼。当地有首民谣说“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头数春秋楼”。春秋楼两层三檐歇山顶,二层回廊由三十六根悬空柱群与一百零八扇扈门组成。其中三十六根悬空柱代表晋地的三十六座州府,一百零八扇门代表一百零八县的百姓,象征故里百姓对关公的崇敬爱戴。春秋楼二层阁上有关公秉烛读《春秋》的塑像,丹凤眼、卧蚕眉,只是那面如重枣的红脸变成了黄脸。原来这黄脸形象是按关公身在故里时的面貌塑造的。相传关公原本是个黄脸后生,那年离家逃到潼关时,为了蒙过关卡,他在一位老婆婆的指点下,打破鼻子,涂血于脸,逃过关去。过后他想用涧水洗掉脸上血迹,却怎么也洗不掉了,从此黄脸壮士成了红脸大汉。后来虽然各地关庙都把关公塑为红脸,但家乡父老还是还关公以本来面目,这说明他们对关羽的认识是有别于外地的。
今日更新
-
深山中的鄂温克猎村
[2019-05-27]
-
鄂伦春·嘎仙洞·姊妹山
[2019-05-27]
-
恢复健康的圣城
[2019-05-27]
-
火山博物馆
[2019-05-27]
-
坦步葱雪 咫尺龙沙
[2019-05-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