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主义
又译“透视主义”。是风靡当代西方的一股重要哲学方法论思潮,也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国哲学》的
作者V.狄康姆曾经说过:“整个60年代宣告自己信奉视角主义。”
按照《枫丹纳现代思潮辞典》的界定,哲学中的视角主义“认为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在各自体系里都能解释世界,因为不存在权威性的客观的选择方法”。也就是说,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认识事物,“每一方式都导致不同的观点”。尽管视角主义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且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温和的、激进的和通俗的),许多观点往往彼此相左;尽管视角主义者大都反对给视角主义下一规范性的定义,但视角主义之为视角主义其根本的方法论特征则是不难寻觅的,那就是对一种固定不变观点的放弃,主张视角的多元性、多面化。所有视角主义的信奉者都坚持认为只能通过解释的多元性来认识现实,换句话说,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应是多元性的、多维度的、歧义的和多视角的。视角主义的一切操作无不打上这一总特征的烙印。
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一步是对“客观性思维”实施摧毁。将客体还原为“视角的客体”,将存在还原成“为我的存在”,进一步,将存在等同于本文,将事物还原成意义。在此基础上,强调世界的“多义性”和“多元性”。
用狄康姆的话说就是,视角主义是以牺牲存在“为前提的”,“对于法国尼采主义来说,视角主义有下列意思:当后悔的现象学主义者同意追问存在=为我存在的等式时,他们愿意牺牲存在”。视角主义者不满意康德的“自在之物”,他们继承了胡塞尔对自然主义的客观性思维方式的批判,坚决否定存在着完全独立于人的既定的存在方式,即独立于人的任何认识行为的“超越的存在”。根据视角主义的看法,“客观性思维”的错误在于,它通过将每一个事物还原成存在(被再现的惟一客体)而使世界枯竭。也就是说,“客观性思维”否定了世界的丰富性。而视角主义则认为,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世界,“没有一种合理的观点能证明世界可以呈现为一个绝对单一的事实”。尼采在批评实证主义时曾经说:“实证主义老是停留在‘只有事实存在’的现象里。我要对它说,不!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我们不能确定任何‘自在的’事实:因为,作如此设想等于胡闹。”在他看来,“一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而已”。“事物”的产生“完全是设想者、思维者、愿望者、感觉者的事业”。
梅洛-庞蒂则通过分析人们对立方体的认识,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写道,按照定义,立方体有六个面,然而,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同时看到它们。这六个面永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当我说“这是一个立方体”的时候,我所归属到它身上的东西多于我可以看到的。也就是说,如果我围绕它动的话,我将会看到其他的面。这里,过去的或未来的经验起了作用。出现在我面前的事物,给我提供意义的事物,永远不可能完全显露出来。立方体隐藏的方面的存在是我假定的结果。其结果,感知,一如真理的经验一样,总涉及被进一步的感知所否定的可能性。因此,真理现在只有一个意义的思想是站不住脚的。今天的真理有被推翻而成为明日黄花的危险。
这里梅洛-庞蒂的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存在(being)对于我所具有的惟一意义是“为我存在”。如同去往假日旅店的旅行是假日的一部分一样,通向对象的路也是对象的一部分。狄康姆认为这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记住这条公理,也就是记住“存在=为我存在”,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视角主义。
在梅洛-庞蒂看来,所谓“视角”(perspective)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观点,一种进行感知的主体对被感知的客体的观点,而应看成是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视角对于我不是一种对事物的主观变形,相反,它是事物一个属性,也许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准确地讲,正是由于它,被感知的东西本身才具有一种隐藏的、不可穷竭的丰富性,它就是一种‘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视角主义者都对康德现象与物的区分采取了一种否弃的态度。
在完成“存在=为我存在=视角”等式的基础上,视角主义强调“世界的多义性”和世界的不完满性。对纯粹的“给定”概念采取一种否弃的态度,它既否弃绝对的真理,也否弃绝对的存在。在视角主义者看来,世界是不完满、不完全的(uncompleted),因为进行感知的主体总是有条件的,因此对世界的看法永远不可能是全面的、统一的。尼采认为,“统一性(一元论)是惰性的需要;多义性是力的信号”。强调不要否认世界的“令人不安的和神秘莫测的特性”。斯塔克认为,“尼采的视角主义依赖于他的关于现实的多元性的假设性假设”。接受了尼采的观点,当代视角主义视现实为一变动的动态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存在稳固的、永恒的“实体”,不存在“事物”、“存在”、“本质”和“统一”。传统哲学津津乐道的“实体”、“存在”、“本质”和“统一”实质上也是一种视角。换句话说,在视角主义者看来,在传统哲学追求本质(那是什么)的一元论的底部已经预先假定了一种多元论(对于我那是什么)。传统哲学家们受康德的影响,给事物以秩序,在杂多中寻找统一,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差异中寻找同一,从根本上来说是在不自觉地从事着一种视角主义的操作,人们对所谓客观对象的认识,无不受每个人的视角的制约,纯之又纯的客观立场是不存在的。视角主义坚持认为,存在着多种不可还原的原则,因而也就有“诸多的世界”。
一个理论上无所不知的观察者”,罢黜了主体的王位,将惟一的“绝对的主体”多重化了(multiplied)。在将主体“非中心化”方面,视角主义深受非中心化思潮的影响,反过来又为这一思潮推波助澜。在视角主义看来,“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正像帕斯卡尔指出的那样,由于每个人都不正当地想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势必导致觊觎绝对自我王位的觊觎者之间的无穷争斗。视角主义则安慰觊觎者:你们正在为一个并不存在的桂冠而争斗,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不存在中心也不存在世界,所有的仅仅是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一个人都是国王,王位仅仅是一个在玩笑中游戏者彼此授予的东西。视角主义认为这样一来就可避免“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Iam,thereforeyouarenot)。ouarenot)。
在视角主义者看来,康德以来形形色色的“主体性哲学”为了拯救世界的统一性和价值的普遍性而建构的“一般主体”是不存在的,是“某种臆造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样一种主体的建构是通过不正当地权威化自身来进行的,因此是不合法的。因为如果有这样一个一般的主体,那么它将肯定同样一般的价值,一种全人类认同的价值,而在视角主义的领航人物德勒兹看来,这样一种“一般价值”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分析,尼采通过将意义和价值概念引进哲学中来的工程已经证明了: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普遍一般的价值。对于尼采,价值自身概念和意义概念一样是矛盾的。一个本文的意义总是相对评价来说的。既然“一般的价值”不存在,可见“一般的主体”也不存在。W.V.达宁也认为:“孤立的笛卡儿式自我似乎是一个时代错误。”
在视角主义者看来,笛卡儿将太多的东西塞进了无所不能的“我”中。根据皮尔斯的分析,首先,我们不具有笛卡儿所说的“内省的能力”,所有关于内在世界的知识事实上都是从对外部事实的知识中假设地推论出来的;其次,我们也没有直觉能力,每一个认识都是逻辑地由以前的认识决定的。一句话,“我们直觉不到笛卡儿所坚持的内在的自我观念”。我们是通过推理和假设外在地获得这种知识的。笛卡儿视为绝对确定的“自我”在视角主义者看来仅仅是一个“假说”,一种“解释”:“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解释。”在《最近的哲学》中,约翰·帕斯莫尔则向传统的“自我同一性”发出了挑战。传统的自我观将个人的同一性等同于记忆的连续性,认为同一性是我们思考我们自己在不同时间、地点作为我们自己的能力。但在帕斯莫尔看来,悖论地讲,倒不如说我们坚持的是肉体的连续性。因为一个丧失记忆的人同丧失记忆之前的他必然是同一个人,是肉体而不是记忆维持了自我的同一性。而按照福柯的分析,肉体也不是统一的、独立的、自主的,因为它受到权力的操纵。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被还原成“机械上的一个零件”。昔日统一、自主的人现在已变得四分五裂,用阿恩海姆的话说就是,在当今时代,自我已被迫降低到一个从属的地位。
以视角主义的后现代目光看来,笛卡儿式主体哲学的错误在于将自我的成千上万的复杂性给简单化了,将多元的个体抽象为一个统一体。这样抽象出来的“主体”只能是一个虚构。视角主义则进一步向主体的中心性、统一性和同一性发动攻击,从而将主体多重化、多元化、多样化。而这种主体的多元化与客体的多元化又是密切相连的。正像《视角的解构》的作者大卫·卡端尔指出的那样,对主体的单一观点和统一视角的拒斥是与世界的多重化联在一起的。因为笛卡儿式的独一无二的观察者“预先假定了外部世界可以被表现在一个统一的,像画一样的建构里”。根据有的西方学者的分析,法国当代的视角主义对主体的“克服”,其目的就是为了解放被压抑的客体———将客体从绝对自我的专制压迫中解放出来,还其多元性的本来面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代视角主义者要把目光投向17世纪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视角主义在“单子论”那里找到自己理想的表达形式。德勒兹就曾明确说过:莱布尼茨给出了古典视角主义的表达形式。
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三步是强调视角的多面化、意义的多重性和解释的多元性。这其实是前二步操作的必然结果。因为正是世界(本文)的多元性、主体的多重化决定了解释的多元性和视角性的多面化。
被视角主义者尊为理论先驱的尼采就曾经强调世界“有无数的意义”,并说这就是“视角主义”。
所有的视角主义者都志在克服用一种视角代替、压制其他视角的作法,都视颠覆权威性的视角为己任,都否弃“惟一正确的方法”的存在,因为这种所谓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或“视角”往往是对事物真相的歪曲。尼采的原话是:“我们也不应用演绎法和辩证法的错误编排来歪曲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的事物和思想。”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视角主义对一系列传统哲学视为“自明”的观念发动了挑战。除了上面谈到的“超验的存在”和“主体”、“自我”之外,理性、真理、历史、进步等观念也没能幸免。其中,西方人一直引为骄傲的、在西方思维模式中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和理性思维方式也受到重创。这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和库恩、费耶阿本德的“不可公度性”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视角主义者坚决反对视角的固步自封和僵化,在巴尔特看来,他们所倡导的结构主义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随着世界而变化”。
视角主义对惟一的超验存在及包含一切、解释一切的绝对真理的拒斥是为了给“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真理”留出地盘。换句话说,视角主义使世界多重化了。视角主义者认为这正是他们的功劳所在:提出了存在的丰富性,没有用思想合并存在。在视角主义者看来,视角主义所倡导的多元论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解毒剂。视角主义旨在鼓励人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即“异见理论”,旨在鼓励理论的增生和繁衍。认为多视角、多维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同时也可避免井底之蛙式的独断论和教条主义。
按照《枫丹纳现代思潮辞典》的界定,哲学中的视角主义“认为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在各自体系里都能解释世界,因为不存在权威性的客观的选择方法”。也就是说,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认识事物,“每一方式都导致不同的观点”。尽管视角主义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且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温和的、激进的和通俗的),许多观点往往彼此相左;尽管视角主义者大都反对给视角主义下一规范性的定义,但视角主义之为视角主义其根本的方法论特征则是不难寻觅的,那就是对一种固定不变观点的放弃,主张视角的多元性、多面化。所有视角主义的信奉者都坚持认为只能通过解释的多元性来认识现实,换句话说,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应是多元性的、多维度的、歧义的和多视角的。视角主义的一切操作无不打上这一总特征的烙印。
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一步是对“客观性思维”实施摧毁。将客体还原为“视角的客体”,将存在还原成“为我的存在”,进一步,将存在等同于本文,将事物还原成意义。在此基础上,强调世界的“多义性”和“多元性”。
用狄康姆的话说就是,视角主义是以牺牲存在“为前提的”,“对于法国尼采主义来说,视角主义有下列意思:当后悔的现象学主义者同意追问存在=为我存在的等式时,他们愿意牺牲存在”。视角主义者不满意康德的“自在之物”,他们继承了胡塞尔对自然主义的客观性思维方式的批判,坚决否定存在着完全独立于人的既定的存在方式,即独立于人的任何认识行为的“超越的存在”。根据视角主义的看法,“客观性思维”的错误在于,它通过将每一个事物还原成存在(被再现的惟一客体)而使世界枯竭。也就是说,“客观性思维”否定了世界的丰富性。而视角主义则认为,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世界,“没有一种合理的观点能证明世界可以呈现为一个绝对单一的事实”。尼采在批评实证主义时曾经说:“实证主义老是停留在‘只有事实存在’的现象里。我要对它说,不!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我们不能确定任何‘自在的’事实:因为,作如此设想等于胡闹。”在他看来,“一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而已”。“事物”的产生“完全是设想者、思维者、愿望者、感觉者的事业”。
梅洛-庞蒂则通过分析人们对立方体的认识,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写道,按照定义,立方体有六个面,然而,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同时看到它们。这六个面永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当我说“这是一个立方体”的时候,我所归属到它身上的东西多于我可以看到的。也就是说,如果我围绕它动的话,我将会看到其他的面。这里,过去的或未来的经验起了作用。出现在我面前的事物,给我提供意义的事物,永远不可能完全显露出来。立方体隐藏的方面的存在是我假定的结果。其结果,感知,一如真理的经验一样,总涉及被进一步的感知所否定的可能性。因此,真理现在只有一个意义的思想是站不住脚的。今天的真理有被推翻而成为明日黄花的危险。
这里梅洛-庞蒂的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存在(being)对于我所具有的惟一意义是“为我存在”。如同去往假日旅店的旅行是假日的一部分一样,通向对象的路也是对象的一部分。狄康姆认为这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记住这条公理,也就是记住“存在=为我存在”,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视角主义。
在梅洛-庞蒂看来,所谓“视角”(perspective)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观点,一种进行感知的主体对被感知的客体的观点,而应看成是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视角对于我不是一种对事物的主观变形,相反,它是事物一个属性,也许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准确地讲,正是由于它,被感知的东西本身才具有一种隐藏的、不可穷竭的丰富性,它就是一种‘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视角主义者都对康德现象与物的区分采取了一种否弃的态度。
在完成“存在=为我存在=视角”等式的基础上,视角主义强调“世界的多义性”和世界的不完满性。对纯粹的“给定”概念采取一种否弃的态度,它既否弃绝对的真理,也否弃绝对的存在。在视角主义者看来,世界是不完满、不完全的(uncompleted),因为进行感知的主体总是有条件的,因此对世界的看法永远不可能是全面的、统一的。尼采认为,“统一性(一元论)是惰性的需要;多义性是力的信号”。强调不要否认世界的“令人不安的和神秘莫测的特性”。斯塔克认为,“尼采的视角主义依赖于他的关于现实的多元性的假设性假设”。接受了尼采的观点,当代视角主义视现实为一变动的动态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存在稳固的、永恒的“实体”,不存在“事物”、“存在”、“本质”和“统一”。传统哲学津津乐道的“实体”、“存在”、“本质”和“统一”实质上也是一种视角。换句话说,在视角主义者看来,在传统哲学追求本质(那是什么)的一元论的底部已经预先假定了一种多元论(对于我那是什么)。传统哲学家们受康德的影响,给事物以秩序,在杂多中寻找统一,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差异中寻找同一,从根本上来说是在不自觉地从事着一种视角主义的操作,人们对所谓客观对象的认识,无不受每个人的视角的制约,纯之又纯的客观立场是不存在的。视角主义坚持认为,存在着多种不可还原的原则,因而也就有“诸多的世界”。
一个理论上无所不知的观察者”,罢黜了主体的王位,将惟一的“绝对的主体”多重化了(multiplied)。在将主体“非中心化”方面,视角主义深受非中心化思潮的影响,反过来又为这一思潮推波助澜。在视角主义看来,“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正像帕斯卡尔指出的那样,由于每个人都不正当地想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势必导致觊觎绝对自我王位的觊觎者之间的无穷争斗。视角主义则安慰觊觎者:你们正在为一个并不存在的桂冠而争斗,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不存在中心也不存在世界,所有的仅仅是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一个人都是国王,王位仅仅是一个在玩笑中游戏者彼此授予的东西。视角主义认为这样一来就可避免“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Iam,thereforeyouarenot)。ouarenot)。
在视角主义者看来,康德以来形形色色的“主体性哲学”为了拯救世界的统一性和价值的普遍性而建构的“一般主体”是不存在的,是“某种臆造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样一种主体的建构是通过不正当地权威化自身来进行的,因此是不合法的。因为如果有这样一个一般的主体,那么它将肯定同样一般的价值,一种全人类认同的价值,而在视角主义的领航人物德勒兹看来,这样一种“一般价值”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分析,尼采通过将意义和价值概念引进哲学中来的工程已经证明了: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普遍一般的价值。对于尼采,价值自身概念和意义概念一样是矛盾的。一个本文的意义总是相对评价来说的。既然“一般的价值”不存在,可见“一般的主体”也不存在。W.V.达宁也认为:“孤立的笛卡儿式自我似乎是一个时代错误。”
在视角主义者看来,笛卡儿将太多的东西塞进了无所不能的“我”中。根据皮尔斯的分析,首先,我们不具有笛卡儿所说的“内省的能力”,所有关于内在世界的知识事实上都是从对外部事实的知识中假设地推论出来的;其次,我们也没有直觉能力,每一个认识都是逻辑地由以前的认识决定的。一句话,“我们直觉不到笛卡儿所坚持的内在的自我观念”。我们是通过推理和假设外在地获得这种知识的。笛卡儿视为绝对确定的“自我”在视角主义者看来仅仅是一个“假说”,一种“解释”:“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解释。”在《最近的哲学》中,约翰·帕斯莫尔则向传统的“自我同一性”发出了挑战。传统的自我观将个人的同一性等同于记忆的连续性,认为同一性是我们思考我们自己在不同时间、地点作为我们自己的能力。但在帕斯莫尔看来,悖论地讲,倒不如说我们坚持的是肉体的连续性。因为一个丧失记忆的人同丧失记忆之前的他必然是同一个人,是肉体而不是记忆维持了自我的同一性。而按照福柯的分析,肉体也不是统一的、独立的、自主的,因为它受到权力的操纵。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被还原成“机械上的一个零件”。昔日统一、自主的人现在已变得四分五裂,用阿恩海姆的话说就是,在当今时代,自我已被迫降低到一个从属的地位。
以视角主义的后现代目光看来,笛卡儿式主体哲学的错误在于将自我的成千上万的复杂性给简单化了,将多元的个体抽象为一个统一体。这样抽象出来的“主体”只能是一个虚构。视角主义则进一步向主体的中心性、统一性和同一性发动攻击,从而将主体多重化、多元化、多样化。而这种主体的多元化与客体的多元化又是密切相连的。正像《视角的解构》的作者大卫·卡端尔指出的那样,对主体的单一观点和统一视角的拒斥是与世界的多重化联在一起的。因为笛卡儿式的独一无二的观察者“预先假定了外部世界可以被表现在一个统一的,像画一样的建构里”。根据有的西方学者的分析,法国当代的视角主义对主体的“克服”,其目的就是为了解放被压抑的客体———将客体从绝对自我的专制压迫中解放出来,还其多元性的本来面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代视角主义者要把目光投向17世纪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视角主义在“单子论”那里找到自己理想的表达形式。德勒兹就曾明确说过:莱布尼茨给出了古典视角主义的表达形式。
视角主义操作的第三步是强调视角的多面化、意义的多重性和解释的多元性。这其实是前二步操作的必然结果。因为正是世界(本文)的多元性、主体的多重化决定了解释的多元性和视角性的多面化。
被视角主义者尊为理论先驱的尼采就曾经强调世界“有无数的意义”,并说这就是“视角主义”。
所有的视角主义者都志在克服用一种视角代替、压制其他视角的作法,都视颠覆权威性的视角为己任,都否弃“惟一正确的方法”的存在,因为这种所谓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或“视角”往往是对事物真相的歪曲。尼采的原话是:“我们也不应用演绎法和辩证法的错误编排来歪曲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的事物和思想。”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视角主义对一系列传统哲学视为“自明”的观念发动了挑战。除了上面谈到的“超验的存在”和“主体”、“自我”之外,理性、真理、历史、进步等观念也没能幸免。其中,西方人一直引为骄傲的、在西方思维模式中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和理性思维方式也受到重创。这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和库恩、费耶阿本德的“不可公度性”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视角主义者坚决反对视角的固步自封和僵化,在巴尔特看来,他们所倡导的结构主义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随着世界而变化”。
视角主义对惟一的超验存在及包含一切、解释一切的绝对真理的拒斥是为了给“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真理”留出地盘。换句话说,视角主义使世界多重化了。视角主义者认为这正是他们的功劳所在:提出了存在的丰富性,没有用思想合并存在。在视角主义者看来,视角主义所倡导的多元论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解毒剂。视角主义旨在鼓励人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即“异见理论”,旨在鼓励理论的增生和繁衍。认为多视角、多维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同时也可避免井底之蛙式的独断论和教条主义。
今日更新
-
阿伦特,哈娜
[2020-03-21]
-
阿契贝,契努阿
[2020-03-21]
-
阿特伍德,玛格丽特
[2020-03-21]
-
艾斯勒,理安
[2020-03-21]
-
奥茨,乔伊斯·卡罗尔
[2020-03-2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