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

2024-12-25 可可诗词网-后现代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者为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JamesWaller),华纳图书公司(WarnerBooksInc.)1992年出版,中译本由外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译者梅嘉。
        《廊桥遗梦》(直译为《麦迪逊县的桥》)1992年问世后,便在美国引起轰动,持续高居美国各大报刊畅销书榜首,发行近千万册,并且很快风靡世界,出版多种文字译本,好莱坞还在1995年将其搬上银幕,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这部引起如此轰动效应的文学作品,其实内容并不复杂,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描写了两个中年人在一个夏季中仅仅四天的刻骨铭心的“婚外恋”。但由于麦迪逊县的“廊桥”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书中主人翁罗伯特·金凯不仅与作者同名,且都是摄影师,作品本身采用的又是一种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开始的方式,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它就是发生在当今美国的一个现实故事。与当代美国其他著名畅销书作家,如西德尼·谢尔顿、约翰·格雷沙姆、罗宾·科克等人(上述作家的作品在中国也有广泛影响,几乎每年都出版他们近年的新作品)那些描写现代城市中恐怖、暗杀、黑社会、法律事件、可怕的医疗事故背后的黑幕或紧张刺激的商战等极具现代特色的小说不同的是,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沃勒的这部处女作所描述的则是一段近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其男女主人翁所过的那种平淡甚至乏味的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与闲散自如的乡间生活,男主角金凯骨子中的那种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原始野性,都是让看惯了反映现代生活作品的读者耳目一新的。因而,虽然作品相对来说很短(中译本只有八万字),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平静、闲适的生活情调的渴望,从而成为反映“后现代”情绪的代表作品,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也说明了,这种情绪在各种危害人类生存的公害日益严重的9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人类普遍性的“情结”。
        《廊桥遗梦》的具体内容讲述的是,身居大城市的自由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与依阿华州麦迪逊县的农妇弗朗西丝卡·约翰逊之间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965年,当时金凯已52岁,却依然年富力强,他的工作是漫游全国为一些杂志拍摄照片。由于他长年在外流浪,过着类似吉普赛人的生活,妻子已于九年前离开了他,加上他父母双亡又是独子的背景,他给人的印象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孤独的流浪者,的,而且他的精神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也越来越找不到安家之所。然而,他却在前往麦迪逊县拍摄“廊桥”的旅行中,与弗朗西丝卡相遇,两颗同样的心碰撞了,用书中金凯给弗朗西丝卡信中的话说就是:“我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很久了。虽然在我们相会之前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在我们浑然不觉之中有一种无意识的注定的缘分在轻快地吟唱,保证我们一定会走到一起。就像两只孤雁在神力召唤下飞越一片又一片广袤的草原,多少年来,整个一生的时间,我们一直都在朝对方走去。”弗朗西丝卡是一位曾有过青春梦想并具有大学学历的意大利裔的农妇,二战后跟随丈夫到了美国的这个偏远乡村,虽然这里民风纯朴,但是文化落后而且轻视艺术,对于她这样一个有着诗的梦想的人来说,多年的文化沙漠般的生活让她感到“受损害,感到孤独”;此外,她与丈夫的关系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肉体上都已经丝毫没有浪漫情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夫妻倒不如说是“生意合伙人”。因而在她遇到了金凯这位与众不同、不仅能在精神上与她沟通而且在肉体也让她重新感到吸引的文化人时,长久压抑的激情终于爆发出来。于是在这个浪漫的夏季中他们彼此相爱了,然而弗朗西丝卡是有夫之妇,随着丈夫和儿女的归来,她必须作出选择,她选择了家庭和道德,舍弃了爱情与梦想。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金凯人虽然走了,却永远地留在了她的心里,他们的爱情虽然仅有四天,然而在以后漫长的近三十年中,无论对于金凯还是弗朗西丝卡,这四天就是他们的一辈子。
        这段凄婉感伤的“不了缘”,尽管是对于传统爱情与家庭伦理的践踏,却得到了众多普遍民众的认同,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们对喜新厌旧的热衷,而在于更深的文化心理,这就是人们内心日益增加的对于现代紧张生活的厌倦。而在金凯身上,人们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影子与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正如弗朗西丝卡在写给她儿女的信中所说:“他能集极度激烈与温和善良于一身。他身上有一种模糊的悲剧意识。他觉得他在一个充满电脑、机器人和普遍组织化的世界上是不合时宜的。他把自己看做是最后的牛仔,称自己为‘老古董’。”金凯的这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感与悲剧意识,正是折磨现代人的种种痛苦的根源,人们期望能够从中超脱出来,而金凯就是他们的榜样。当人们从《廊桥遗梦》中读到这点启示时,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沃勒在此书的开篇中就开宗明义地说明了他之所以写这部书,就是为了将人际关系的界限加以拓展。他知道在现代社会各种弊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冷漠的情况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一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茧壳之中。伟大的激情和肉麻的温情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我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前者的可能性嗤之以鼻,给真挚的深情贴上故作多情的标签,这就使我们难以进入那种柔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理解弗朗西丝卡·约翰逊和罗伯特·金凯的故事所必须的”。所以改善麻木不仁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要让现代社会冰冻了我们的热血,僵化了我们的心,这种对于真情与爱心的呼唤是《廊桥遗梦》真正的写作动机,同时也正是所有后现代的文化所致力的方向。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