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特,马克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福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Foucault,MarxismandHistory),《萨特的马克思主义》(Sartre’sMarxism),《家庭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oftheFamily),《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ExtentialMarxisminPostwarFrance),《布列东的乌托邦思想》(TheUtopianThoughtofRestifdelaBretonne),《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CriticalTheoryandPoststructuralism,1989),《信息模式:后结构主义和社会语境》(TheModeofInformation:PoststructuralismandSocialContext,1990),主编《博德里拉文选》(Baudrillard:SelectedWritings),《和谐的人:傅立叶文选》(HarmonianMan:SelectedWritingsofFourier),翻译博德里拉的《生产之镜》(TheMirrorofProduction)。波斯特对法国战后的思想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后现代社会的信息模式的理论,在西方思想界颇有影响。构成他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福柯的后结构主义以及博德里拉的符号社会学。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通讯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模式”概念及其思考方式,是一个有别于传统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所谓“信息模式”,就是指由电子通讯系统所传递的社会关系,电子通讯系统构成了新的语言模式。具体B039说来,信息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1)它的各个方面都涉及交流;(2)一切都受到了电子机制的中介化;(3)对自我来说,各个方面都是被建构或被构成的,不存在稳定不变的中心化的实体;(4)研究的目标就在于揭示其支配的结构。他指出一个事实,随着新的发明在语言水平上的出现,人们的社会行动就必将发生变化。
20世纪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动摇了马克思、韦伯和杜克海姆这类“宏大理论家”的地位,那就是各种语言理论的出现(索绪尔、乔姆斯基、奥斯丁等),以及电子通讯的新技术。这些变化不但改变了交往的时空关系,塑造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联系,而且改变了交往过程和语言的本性。他继承了福柯“话语—实践”的二元参照系,着重分析了新的信息模式的影响。他发现,在后工业社会中,书写(writing)取代了言语成为主要的交往形式。随着各种大型机构的发展,书写规则在各种手册中被规范化了,社会关系也就通过这些书写的文件来确立并维系。这时,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文化水平文字能力,在后工业社会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由于行为不再有言语而是以书面语来中介,一种距离便被引入个体之间。过去那种思想和言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被书写中固有的思想和表达之间的距离所取代。电子媒介的出现,加剧了个体之间的距离。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巨大的时空距离导致了语言结构以及语言塑造个体方式的变化。因此,主体便以一种新的方式被建构起来。
波斯特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面对面的言语交往衰退时,社会及其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波斯特在对技术决定论和语言形式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信息模式理论。他的信息模式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却又避开其目的论,并有别于常见的生产模式。波斯特发现,计算机化的电子媒介具有两个重要功能:平均化和监视。平均化是指电子媒介(如电视广告)总是掩盖差异,把受众变成为普泛化他者。这是通过非语境化的影像和符号,以及浮动的能指或涉及语言来实现的。监视功能是指计算机具有记忆和储存功能,无论个体是在同电话或是以信用卡购物,计算机都会记录下有关个体的各种信息。即是说,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个体在通讯中留下的任何痕迹,都可以被用来监视个体的手段。于是,个体便成为一个被控制的主体,而且一些通讯传播机构可以通过对这样的个人信息的收集,反过来影响个体(这在商业推销中特别明显)。“由于计算机,监视个体就是控制信息的接受者。”所以,波斯特认为,这种计算机化信息模式带来了关于主体及其精神本性的哲学问题。“计算机为主体创造了一个交往情境,在其中,主体的特殊的特质受到了监视。主体这才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可以模仿其特质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记忆或计算)可以超越其能力的机器。……使用计算机的个体也就处于一个新的语言学境况之中。”这种变化使得笛卡儿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不复存在。在笛卡儿那里,主体才有知识,自然是混沌的。现在则不同,当一个使用数据库的人在操作计算机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知识丰富得多的机器。“在计算机化的数据库中主体可以接触各种资料,其速度之快足以改变主体的经验。从数据库中收集信息更像是和另一个人谈话,一个知识无比渊博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主体不再是已经完成了的构成的主体或自然而然地给定的主体,而是不断被重构的主体,“这种信息模式昭示了一个新时代,其中,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变成日常生活交往的话语—实践。在这种信息模式中,语言学的经验就是自我建构;而在这之前,这种过程充其量不过是暗含的,被无数意识形态的面纱所掩盖,诸如人性的观念,灵魂不朽的信条等”。
20世纪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动摇了马克思、韦伯和杜克海姆这类“宏大理论家”的地位,那就是各种语言理论的出现(索绪尔、乔姆斯基、奥斯丁等),以及电子通讯的新技术。这些变化不但改变了交往的时空关系,塑造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联系,而且改变了交往过程和语言的本性。他继承了福柯“话语—实践”的二元参照系,着重分析了新的信息模式的影响。他发现,在后工业社会中,书写(writing)取代了言语成为主要的交往形式。随着各种大型机构的发展,书写规则在各种手册中被规范化了,社会关系也就通过这些书写的文件来确立并维系。这时,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文化水平文字能力,在后工业社会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由于行为不再有言语而是以书面语来中介,一种距离便被引入个体之间。过去那种思想和言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被书写中固有的思想和表达之间的距离所取代。电子媒介的出现,加剧了个体之间的距离。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巨大的时空距离导致了语言结构以及语言塑造个体方式的变化。因此,主体便以一种新的方式被建构起来。
波斯特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面对面的言语交往衰退时,社会及其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波斯特在对技术决定论和语言形式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信息模式理论。他的信息模式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却又避开其目的论,并有别于常见的生产模式。波斯特发现,计算机化的电子媒介具有两个重要功能:平均化和监视。平均化是指电子媒介(如电视广告)总是掩盖差异,把受众变成为普泛化他者。这是通过非语境化的影像和符号,以及浮动的能指或涉及语言来实现的。监视功能是指计算机具有记忆和储存功能,无论个体是在同电话或是以信用卡购物,计算机都会记录下有关个体的各种信息。即是说,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个体在通讯中留下的任何痕迹,都可以被用来监视个体的手段。于是,个体便成为一个被控制的主体,而且一些通讯传播机构可以通过对这样的个人信息的收集,反过来影响个体(这在商业推销中特别明显)。“由于计算机,监视个体就是控制信息的接受者。”所以,波斯特认为,这种计算机化信息模式带来了关于主体及其精神本性的哲学问题。“计算机为主体创造了一个交往情境,在其中,主体的特殊的特质受到了监视。主体这才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可以模仿其特质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记忆或计算)可以超越其能力的机器。……使用计算机的个体也就处于一个新的语言学境况之中。”这种变化使得笛卡儿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不复存在。在笛卡儿那里,主体才有知识,自然是混沌的。现在则不同,当一个使用数据库的人在操作计算机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知识丰富得多的机器。“在计算机化的数据库中主体可以接触各种资料,其速度之快足以改变主体的经验。从数据库中收集信息更像是和另一个人谈话,一个知识无比渊博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主体不再是已经完成了的构成的主体或自然而然地给定的主体,而是不断被重构的主体,“这种信息模式昭示了一个新时代,其中,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变成日常生活交往的话语—实践。在这种信息模式中,语言学的经验就是自我建构;而在这之前,这种过程充其量不过是暗含的,被无数意识形态的面纱所掩盖,诸如人性的观念,灵魂不朽的信条等”。
今日更新
-
阿伦特,哈娜
[2020-03-21]
-
阿契贝,契努阿
[2020-03-21]
-
阿特伍德,玛格丽特
[2020-03-21]
-
艾斯勒,理安
[2020-03-21]
-
奥茨,乔伊斯·卡罗尔
[2020-03-2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