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记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通俗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旅生著,三十回,1904年2月至1905年3月《绣像小说》第十九 期至五十四期连载。
        
        《痴人说梦记》是晚清第一部结构完整、以改革开放振兴中国为主题,以正 面理想人物为中心的长篇小说。小说开头写兴国州愚村乡民贾守拙因受奸胥需 索,愤而送儿子夏希仙进外国神父开的学堂学习洋文,想使外国人做靠山来保 护自己; 而只有十几岁年纪、志气极高的贾希仙及其同学宁孙谋、魏淡然,却 耻于在教堂受外国人教育养成奴隶性质,决心到上海去求学,甚至自己开个学 堂,成就几个志士,一下子,就抓住了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窳败、外国入侵者恃 势横行的本质矛盾和新旧文化冲突的时代脉搏。其后,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小 说写到了扬州 “还要巴结官场,动不动勒捐硬派,受气不过”的盐商 (第三 回),镇江旗营里吃粮,一无所事,骄惰成性倚势讹诈的旗丁 (第五回),香港 以鸦片栽赃勒索旅客的英国人(第六回),广东以一首小词株连新党却又不相信 炸药威力的制台 (第七回),驻日使馆诓谝谋害青年志士的钦差 (第八回),广 州以通关节骗人钱财的“撞木钟”的骗子(第十回),江汉关挪用国库银又硬向 银行“借债”的道台 (第十一回),铁路上胡作非为的外国查票人和寒酸之极的 中国总办 (第十二回),朝廷里以为 “立宪”是 “在时宪书上得来的”,却一味 反对改革的礼部尚书 (第十二回),各地“把行新政的文书雪片的发了下去,其 实也不过敷衍搪塞、哄骗朝廷”的督抚司道(第十五回),等等,都堪称“揭发 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的严笔峻墨,如 一一加以连缀铺衍,即可厕身“现形记”、“怪现状”式的作品之林而毫不逊色。 但《痴人说梦记》的作者却不肯蹈人窠臼,他独具胆识地把对社会现实诸世相 的描摹统统作为背景的材料,有机地安置于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从 对社会的全景透视中,揭示出社会体制之不可救药和世道人心之必须痛加整治, 从而烘托出以改革为己任的正面人物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与同时期几部大作迥 然相异的艺术个性。
        在晚清那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不仅思想家在构想着种种变革现实的方案,实 践家也在实行着种种变革现实的行动。《痴人说梦记》是以现实中的改革者为原 型的长篇小说。书中所写的改革者中,“贾希仙代表了作者的理想,宁孙谋、魏 淡然代表了康 (有为) 梁 (启超),黎浪天代表了孙中山” (阿英 《晚清小说 史》)。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对于变革现实的不同方案,尽管有所权衡轩轾,但 从振兴中国的大前提出发,所有改革者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都同样给以真 诚的肯定和赞许,作者意态之和平、心胸之宽阔,实为同时期其他作家所不 及。
        清廷自实行改革以来,虽然实际上执行了戊戌变法中提倡过的一切甚或走 得更远,但在改革的上谕中,仍然竭力继续从政治上否定康梁,强调“康逆之 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直到光绪三十年五月 (1904年6月),因了本 年十月为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还降诏宣布“从前获罪人员,除谋逆立会之康有 为、梁启超、孙文三犯,实属罪大恶极,无可赦免外,其余戊戌案内各员,均 着宽免其既往,予以自新。”也就是说,当作者写作此书以彰扬康梁之变法时, 实际上就是在彰扬仍被清政府视为 “无可赦免”的钦犯,这确是需要极大的政 治勇气的。
        再从小说创作的实际看,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邱炜萲曾 “欲为政变说部”, 康有为闻之喜,作诗以促之,曰:“以君妙笔为写生,海潮大声起木铎。乞放霞 光照大千,十日为期速画诺。”但是,同情变法的邱炜萲并没有写成计划中的小 说以唤醒世人。以康梁变法为题材写成了的小说,倒是两部充满敌意的《捉拿 康梁二逆演义》和《大马扁》。前者题“古润野道人著”,光绪己亥 (1899) 刊, 四卷四十回。是书站在封建顽固派的立场,痛诋康梁变法,并搬弄莫可究诘之 诡诞之笔法,说康梁本兜罗天虚天洞心月狐虚日鼠二妖星下凡,后谋逆失败,在 洋人保护下幸逃法网,冥冥之中竟恼了如来佛、元始天尊与至圣先师,共商捉 拿之法,以示康梁之逆天而行。至于从人品上加以丑化,道其在乡包揽词讼,借 尸图诈,就更不足道了。后者为黄小配所作,明治四十二年 (1908) 日本东京 三光堂排印本,十六回。此书攻击康有为,仍偏在个人品德方面,说其秉性无 赖,行为荒谬,剽窃他人著作以博虚名,负欠妓债逃遁而丑态百出,甚至在逃 日本之后,还色心大作,戏弄雏姬,为人所不齿。二书一先一后分从右左两极 对康有为进行人身攻击,都不能反映康梁变法的实质,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历 史评价。
        相形之下,《痴人说梦记》的作者虽然不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变革方略,但 并不妨碍他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原型的宁孙谋、魏淡然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以 充满激情的笔调崇美他们的人格和抱负。宁孙谋早就看准人外国人办学堂“养 成我们奴隶性质,将来为他所用” 的文化侵略本质,认清了 “现在洋货销场极 广,商家不早设法,将来是站不住脚的”世界性商战的严峻形势,痛切地指出: “这 ‘照例办’三字,误尽苍生!现在读书人中了这三字的病尤深。经书照例读, 八股照例做,乡会试照例应,没有一件要用心的。乃至侥幸得了功名,当了大 任,万一合外国人交涉起来,也道是条约照例依,赔款照例出,地皮照例送,岂 不坑死人吗?”清楚地认识到在新的世界大势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宁 孙谋入都会试时,“因为日本打胜了中国,夺去海外一片地方,看看时事不好, 做了许多条陈”,魏淡然之父以为: “现在若大若小的官何止数千,没一个肯做 事,并非他们都是没良心的,只因要做桩公道的事,就碍了那不公道人的地步。” 宁孙谋却不顾这些,要 “卧薪尝胆”,立志“把这腐败世界整顿一番”,甚至 “备办着好头颅,试他阿毕隆刀”。小说写支持改革的人,也极为正气,如刑部 主事袁秋谷,“本是个忠肝义胆的人,觉得时事日非,自己原也想说几句话的, 看了这条陈,恰同自己的意见不差什么”,就允为代奏;工部侍郎余静甫之子质 庵、厚庵兄弟,深感 “世路上的人尽是昏昏沉沉的,叫他醒又不是,叫他睡又 不是,只知顾着一身,不晓得自己也靠着人家过活。譬如大房子倒了,那住在 房子里的人,能不压死吗?”闻得宁孙谋有志维新,放下“翰苑名流”的架子前 往拜访,并极为郑重地起草保举的奏折,“觉如此方对得住孙谋”。小说以为,宁 孙谋所办的新政,“总不过振兴商务,开办路矿,整饬武备,创设学堂几个大关 目,没一件不是当办的。”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失败了,但小说不以成败论英 雄,逃到日本的宁孙谋道:“我们做的事,那一件不是为国家尽忠谋画的?如今 被谗逃走,岂可就这般无声无臭,埋没了一世英名?我想到横滨先开个报馆,把 同人一番热心先替他们表白一番,也叫后世知道我们的冤枉。”这仿佛就是对清 廷“罪大恶极,无可赦免”上谕的强烈抗议!
        小说并没有忘记总结维新失败的历史教训。第十六回写东方仲亮批评宁孙 谋“专注在朝廷,却没想到百姓一面”,孙谋便以曾主张“士民上书”、“工商发 达”、“农学讲求”、“叫牧令教养百姓”等为自己辩解,东方仲亮道:
        
        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学堂未曾开办,人民资格不及,就 叫他上书言事,不是揣摩中旨,就是混说是非。中国的工人固然没有 制造本领,听人指使的商人也没有合群之力,农夫更一意守旧,牧令 看得做官犹如做旅客一般。先生事事求其速成,不在根本上搜求,那 能成得大业,外国政治家的精神,恐怕不是如此。先生要能不做官,只 在民间办办学务,多合几位同志,一处处开通民智,等到他们百姓足 以自立,自然中国不期强而自强。而且还有一说: 替一家做事是私德, 替万姓做事才是公德。先生你错了念头,徒然枉送了自己的身体,并 且害死了许多好人,这不可惜吗?
        
        在1904年的历史近距离,就以如此明晰的语言揭示了维新失败的原因在于“专 注在朝廷,却没想到百姓” 以及忽略了 “开通民智”这一根本,确是令人动胆 惊心之论。
        以孙中山式的海外革命家为原型的黎浪夫,迟至第十六回方始登场,且所 用笔墨也较少,但小说通过写他的外貌:“嘴边须眉如戟,神气生得甚是严毅”, 写他的经历和志向:“落魄外国,经过许多惊风骇浪,听得近日外人议论,我们 这华人都没立脚地位哩,因此打定一个主意,一定要兴起中国”,同样表达了对 于黎浪夫式的革命者的敬慕之意。小说所以不赞成他的过激手段,实与当时的 社会心理有关。1903年6月间,《中外日报》与《苏报》曾就革命与维新之难易 展开了一场论战。《中外日报》刊出《革命驳议》一文,谓:“今请以一言蔽之: 就今日之政府及大局而论,吾党言维新,诸君言革命,均几于无可希望。然使 天眷中国,圣主当阳,内修政治,外联邦交,中国犹有可为也。若革命之说一 起,则举足之顷,已即酿乱,已即必败,而内讧未已,外侮踵至,中国即非复 我有矣。”小说担忧因社会的动乱,导致“大家想做皇帝,你争我夺,弄到后来 被外国人看出破绽,渔翁得利,也未可知,” 即与此种见解近似。《苏报》刊出 《驳〈革命驳义〉》,认为:“革命之举,虽事体重大,然诚得数千万铮铮之民党, 遍置中外,而有一聪明睿知之大人,率而用之,攘臂一呼,四海响应,推倒政 府,驱除异族; 及大功告成,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政策,恢复我完 全无缺之金瓯,则所革者,政治之命也,而社会之命,未始不随之而革也。若 夫维新,则必以立宪为始基,立宪则必以人人能守自治之法律,人人能有担任 宪政之资格,然后得以公布宪法,为举国所同认; 今以数千年遗下懦弱疲玩之 社会性质,俯首屏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一旦欲其勃焉而兴,胥人人而革之,以 进于光明伟大立宪国之国民,吾恐迟之十年数十年后,自不能睹致于万一,而 中国之亡,已亟不能待。”就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而言,维新也好,革命也好, 都困难重重,“几于无可希望” ( 《苏报》把革命说得非常容易,其实心底未始 不知其难),但向往民主富强的人们,又不甘于泯灭理想的憧憬,于是,以贾希 仙为代表的乌托邦就被创造出来了。
        历史演进的不平衡,往往使得在彼一时地为 “现实”的事情,在此一时地 却还属于“梦想”。所谓痴人之梦,无非就是重走西方殖民者开发新大陆的老路, 到海外去推行资本主义文明制度而已。在晚清小说中,写于1902年的《殖民伟 渍》就写了一位英国的有志青年维廉滨,因不满政府的专制腐败,决心以哥伦 布为榜样,带人去美洲开垦,另造一个新国。《痴人说梦记》的贾希仙,就是中 国化了的维廉滨。贾希仙出身下层,历尽磨难,曾进过学堂成就学问以救国,率 领会党起事以据广东独立,逃生海外图谋再举,但种种尝试都失败了。一个偶 然的机会,贾希仙飘泊到“科仑坡探地美洲的时节一个失眼”漏掉的仙人岛,由 于从不与世界交通,岛民性质纯良,不晓得争夺欺骗之事,物产自给自足,从 无钱币交换,是一个比中国更为落后的地方,然而也是世间剩下的 “一片干净 土”。贾希仙鉴于国内之万万不能成事,取仙人岛以为基地,居然获得了辉煌的 成功。阿英以为此书 “最大的缺点,是作者不能完全写实,夹入了很多的理想 成分,遂使这部作品既非写实,又非理想,而陷入失败。” 自然,在世界势力范 围已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的二十世纪初,贫弱的中国要走西方殖民者的老 路子开拓新疆土,显然是一场痴人说梦,但在小说所创造的理想境界中,贾希 仙对仙人岛的殖民开发,凭恃的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他在仙人岛中 发现了一座书楼,里面不仅藏有哥白尼、奈端、培根的著作,还有重学、力学、 汽学、医学、电学、矿物、化学、天文学等书籍),他们在岛中推行的是资产阶 级的文明制度,“全岛的人没一个不进学堂,没一个不爱国,真是人人有自由的 权利。”贾希仙作为岛主,自觉居于公仆地位,热心代众人办事,且设立议院, 立出宪法,使岛中人民真正成了当家作主的主人。仙人岛的事业尽管纯属空想, 但在虚幻的描写中,形象地宣传了 “君主是公仆,替人民办事的,凡一国必有 国民,国民是一国的主人翁” 的道理,何况作者的本意还时时刻刻关注本国的 改革事业呢。
        《痴人说梦记》从贾守拙梦见仙人岛开篇,到稽老古梦见 “中华大开世界” 结束,以梦起,以梦结,可谓开阖有致、巧收幻结。仙人岛之典,出徐福奉秦 始皇命率三千童男女东海求仙事,写入作品,可逗发邈远思古之幽情,而将其 同现代人振兴中国的梦想融合一体,又泛漾着时代的光华。小说最后一回写稽 老古的梦道:
        
        我梦见坐了一只安平轮驶回中国,到上海登岸,只见上海那些外 国字的洋房都换了中国字,那街上站的红头巡捕不见了,都是中国的 巡警兵。这还不算奇,最奇的是铁路造得那般的快,据人说中国十八 省统通把铁路造成了,各处可以去得。我记挂的是家乡,就从上海搭 火车前往汉口,上了火车不见一个洋人,我又觉得诧异,私下问人道: “从前我在汉口见车站上有洋人不少,如今怎么不见了呢?”一个拿旗 子的答道:“原来你是从外国来的,不知道本国如今大好了,各处设了 专门学堂,造就出无数人材,轮船驾驶、铁路工程,都是中国人管理。 况且从前是借人家款子办的,如今债都还清了,统归自办。搭客价是 划一的,上落都有人照料,不比从前那般杂乱了。”
        
        稽老古身在仙人岛,却仍然心系中国的未来,可见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欲以仙 人岛为避世的桃源,毋宁说是入世的改造旧世界的演习更为恰当。
        对为实现振兴中国美好梦想而奋斗的英雄人物,小说按维新、革命与殖民 三线来写,有真有幻,有分有合,有主有宾。从真幻讲,宁孙谋的维新、黎浪 夫的革命,是写实的,贾希仙的海外殖民,则是幻想的。但小说中的宁孙谋、魏 淡然、黎浪夫,并不就是现实中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翻版,他们身上也 揉进了大量虚构的理想的成分,使之比其生活中的原型更高、更美; 小说中的 贾希仙,虽然是虚幻的,但有关海外开发、海外强民的描写,由于借用了西方 历史的影子,因而同样能唤起读者的真实感。从分合来讲,开头写贾希仙与宁 孙谋、魏淡然同学,志趣相投,目标一致,这是合; 而后写三人在镇江无意走 散,宁、魏二人至瓜洲,因救了慕隐,被陈家双招为婿,而贾希仙则只身走上 海、赴广东,以至三人在人生道路上分道扬镳,这是分。贾希仙在肇庆学堂结 识余力夫三人,因题新词被官府所执,复得东方仲亮等五人相救,逃亡日本。而 宁孙谋、魏淡然入都会试,恰与余力夫三人同舟北上,贾希仙的朋友,即变而 为宁孙谋的朋友。及宁孙谋因改革失败逃到日本,又与贾希仙的另一批朋友东 方仲亮邂逅相遇,成了新的朋友。则贾希仙虽未与宁孙谋重逢,而两条线却再 次相交。又黎浪夫与贾希仙本为同道,后贾希仙改弦易辙,黎浪夫愤然出走,这 是从合到分; 而东方仲亮在上海巧遇黎浪夫,黎浪夫以 “道不同不相为谋”拒 之,东方仲亮说:“我们志向一般,只是做的事不同,难道从此就不算朋友么?” 二人乃暂居一处,这是分中有合。最后贾希仙在仙人岛改革成功,派卢大圜回 国访问家属,却见黎浪夫、宁孙谋、魏淡然聚在一起磋商立宪大事,卢大圜因 邀诸人同往海外,魏淡然说: “如有意外之变,我们不妨以仙人岛为退步”,遂 得大家一齐赞同,三线实殊途而同归。从主宾讲,贾希仙是主,宁孙谋是宾,黎 浪夫是又宾。小说叙贾希仙事,完全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为序,此为 正格; 而对于宁孙谋、魏淡然与贾希仙分手以后的全部经历,则在第十回以后 以整整六回的篇幅采用倒叙手法加以叙写,此为变格。晚清小说之融入西洋小 说之技巧,论者多喜举吴趼人《九命奇冤》之倒叙为例。按《九命奇冤》 始刊 于《新小说》第十二期,时当光绪三十年十月 (1904年11月),吴趼人将本应 在第十六回出现的命案放在开头来写,以制造悬念,确有新颖之处,但《痴人 说梦记》“头绪繁、格局变”,以三线分写而又须时时注意交织融汇似更见匠心。 在叙述方式上尤为具备现代审美意趣的是叙述主体巧妙转换。小说写宁孙谋、魏 淡然之应试、改革,均以纯客观的全知全能的角度加以正面实写,将改革的必 要性、正义性写得极为酣畅遒劲,气势充足,而唯于改革之失败,却顿然换了 一种笔法,从上海一局外人齐不虚的主观感受中侧面虚写。齐不虚住在各国商 务极繁盛、信息灵通、报馆林立的上海,特别爱看“眼前的时务书”,所以对于 朝廷的改革,心中欢喜的了不得: 看到废寺观为学堂的上谕,道是“化无用为 有用”,“圣人明见万里”; 闻知政报馆要改为官报局,又道是“上下通气,我中 国或者还有振兴之一日”; “接连就是改圜法,修道路、广邮政、练小军、造战 舰这些上谕,一桩桩都被齐不虚看得清切,只当件件可以实行的了。”齐不虚兴 致因此鼓舞起来,不觉多吃了几壶酒,又呷了两瓶荷兰水,竟因此卧病月余,不 能看报,丝毫不知外面的事。等到一位朋友从京里会试落第来访,听到齐不虚 宽慰的话,便触动牢骚道: “现在的科名,得了也没甚意思,你看宁、魏二人那 样了得,闹到如今,始终犯了个叛逆大罪,双双逃到外国去了,徒然害死了许 多有用的人才,真正意想不到之事!”齐不虚听了,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朋 友方将党祸始末三言两语交代一番,齐不虚不觉长叹道:“这是国家的气运,说 他则甚!”从齐不虚的主观体验的角度来写改革的失败,既可避开过程冗长的陈 述乃至现实政治上的种种忌讳,也从最贴近的深处表现了改革在普通民众中获 得的由衷的支持,真可谓独出机杼。
        《痴人说梦记》在情节中还融进了晚清时代最受读者欢迎的探险和侠情的成 分,以增加作品的趣味。贾希仙被大鸟抓住,凌空飞翔多时,跌落海滩,旋为 潮头卷去百余里,终得美国船主救起; 东方仲亮等驾木船逃生,竟被鲸鱼吸入 口中,用篙乱戳鲸鱼上颚,方将船只吐出,趁着潮势,竟淌到了日本的横滨,都 颇具惊险怪诞的色彩,而毛人岛上的毛人凭恃竹排下大海来追人,尽被潮头卷 去,东方仲亮叹道: “这样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东西,如此愚蠢,偏要害人, 始终害了自己,也觉可怜!”这种喟叹,与时兴的“物竞天择”说相应和,寓无 限弦外之音。海外强民与探险本为一体,而写宁孙谋、魏淡然与慕隐、缀红的 婚姻,则是为了突现人物多面的性格。宁孙谋于池中救起慕隐,“事出仓卒,性 命只在呼吸”,所以不及避嫌,遂作成了两对良缘; 而后宁、魏投身改革,已预 感会祸生不测,来信要家中早作准备,慕隐、缀红心领神会,便去把脚放大,又 操练武艺以防不虞。及闻改革失败,宁、魏逃亡,二侠女决心到京都找寻仇人, “定要烈烈轰轰,做他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结果缀红惨死,慕隐已身入仇人 华尚书府,正想下手,突因八国联军将到京城,仇人逃去,只得作罢。小说虚 构这段故事,除了从英雄美人的角度彰扬宁、魏的改革事业以外,也是对于社 会上丑化康梁的流言的回答。
        《痴人说梦记》也有相当精彩的心理描写。第二十二回写魏淡然在日本办报、 忽接宁孙谋来信,知缀红惨死,“不由痛苦难言,那眼泪如穿丝的珠子一般,滚 滚不绝”,然后笔锋一转,写道:
        
        淡然这日搁了一天的笔,在箱子里翻出缀红照像,看了便哭,哭 了又看,直闹到半夜,忽然醒悟道:“我这般动了儿女情肠,未免魔障 太深了。他自成仁,我自悲感,我不痴于他么?”如此一转念,觉得一 杯冷水灌入心坎里,登时清凉起来,顿止悲情,安然睡着。
        
        第二十一回写宁孙谋逃往英国,得留学生资助,到新加坡看望父母,店伙 言其母眼都要哭瞎了,“孙谋听了,雄心顿灰,忖道:做了个人,自有家庭之乐, 管甚社会国家! 中国人生来是个家族主义,那父母妻子的爱情分外重些,再也 舍不得割弃的。我既在外国,就不回来倒也罢了,如今无故思归,到得这里,还 没见一个亲人的面,只听人家传说,已经摧动肝肠,惨戚到这步地位,真是天 性之亲,莫之然而然了。”及至见了母亲,其母关心的只是瓜洲亲戚的安危,说: “我只盼瓜洲没事,以外随他去反乱,也不干我们事”,宁孙谋听了,慨然不乐, 似乎已经忘却了自己方才的内心的紊乱,忖道:
        
        中国人不明白社会主义,单知道一身一家的安乐,再不然多添几 个亲戚朋友,觉得以外的人死活存亡都不干他事似的。意见如此,如 何会管到国家的存亡?我幸而先天中中的毒少些,又读了几本书,才 把这气质渐渐变化过来。今听母亲如此教训,倒是中国家庭的总代表, 我且婉言讽谏试试看……
        
        以上皆是委曲细腻的心理描写,但又扣紧主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襟怀以及 转移民心、造就真正国民资格的大宗旨,实为神来之笔。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