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通俗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者或署施耐庵,或署罗贯中,或施罗并举。施耐庵生平材料极 少。明人记载多说他是元末明初人。《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 (或称 文繁事简本) 和简本 (或称文简事繁本) 两个系统。繁本系统有百回 本,百廿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简本系统有一百廿回,一百一十五回, 一百廿四回等。繁本、简本究竟那种在先,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
        
        《水浒传》的故事,广大读者都很熟悉,无需详细介绍。简单地说,全书可 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的故 事; 第二部分,即宋江等人上山后,梁山义军与官军作战,节节胜利,一百零 八位好汉齐聚山寨,英雄排座次。第三部分,梁山泊继续发展,但接受朝廷招 安。第四部分是受招安后征辽,征田虎、王庆,征方腊(有的版本无征田虎、王 庆),最后在征方腊中死伤过半,后宋江、李逵被毒死,其他英雄或死,或散, 梁山义军归于失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对这部伟 大著作,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欣赏呢?下面我们分几点来说。
        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结合的产物。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农民起义是 《水浒传》创作 的历史依据。关于宋江起义,在史书上有零星的记载。从南宋起,宋江故事就 在北方 (包括太行山地区,山东地区) 和南方 (包括安徽、江浙一带) 广泛流 传,成为 “说话”艺人喜爱的题材。龚开 《三十六人画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 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罗烨 《醉翁谈录》记载了以 “水浒”故事为题 材的 “说话”名目,如 《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它 们是各自独立的英雄故事,属 “小说”的范围。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 我们展现了 《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描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和宋江 杀阎婆惜三件事,末尾还提到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封节度使。这表明 “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从 “小说”进入 “讲史”的领域。 元代出现了一批 “水浒戏”,包括元明之际的作品在内,存目有三十三种,其中 有六种剧本保留了下来了。在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等作品中, 水浒英雄从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零八人。对梁山泊这个起 义根据地的描写也接近 《水浒传》 了。宋江、李逵的形象得到了比较集中的描 写,更为生动、突出。
        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伟大作家的再 创造,《水浒传》 在元末明初诞生了。
        水浒故事从流传到 《水浒传》成书,到各种版本的出现,前后经历了四百 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民间艺人、专业作家都参与了创造; 各种社 会思潮、文艺思潮都在 《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留下了印记。分析 《水浒传》的 成书过程,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 《水浒传》具有重要意义。
        1. 《水浒传》是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思想与艺术水平 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 《醉翁谈录》的小说名目、水浒戏、《大宋宣和遗事》等材料看,可以肯 定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杨志、燕青等人物,“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 庄”等故事都是早在民间流传、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学基础的,恰恰是这些人物 和故事是 《水浒传》中最精彩、最成功的部分,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优秀元 杂剧 《李逵负荆》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吸收进 《水浒传》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据。
        施耐庵等伟大的作家,对水浒故事的加工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他不仅选择和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而且对民间故事作了加 工、提高,使英雄人物更加光彩夺目。反霸斗争是元杂剧的共同主题,从现存 的剧目看,多数只着眼于反对恶霸调戏妇女,与淫妇通奸,没有深刻的思想涵 义,有的则成为庸俗的社会道德剧。《水浒传》描写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表面 上看与元代某些水浒戏的情节相似,但是作者把这件事与残酷的政治迫害,与 林冲性格的发展联系起来,创造了林冲这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典型。宋江杀 惜在 《宣和遗事》里,是因为阎婆惜与吴伟通奸而杀了她; 在水浒戏里宋江 “因带酒杀了娼妓阎婆惜”,“只因误杀了阎婆惜”,而《水浒传》把宋江杀惜与 私放晁盖联系在一起,把争风吃醋的桃色事件变成具有严肃政治斗争内容的故 事。
        其次,施耐庵等把分散、零星的水浒故事改写成《水浒传》这部巨著时,在 材料的选择、安排上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他把高俅发迹的故事 放在全书开端来写,表明 “乱自上作”,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把英雄人 物个人反抗放在前面写,然后逐步联合,形成一支强大的梁山义军,客观上反 映了农民起义 “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 保持了梁山义军的悲剧结局,客观上 说明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2. 《水浒传》成书过程的复杂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
        首先是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在它的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既有 “说话”艺人, 戏曲作家的精心创造,又有封建文人染指其间; 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也给 它打上不同的烙印,整个成书过程充满了两种文化的激烈斗争。统治阶级力图 磨灭它的革命锋芒,要把它改造为宣扬投降主义的作品。明初朱元璋的孙子朱 有燉所写的两本水浒戏: 《豹子和尚自还俗》和 《黑旋风仗义疏财》,就体现了 这种倾向。《黑旋风仗义疏财》杂剧,写到张叔夜出榜招安时,李逵乐得手舞足 蹈: “我这里听议论,喜色津津。便出城门,跋涉红尘,改过从新。到山寨劝大 哥,情愿首做良民。”而且用了一半篇幅写宋江、李逵投降后征方腊。
        其次是思想艺术的不平衡性。《水浒传》是由小本水浒故事集合而成的,正 象鲁迅所说:“《水浒传》是集合许多口传,或小本水浒故事而成的,所以当然 有不能一律处。”
        《水浒传》大体上由两类话本组成的。一类是以写人物为主的英雄小传,一 类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公案故事或战争故事。这些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而高度成 熟的短篇话本,是非常成功的,可是有的章节由于原先的基础不好,比较平庸, 尤其是各个人物小传或各个故事之间的过渡性章节就更差。如在鲁智深传和林 冲传之间的《火烧瓦官寺》,就是为了把鲁智深送入东京,把鲁智深传和林冲传 联缀起来,这种过渡性章节就有勉强凑合的毛病。
        由于 《水浒传》是由短篇话本联缀而成的,因而结构比较松散,一些情节 安排不合理,如为了用宋江、李逵去把一些独立的故事串连在一起,就让宋江、 李逵下山接父亲或母亲上山,情节很不合理,因为梁山泊其他头领的家眷都是 小喽啰接上山的,为什么宋江、李逵非要自己去接不可?情节多有重复,如李 逵每次下山都要约法三章,这在作家独立完成的作品中不会如此拙劣。结构松 弛,为后来文人或书店老板大开方便之门,可以采取 “插增” 的办法,使 《水 浒传》 内容不断增加。插增征田虎、王庆各十回,就是确切的证据。这些插增 部分,大多比较拙劣。
        《水浒传》 主题的多重性。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但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有 的认为 《水浒传》是农民革命的颂歌; 有的则认为是宣扬投降主义的作品。两 种意见虽然针锋相对,但都是肯定了 《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 市民说,认为《水浒传》是写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与利益,为 “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认为《水浒传》是写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 颂忠义思想。这三种观点都包含着合理的部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 《水浒 传》的思想内容。
        我们分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离不开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水浒传》确 实是以农民革命为题材,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创作。二是它由市井说书艺人,戏 曲艺人孕育而成。三是它由封建社会里进步的知识分子施耐庵等人加工创作而 成的。我们应该从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分析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被压迫人民反抗 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用武装斗争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不论其参加者的 成分多么复杂,也不论其反对封建统治的自觉程度如何,都属于农民阶级革命 斗争的范围。《水浒传》是以农民革命为题材,它所反映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 为依据;它所描写的 “官逼民反”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它所描写的梁山义军千军万马与封建朝廷军队作战,攻城掠地,杀官吏,分财 物都是我国千百次农民起义的真实写照; 它所描写的英雄人物要与 “大宋皇帝 作个对头”,要“杀到东京去,夺了鸟位”等等,都是农民革命情绪的生动表现; 它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 “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总之,《水浒传》反映了农 民革命的声势和情绪,它的某些部分也塑造了光辉夺目的革命英雄形象,从这 个意义上说,《水浒传》的确是一曲农民革命的颂歌。
        在封建社会,尤其到了宋元时代,城市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市民阶层迅 速壮大。虽然这时的市民阶层仍然未成为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即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代表,它还从属于封建的自然经济,但是,不可否认市民阶层有着不 同于农民的生活特点和思想感情。水浒故事是长期在城市中流传的,市民阶层 参与了水浒故事的创造。因为市民阶层不熟悉农村生活,也不真正了解农民,因 此,水浒故事是市井细民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反映的农民起义,与真正的农民 起义存在着某种距离。这在 《水浒传》里主要表现为它所描写的梁山泊英雄大 多出身于市民,它对市井生活作了色彩斑斓的描写,而描写农村生活却苍白无 力; 它对市民阶层的人物,乃至他们的家庭生活都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它在 水浒故事中渗透了市民阶层的道德观,主要是对“仗义疏财”和见义勇为的豪 侠行为的歌颂。
        施耐庵等人在小本水浒故事的基础上,把它加工创作成 《水浒传》这部巨 著。他们是封建社会里进步的文人,他们并不赞成也不理解农民起义,并没有 把梁山泊起义理解为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看作 “善与恶”, “义与不义”,“忠与奸”的斗争。因此,他们是用 “忠奸斗争”这条线索把小本 的水浒故事串连起来的。这体现在作者是用忠奸斗争贯穿全书,在书中歌颂忠 义思想,把 《水浒传》写成忠义思想的颂歌。在以下三个问题上,表现尤为突 出:
        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方腊起义的态度上。从客观上说,宋江的梁山泊起义与 方腊起义是一样的 “造反”行为。可是,作者在忠臣义士与乱臣贼子之间划了 一条线,那就是对皇帝的态度。如果被奸臣逼迫,不得不反,但始终忠心不忘 朝廷,那么虽然聚义水泊,抗拒官兵,攻城掠地,都是与奸臣作斗争,情有可 原,不算乱臣贼子。如果南面称王,建元改制,要夺取天下,那就是大逆不道, “十恶不赦”。所以,方腊是 “恶贯满盈”,宋江却是 “一生忠义”,“并无半点异 心”。
        其次表现在他们对宋江受招安的态度上。作者把宋江受招安看作天经地义 的行为。对宋江等人来说,因奸臣当道,“蒙蔽圣聪”,不得已 “暂居水泊”,后 来皇帝醒悟,重用义士,所以 “义士今欣遇主”,接受招安以显示他们的 “忠 良”。对皇帝来说,招安宋江等人得到忠臣良将,是国家大幸,“皇家始庆得 人”,从此可以借以扫荡 “外夷内寇”。因此,梁山泊全伙受招安是作为 “普天 同庆”的盛事来描写的。梁山义军以 “顺天”、“护国”两面大旗为前导,在东 京接受皇帝的检阅。他们接受招安,既是“顺天”,又为了 “护国”,根本不是 投降。作者没有把梁山泊起义看作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也没有把 受招安看作是农民义军对朝廷的投降,而是看作忠臣义士在不同政治环境中顺 理成章的变化,看作是忠臣义士的高尚品德,是上合天意,下得民心的光荣行 为。
        再次表现在作者对梁山泊义军结局的处理上。作者对义军结局的处理是为 了表现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的 “奸臣误国” 的观点。《水浒 传》在结尾部分,弥漫着悲凉的气氛。痛恨奸臣误国,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表 现得淋漓尽致。征辽途中,罗真人劝宋江: “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切勿久恋富 贵。”燕青用韩信等功臣被诛的史实,劝卢俊义要隐迹埋名,“以终天年。”但是, 宋江、卢俊义因为要忠心报国,不肯急流勇退,终于被害。相反,李俊听从费 保等人劝告,避难海外; 燕青、戴宗、阮小七、柴进、李应等辞却功名,消极 退隐,都得善终。李俊等人的命运和宋江的结局不是形成鲜明的对照吗?作者 在结尾部分的诗词里,谴责奸臣的误国,总结宋江悲剧的教训。“太平本是将军 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 “早知鸩毒埋黄 壤,学取鸱夷范蠡船”。这里要表现的是功臣被害的悲剧;要宣扬的是功成名退 的思想; 要总结的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教训; 要表达的是对杀戮忠臣的愤 慨。
        作者一方面清醒地看到奸臣未除,忠臣义士仍然没有前途,写了悲剧的结 局; 另一方面,又不违背忠君思想,宋江明知被毒害,却视死如归,忠心不改; 而皇帝也不辜负忠臣,为宋江封侯建祠。“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留下了一条虚幻的光明的尾巴。
        小本水浒故事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最后 加工者把它们联缀成长篇巨制时,又用忠奸斗争的思想对它进行加工改造,因 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多元融合的趋势。我们既要看到施耐庵们表现 “忠奸斗争”的创作意图,又要看到作品实际展示的歌颂农民革命的客观意义; 既要看到忠奸斗争思想是把全书串连在一起的主线,又要看到串在这条主线上 的英雄小传和相对独立的故事,是闪耀着农民革命思想和市民道德理想的珍珠。 所以,我们在分析 《水浒传》复杂的思想内容时,要把作者的主观意图与作品 的客观意义区分开来; 把 《水浒传》 的部分章节与贯串全书的主线,局部与整 体区分开来,这样才能摆脱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判断,承认 《水浒传》 的 思想内容是农民阶级、市民阶层和封建进步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层次的融合。承 认 《水浒传》主题思想的多重性,也许这样的认识更符合 《水浒传》的实际。
        传奇式英雄形象的塑造。
        英雄传奇就是塑造传奇式的英雄。《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它成功地塑造了神态各异,光彩夺目的英雄群象。《水浒传》与 《三国演义》是 同时代的作品,但是,由于它是在以反映人物命运为主的 “小说”话本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由于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英雄人物,通过英雄人物的命运反映历 史的面貌,因此,塑造英雄人物是作者的 “兴奋点”,倾尽全力。从中国小说发 展史来考察,《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和 《三国演义》相比,有很大发展和提 高,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的过渡。
        《水浒传》以 “众虎同心归水泊”为轴线,描写英雄人物经历各自不同的人 生道路,百川入海,汇集到梁山泊,展现了封建社会中 “官逼民反”,“逼上梁 山” 的历史潮流。一百零八条好汉,他们上梁山的道路,大致可分为三类,即 奔上梁山、逼上梁山和拖上梁山。
        第一类是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他们大多出身在社会底层,对黑暗社会早 已满腔怒火,一触即发,只要遇到适当机会,或身受压迫,或目睹世间不平,某 些突出事件就象导火线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怒火,他们立即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地奔上梁山。李逵、鲁智深、阮氏三雄、解珍、解宝都是这一类草莽英雄的代 表。
        第二类如宋江、林冲、杨志、柴进等人,或有高贵出身,顾惜 “清白”身 世,不肯轻易 “落草”;或有较好的地位,留恋小康生活,不愿铤而走险。他们 对统治阶级心存不满,与被压迫人民有较多联系,但对朝廷有较多的幻想; 与 封建统治者有不易割断的联系,因此,非到被统治阶级逼得走投无路,非要经 过一番严重的思想斗争,才会被逼上梁山。
        第三类人物或是出身大地主、大富豪之家,或是身居要职. 是统治阶级的 得力干将,是镇压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他们以消灭农民起义军为已任,但是 在与农民起义军的血与火的搏斗中,被打败,被俘虏,被客观形势逼得无路可 走,只好“暂居水泊,专等招安。”他们是被农民革命的风暴卷进起义军队伍的, 是被拖上梁山的。如卢俊义、秦明、黄信、关胜、呼延灼等。
        《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是古代英雄人物与农民、市民阶层理想人物相结合 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是图腾崇拜,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由图腾崇 拜进入了英雄崇拜的时代。歌颂的英雄人物是勇和力的象征,是人类征服自然 的理想化英雄。《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特别是草莽英雄,一方面继承了古代 英雄的勇和力,但他们征服的对象主要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社会的蟊贼。他 们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蔑视敌人的武力,具有战胜一切敌人的豪迈气慨。另 一方面,又体现下层劳动人民的道德理想,性格直率、真诚,总是把自己的内 心世界、自己的个性赤裸裸的和盘托出,不受敌人的威胁、利诱,不计较个人 的利害得失。对统治阶级无所畏惧,甚至对皇帝也说些大不敬的言论; 对自己 的领袖也不曲意逢迎而敢于直率批评;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不掩饰做作;不 为礼节所拘。他们是“透明”的人,他们“任天而成,率性而动”,体现了与封 建理学相对立的 “童心”,是下层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道德理想的产物,是与反 对封建理学的时代思潮一致的。因此,这些草莽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欢 迎,也受到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文人的赞赏。李卓吾、金圣叹称他们 是 “活佛”,“上上人物”,“一片天真烂漫”,“言词修饰、礼数娴熟的,心肝倒 是强盗,如李大哥虽是卤莽,不知礼数,却是真情实意,生死可托。”李逵等草 莽英雄成为雅俗共赏、人人喜爱的 “妙人”、“趣人”。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英 雄的特征,作为 “智”与 “勇”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又寄 寓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 具有个性化典型的倾向。
        《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具有古代英雄勇和力的特征,充满了传奇性,同 时,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作品精细地描写他们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他们 性格的形成与阶级出身、个人遭遇的密切关系; 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而有自身 的弱点; 他们的性格也并非生来如此,而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们是逐步 战胜自身性格的弱点、缺点逐渐成长起来的。这正是 《水浒传》 由类型化典型 向个性化典型过渡的主要特征。如林冲的性格发展就有着清晰的轨迹。他先是 安分守已,软弱妥协,所以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他却怕得罪上司,“先自手软 了”; 到发配沧州,他仍抱有幻想,希望服刑以后还能 “重见天日”,所以,还 打算修理草料场的房子,以便过冬;只有当统治阶级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时,他 才愤怒地杀掉放火烧草料场的陆谦等人,奔上了梁山。
        《水浒传》一方面主要还是写传奇式的英雄,着重在火与血的拼搏中,展现 他们粗豪的性格,而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较少涉及,反映出塑造人物 的类型化倾向; 另一方面,《水浒传》对英雄人物的周围环境,对陪衬人物、对 市井生活和风俗习惯也有较精细的描写。除了英雄人物的主色调外,还展现了 市井小民生活的斑斓的色彩。如围绕武松这传奇人物的经历,通过潘金莲勾引 武松; 王婆说风情,郓哥闹茶坊; 武松告状,杀嫂等情节,展现当时的市井生 活和王婆、何九叔、郓哥等 “卑微人物”的精神面貌。围绕着林冲、鲁智深、杨 志的遭际,描写了东京大相国寺的众泼皮; 沧州开小饭馆的李小二; 东京流氓 无赖牛二等人物,展示了当时的风俗人情和 “市井细民”的心态。与 《三国演 义》相比,应该说 《水浒传》对人情世态,对社会众生相的描写有了长足的进 展。这也是 《水浒传》 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个性化典型过渡的重要标志。
        《水浒传》人物性格个性特征更为鲜明,正如金圣叹说: “叙一百八人,人 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是它从类型化典型走向 个性化典型的重要特征。为什么能使 “大半粗豪” 的人物都个性鲜明? 它在人 物个性化方面的重要经验是:
        1. 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传奇性的英雄必然有 “超人”、 “传奇性” 的一面,但又有凡人 “现实性” 的一面。《水浒传》写出了传奇式英 雄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性格的弱点和成长过程,使他们具有凡人的品格,这 就避免了过分夸张失实,避免了 《三国演义》“欲状刘备之仁而似伪,欲写孔明 之智而近妖” 的缺点。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诗人塔索在论述英雄史诗时 曾说过:“逼真与惊奇,这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互相排 斥的。尽管如此,逼真和惊奇却都是史诗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诗人的本领在于 把这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塔索 《论诗的艺术》转引自 《欧美古典作家论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66页)怎样做到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就是整个故事情节 高度夸张和生活细节严格真实相结合。没有高度夸张,故事情节就失去惊心动 魄的传奇色彩; 没有细节的严格真实,夸张就失去真实感。如武松打虎,整个 故事情节是高度夸张的,但是武松打虎的细节描写却是严格真实的。作者用哨 棒打折了这个细节,一方面表现武松打虎时的紧张神情,一方面更显示他徒手 打虎的神勇。在打死老虎之后,写他精疲力竭,“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力气, 手脚都酥软了。” 想到如再出现只老虎,“却怎地斗得他过?”,所以 “一步步捱 下冈子来”; 遇见披着虎皮的措人,以为又遇到老虎,不由得大惊失色道: “啊 呀! 我今番罢了!”这些描写都非常真实,既写出武松浴血奋战的艰辛,又使英 雄人物亲切感人。没有这些细节的高度真实,就会削弱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 会因夸张而失实。
        3. 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也就是说,用说故事的办法,通过一连串 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又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 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武松性格是通过一连串惊心动魄的 故事展开的。而这一连串的故事是用叙述性的笔调作简结的勾勒,但是对关键 性情节,对人物音容笑貌又作工笔细描。武松醉打蒋门神,故事情节简单,如 果作者只作粗线条勾勒,便会象金圣叹所说:“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 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 (宋祁)例,大书一行足矣。” 但是,作者为了突出 “醉打”的特点,表现武松性格中 “趣”的一面,却作了 细腻的描写和尽情的渲染。作者细写武松一路喝酒,“无三不过望”;写他装醉, 在蒋门神的酒店里三次寻衅闹事,挑逗、激怒对方,寻找痛打蒋门神的借口;作 者对酒店里的战斗及武松痛打蒋门神的 “醉态”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就 不但使武松和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人的性格区别开来,也使武松性格的各个 侧面展示出来。“看他打虎有打虎法,杀嫂有杀嫂法,杀西门庆有杀西门庆法, 打蒋门神有打蒋门神法”。如果用粗线条勾勒,这几个故事可能写得雷同,但作 者在细节上却作了工笔细描,就把武松性格的勇、狠、细、趣的不同侧面生动 地表现出来,人物不仅有了骨架,而且血肉丰满。这正是 《水浒传》较之以后 的英雄传奇小说,如 《杨家将》、《说唐全传》等作品,人物性格要鲜明得多的 重要原因。
        鲜明的民族特色。
        《水浒传》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写成的,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民族生活的土 壤中,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水浒传》是体现中国古代小说民族风格,民 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
        《水浒传》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它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表 现方法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语言是高度纯熟的民族文学语言。
        《水浒传》描写了英雄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它展示了中国宋元时代的真实 的历史图景。它不但精确描写了当时逼使英雄豪杰铤而走险的恶劣的社会环境, 而且逼真地再现了宋元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时代特点, 描绘了封建时代城市和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汴京的大相国寺,清河县王婆的茶 坊,快活林蒋门神的酒店,白秀英卖唱的勾栏,无不散发着民族生活的浓郁气 息,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生活特色。
        在宋元都市生活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具有突出的民族性格,体现 了我国下层人民特别是市民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水浒英雄大多身躯魁悟,虎背熊腰,粗豪爽朗,质朴纯真,体现了古代英 雄的力和勇,体现了以古拙纯朴为美的审美观。“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 地厚实,体格阔大”,“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 要算做第一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金圣叹这些评论,精辟 地道出了梁山泊好汉所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的审美观,也是千千万万水浒读者 的共同的审美判断。
        水浒英雄体现了强烈的群体意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千里面朝夕相 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 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 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 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践; 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 跟随主仆,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 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 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 是随才器使。”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但在集体中都能和谐相处,各 显所长。这种强烈的群体意识,正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封建重压下,在与 自然与社会斗争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小说中所体现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英 雄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义”是连结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纽带,是他们的道德准则。扶困济危, 为人出力是他们的美德。“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了读之深愧虚 生在世上,不曾为人出力。”为了朋友之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人生的信 条,这是我们民族的价值标准,这种崇高壮烈的情感使读者心灵升华到更高的 境界。
        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是水浒英雄的又一特色。他们不是盲目乐观,他们 对社会的险恶有着严峻冷静的判断,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可以战胜,在刀光剑 影中,在生死的厮杀里,他们保持着乐观幽默的情调。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吴 用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李逵江州劫法场等等,都是那么自信、乐观、 风趣,这正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
        在民间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水浒传》,经历了从短篇到长篇,从民间说唱文 学到文人创作,从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的发展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长 篇白话小说的发展道路,因而 《水浒传》形成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小 说的民族风格。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的曲折性与人物刻画的统一。鲁智深的 性格是在 “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一 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中展开的。林冲的性格是在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 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完成的。小说中的一 切情节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外貌、性情、内心活动以至生活环境都 是结合着情节展开的。没有离开人物的情节,也没有离开情节的人物描写、环 境描写。正如胡士莹先生在 《话本小说概论》中说的:“人物描写已达到生活环 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紧密结合的程度; 而且刻画人物心理又是把对话、行 动、内心活动三者结合起来,使听众和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水浒传》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又经 过施耐庵等文人作家的加工创造,成为纯熟的优秀的文学语言。《水浒传》的语 言和 《三国演义》比较,更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人物语言个性化成就高。 《水浒传》和 《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的最高成就,而又有着不同的 特色。前者更多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语言成就,带有更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更 生动泼辣,酣畅淋漓。后者更多吸收了传统诗歌、散文的成就,带有更鲜明的 文人创作的语言风格,更清新自然,典雅秀丽。
        《水浒传》的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无论是叙述事件 还是刻画人物都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写人物,如见其人,如闻 其声,在 “汴京城杨志卖刀”一节里对泼皮牛二醉态的描写; 在 “鲁智深大闹 野猪林”一节里对鲁智深勇猛形象的描写都是非常出色的例子。写景色,则简 练传神,使人如临其境,使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林冲雪夜 上梁山” 中对雪景的描写,就深受鲁迅的赞赏,是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范 例。
        《水浒传》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李逵初见宋江一节;林冲妻子被高 衙内调戏,鲁达带众泼皮赶来相助一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了各自不同 的身份和性格。此外,象泼皮牛二的流氓无赖口吻; 差拨语言的两面三刀; 王 婆语言的圆滑刁钻; 阎婆惜语言的泼辣锋利等等,都是十分精彩的,高度个性 化的。
        巨大的影响。
        《水浒传》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广泛流传,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首先, 《水浒传》里的革命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成为鼓舞后代人民革命斗争的火 炬,指引和激励着人民奋起反抗黑暗统治。明清两代的农民起义,有的打起 “替天行道”的大旗;有的从 《水浒传》里学习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 有的则 借用水浒英雄的绰号,以梁山好汉自居,反抗黑暗统治。其次,具有进步思想 的文人如李卓吾、金圣叹等,他们强调水浒的忠义思想,用以批判社会的黑暗 和不平。他们歌颂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批判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控诉假 道学的 “可恶、可恨、可杀、可剐”。再次,《水浒传》的社会影响,还可以从 反面看出。统治阶级对它极端仇视,视如洪水猛兽。说它是一本 “贼书”,“此 书盛行,遂为世害”,“贻害人心,岂不可恨?” (参看 《明清史料乙编》商务印 书馆1936年本。)因此屡加禁毁。但是,《水浒传》是禁毁不了的,而且越禁越 发传播得快,于是统治阶级就用 《荡寇志》这样的反动作品来 “破他伪言”,抵 消它的革命影响,“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俞万春 《荡寇志》 第一回。)
        《水浒传》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它是英雄传奇小说的 典范作品,它所创造的这种英雄传奇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唐全传》、《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作品都是沿着它所开辟的创作道路发展 的。同时,它对侠义小说又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三侠五义》等一系列公案侠 义小说虽然作者的命意与 《水浒传》大相径庭,“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 (鲁迅 语)。
        其次,《水浒传》对其它艺术形式如戏曲、曲艺、电视、电影、绘画等都有 很大影响。以水浒为题材的明清传奇作品,有李开先的 《宝剑记》等三十余种。 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都有大量水浒戏。扬州评话中的 《鲁十回》、《林十 四》等,王少堂的 《武松打虎》都是曲艺中的著名作品。近来以水浒为题材的 电影、电视的发展,使它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水浒为题材的绘画更是不可胜 数。明 《陈志莲水浒叶子》就是绘画方面的杰出代表。
        《水浒传》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深受世界人民喜爱。1759年,日本就 有了 《水浒传》的节译本。现在已有十多种文字的数十种译本。《水浒传》啊风 行世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放射出璀灿的光彩。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