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的本性
如果我们来考察一下电影从其诞生直到今天的全部历史,那么就可以找出一个总的、决定电影全部发展道路的基础,就是不断地追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它的现实主义本性(在这里,以及后面,我所说的现实主义不是指风格的概念,而是指一种艺术的假定性的程度) 。
这种电影本身所包含的特质是由一系列确定不移的因素所决定的。譬如,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是通过把在摄影机面前所发生的一切用照相方法纪录在胶片上而制成的。对可见世界的照相式的表现使所拍摄的对象具有特殊的真实性、可信性、确实性。在观众面前出现的不是象在戏剧中那样的假定性的场面,而仿佛是“一面生活之窗”,在那里,无论是空间和对象看来都是和实际生活中一样(银幕上的画面是平面的,这一点并不改变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因为光线和一定的画面构图可以造成立体的幻觉) 。
观众在银幕上可以看到“真正的海”,可以看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空间,可以看到人们的活动,而所有这一切与戏剧比较起来,要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也就是具有最小限度的假定性。
电影中的动作的蒙太奇结构同样有力地促成对银幕上所发生的动作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感受。譬如,在电影中表现某种现象时,观众有可能看到它的总的表现,也可以看到它的局部表现; 可以看到整个事件的全部情形,也可以看到个别的细节;可以从各个角度,可以对个别物体和整个的事件采取各种不同的远近距离来观察。换句话说,观众可以象在实生活中一样看见银幕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他在实生活中正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时而集中在整个的表现上,时而集中在各个不同的局部,力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种现象的。
电影不用照相方法纪录电影动作,不用蒙太奇方法分成各种不同的景和镜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这些特性也就成为电影艺术的本性,这种本性使电影有可能极度现实主义地反映可见世界的对象。
由于这种现实主义的本性,电影不能容许假定性,不能容许环境、地点和所有包括在镜头之内的东西缺乏真实性、自然性。例如,大家早就知道,画布上的风景,对于舞台戏剧说来是非常普通的,它能被观众当作这种艺术所固有的假定性来接受,而在电影中,在银幕上,便会显得是明显的虚假。画出来的风景决不能同用照相方法搬到银幕上的、保持着它所固有的动势的真正的风景相比拟,所以它不会被电影观众所接受——场面的假定性在这里是完全不能容许的,因为电影艺术的假定性比戏剧要小得多,而现实主义地反映可见世界的可能性却大得多。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电影艺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什么。
在电影诞生的时期,大家知道,它只是一种技术的现象——它的特点主要是能用照相方法纪录各种运动着的对象,能够出奇地符合真实的生活。稍后,电影从新闻片发展到拍摄艺术片,这时就显示出这一新型艺术的特殊性能——能够广泛反映可见世界,能够直接在银幕上表达任何一种生活和自然现象,任何剧情环境——海洋、各种各样的风景、城市中和街道上的生活等等。
电影可以在一刹那间把剧情从一个地点搬到另一个地点,自如地运用时间和空间。无声电影还找到了由于没有语言和声音而形成的独特的表现手段。造型的无言的动作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通过这种无言的动作来构成影片剧作、影片情节。广泛运用的造型动作的表现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哑剧表现的诗意和电影语言的特点。
尽管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但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本性在优秀的艺术片中越来越确定不移了。在这些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气氛和其他演出艺术比较起来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可信性,这不仅决定于作者的风格,而且主要的还是由于电影的那种照相式的逼真。
最后,有声电影诞生了。它使电影艺术有了新的、具有巨大意义的、本质的发展。语言、音乐、音响进入了银幕,消灭了过去使电影动作十分受到局限和束缚的违反自然的沉默。音响世界一切丰富的现象都能够在银幕上反映出来了,成为艺术地、形象地感染观众的一种新的强有力的手段。电影艺术的这一新的特质也大大地丰富了它的现实主义的可能性: 电影场景的逼真变得更加令人信服——人在银幕上说话了,大海咆哮起来,火车发出隆隆的声音,一切可见的东西在银幕上都发出了完全合乎自然的声音。音乐则大大地加强了电影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很快地在银幕上又出现了彩色。它以颜色和色调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使得对可见世界的反映更加接近生活,更加现实主义。
最后,到最近又出现了宽银幕。它的巨大意义在于它具有一系列特点,而首先在于,它远远比旧式银幕更加符合于人的视觉的自然感受。宽银幕几乎完全符合于人眼的视角。观众所看见的不是一个由银幕的清楚的四边框住的“图画”,而仿佛是“一面生活之窗”。观众所看见的宽银幕上所发生的一切具有这样广阔的空间范围,它几乎完全符合于人的实际的感受,无异于观众自己成为所表现的事件的目击者。
单是宽银幕的这一个特性——使银幕上所发生的事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真实性、可信性——就大大地加强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性质——电影场景的假定性缩小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电影达到了更高的阶段。
根据以上所说的一切,可以十分明显地必然得出一条确定不移的结论: 电影艺术发展的整个道路就是越来越扩大和越来越确定在它的本性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的基础(当然,仍如前面所说的,这是指一种艺术的假定性的程度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企图创造以假定性为基础的、以明显风格化手法为基础的电影作品的尝试,都遭到了失败。还在默片时期,在出现了一些印象派的颓废影片,如《加里加博士》 (在这部影片中,剧情是在某种变形了的、违反自然的多棱角的、假定性的虚假环境中展开的)之类以后,这一点就已经十分明显了。另外,最近几年来,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时髦的流派——抽象主义,它实际上是反映着资产阶级艺术和文化堕落与腐化的过程,反映了逃避现实转入病态的、丑化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沉湎于主观幻想的世界的心理,但这种潮流却未能侵入到电影艺术之中,这也不是偶然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明显——电影不能容忍任何假定性,不能容许违反现实主义本性的东西。
根据上面所说的各点,我认为,在研究电影艺术特点的问题时,首先应当指出主要的一点: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的程度是最低限度的,它的本性中就包含着现实主义的性质。
这种电影本身所包含的特质是由一系列确定不移的因素所决定的。譬如,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是通过把在摄影机面前所发生的一切用照相方法纪录在胶片上而制成的。对可见世界的照相式的表现使所拍摄的对象具有特殊的真实性、可信性、确实性。在观众面前出现的不是象在戏剧中那样的假定性的场面,而仿佛是“一面生活之窗”,在那里,无论是空间和对象看来都是和实际生活中一样(银幕上的画面是平面的,这一点并不改变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因为光线和一定的画面构图可以造成立体的幻觉) 。
观众在银幕上可以看到“真正的海”,可以看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空间,可以看到人们的活动,而所有这一切与戏剧比较起来,要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也就是具有最小限度的假定性。
电影中的动作的蒙太奇结构同样有力地促成对银幕上所发生的动作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感受。譬如,在电影中表现某种现象时,观众有可能看到它的总的表现,也可以看到它的局部表现; 可以看到整个事件的全部情形,也可以看到个别的细节;可以从各个角度,可以对个别物体和整个的事件采取各种不同的远近距离来观察。换句话说,观众可以象在实生活中一样看见银幕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他在实生活中正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时而集中在整个的表现上,时而集中在各个不同的局部,力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种现象的。
电影不用照相方法纪录电影动作,不用蒙太奇方法分成各种不同的景和镜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这些特性也就成为电影艺术的本性,这种本性使电影有可能极度现实主义地反映可见世界的对象。
由于这种现实主义的本性,电影不能容许假定性,不能容许环境、地点和所有包括在镜头之内的东西缺乏真实性、自然性。例如,大家早就知道,画布上的风景,对于舞台戏剧说来是非常普通的,它能被观众当作这种艺术所固有的假定性来接受,而在电影中,在银幕上,便会显得是明显的虚假。画出来的风景决不能同用照相方法搬到银幕上的、保持着它所固有的动势的真正的风景相比拟,所以它不会被电影观众所接受——场面的假定性在这里是完全不能容许的,因为电影艺术的假定性比戏剧要小得多,而现实主义地反映可见世界的可能性却大得多。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电影艺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什么。
在电影诞生的时期,大家知道,它只是一种技术的现象——它的特点主要是能用照相方法纪录各种运动着的对象,能够出奇地符合真实的生活。稍后,电影从新闻片发展到拍摄艺术片,这时就显示出这一新型艺术的特殊性能——能够广泛反映可见世界,能够直接在银幕上表达任何一种生活和自然现象,任何剧情环境——海洋、各种各样的风景、城市中和街道上的生活等等。
电影可以在一刹那间把剧情从一个地点搬到另一个地点,自如地运用时间和空间。无声电影还找到了由于没有语言和声音而形成的独特的表现手段。造型的无言的动作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通过这种无言的动作来构成影片剧作、影片情节。广泛运用的造型动作的表现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哑剧表现的诗意和电影语言的特点。
尽管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但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本性在优秀的艺术片中越来越确定不移了。在这些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气氛和其他演出艺术比较起来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可信性,这不仅决定于作者的风格,而且主要的还是由于电影的那种照相式的逼真。
最后,有声电影诞生了。它使电影艺术有了新的、具有巨大意义的、本质的发展。语言、音乐、音响进入了银幕,消灭了过去使电影动作十分受到局限和束缚的违反自然的沉默。音响世界一切丰富的现象都能够在银幕上反映出来了,成为艺术地、形象地感染观众的一种新的强有力的手段。电影艺术的这一新的特质也大大地丰富了它的现实主义的可能性: 电影场景的逼真变得更加令人信服——人在银幕上说话了,大海咆哮起来,火车发出隆隆的声音,一切可见的东西在银幕上都发出了完全合乎自然的声音。音乐则大大地加强了电影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很快地在银幕上又出现了彩色。它以颜色和色调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使得对可见世界的反映更加接近生活,更加现实主义。
最后,到最近又出现了宽银幕。它的巨大意义在于它具有一系列特点,而首先在于,它远远比旧式银幕更加符合于人的视觉的自然感受。宽银幕几乎完全符合于人眼的视角。观众所看见的不是一个由银幕的清楚的四边框住的“图画”,而仿佛是“一面生活之窗”。观众所看见的宽银幕上所发生的一切具有这样广阔的空间范围,它几乎完全符合于人的实际的感受,无异于观众自己成为所表现的事件的目击者。
单是宽银幕的这一个特性——使银幕上所发生的事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真实性、可信性——就大大地加强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性质——电影场景的假定性缩小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电影达到了更高的阶段。
根据以上所说的一切,可以十分明显地必然得出一条确定不移的结论: 电影艺术发展的整个道路就是越来越扩大和越来越确定在它的本性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的基础(当然,仍如前面所说的,这是指一种艺术的假定性的程度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企图创造以假定性为基础的、以明显风格化手法为基础的电影作品的尝试,都遭到了失败。还在默片时期,在出现了一些印象派的颓废影片,如《加里加博士》 (在这部影片中,剧情是在某种变形了的、违反自然的多棱角的、假定性的虚假环境中展开的)之类以后,这一点就已经十分明显了。另外,最近几年来,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时髦的流派——抽象主义,它实际上是反映着资产阶级艺术和文化堕落与腐化的过程,反映了逃避现实转入病态的、丑化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沉湎于主观幻想的世界的心理,但这种潮流却未能侵入到电影艺术之中,这也不是偶然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明显——电影不能容忍任何假定性,不能容许违反现实主义本性的东西。
根据上面所说的各点,我认为,在研究电影艺术特点的问题时,首先应当指出主要的一点: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的程度是最低限度的,它的本性中就包含着现实主义的性质。
——摘自 《论电影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