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瞒撒谎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沛国谯(古地名,今安徽省毫县)人。曹操自幼聪明机警,但放荡无行,喜欢飞鹰走狗,猎狐逐兔。他的叔父见他这样不务正业,很替他的前途耽心,但念叔侄之间,不便过多地直接管教,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字巨高,为人敦厚谨慎,汉灵帝时拜为大司农、大鸿胪,后升为太尉。因为长年在外作官,难以天天见到儿子,更无法及时加以管束和教育。听了兄弟的多次汇报,焦急万分。偶尔见到阿瞒,当然少不了严厉的训斥。阿瞒于是对叔父极端不满。一次,叔侄俩在路上相遇,阿瞒往地上一躺,口歪眼斜。叔父惊慌地问他是怎么回事,阿瞒说:“仓促之间,中了恶风。”恰好曹嵩在家,叔父赶紧向兄长作了汇报。曹嵩忙跑到街上,却见儿子口目如故,无任何异常。曹嵩问:“叔叔说你中了邪风,已经好了?”阿瞒说:“儿子根本没有中风,是叔叔不喜欢我,所以才故意欺骗您。”曹嵩对弟弟过去所讲的话,由此起了疑心。往后,不管弟弟再说儿子什么坏话,嵩一点也听不进去了。阿瞒的顽皮和刁猾,当然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从少年曹瞒撒谎的这则真实的故事,人们起码应当汲取两点教训:一,面对孩子的放荡无行,作为叔父,应当循循然善加诱导,使之分清优劣善恶,渐渐地弃旧图新,改弦易辙,而不应一味向其父汇报。苦口劝谕,可使孩子向善;暗地汇报,只能令顽童反感。二,作为父亲的曹嵩,对儿子由于偏爱而偏听偏信,对弟弟的汇报不分析,对儿子的行为不查证,其结果,只能助长顽童变本加厉地为非作歹而已。
从少年曹瞒撒谎的这则真实的故事,人们起码应当汲取两点教训:一,面对孩子的放荡无行,作为叔父,应当循循然善加诱导,使之分清优劣善恶,渐渐地弃旧图新,改弦易辙,而不应一味向其父汇报。苦口劝谕,可使孩子向善;暗地汇报,只能令顽童反感。二,作为父亲的曹嵩,对儿子由于偏爱而偏听偏信,对弟弟的汇报不分析,对儿子的行为不查证,其结果,只能助长顽童变本加厉地为非作歹而已。
今日更新
-
开普勒与占星术
[2019-12-20]
-
诗歌的斯达哈诺夫运动流产
[2019-12-20]
-
“打油诗”误入歧途
[2019-12-20]
-
伽利略并非是一丝不苟的实验家
[2019-12-20]
-
绝命书与永恒
[2019-12-2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