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 文章体裁。它通过解说事物的来源、成因、性质特征、现象状 貌、组织结构、范围类别、功能作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来阐 释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包括广告、说明书、规则、 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开头
说明文的开头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直接提出说明对象,开头就统摄全文,使读者 对作者想要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然后再分层加以说明。
如法国学者布丰的作品《松鼠》的开头: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再如江西一中学生《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开头:
“大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吧,我也有,《日 记起步》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2)提纲挈领
这种形式的开头先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作一个综 合而概括性的说明,这个说明正好是这篇说明文的提纲,然后 再作具体的说明。
如《数字杂说》的开头: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 三元钱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 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3)运用设问
说明文一般比较平淡朴实,但开头运用设问点明文章主 旨,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你想节约时间有效率地学习吗? 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 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生活因网络而精彩》的开头:
“当网络成为你我之间生活的桥梁,当网络让寂寞的人找 到快乐,有人就会问——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都能在网络上自 由地穿梭?答:‘因为,生活因网络而精彩!’”
《桌面的精彩》的开头:
“天是一门文化——天文学,地是一门文化——地理学,我 们的课桌其实也是一门文化——取名为课桌文化。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课桌像一本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具 有时代气息,而且能够折射出课桌主人的性格特点。”
(4)运用描写
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先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及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所要说明的事物,使之生动形象,耐人寻 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 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 谷鸟也来了……”
(5)定义开头
开头简明扼要地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以揭示说明对象 特征。这种形式的开头,能让读者先对所要说明的对象有一个 清楚、明确、科学的认识。
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的开头: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 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 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黏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力 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3.说明文的结尾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1)自然收尾
所谓自然收尾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自然成章,随着文章 的结束而结尾。
如《松鼠》一文的结尾: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 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 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 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 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毛衣。”
(2)展望前景
在说明结束时,作者通过对某种科学技术或新生事物的说 明以后,常常在结尾处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对说明对象可能出 现的景状作科学预言,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和追求。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尾:
“……今天,载人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 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 进程。”
(3)议论作结
这种结尾是在说明某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通过结尾的 评价和议论,帮助读者提高对某种事物发展变化意义的认识, 从而起到引起人们注意的作用。
如《晋祠》的结尾: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 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 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4)指点评述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我们全面地说明了某一事物 的优点、长处之后,在结尾处指出被说明事物的不足之处,或是 评述造成这种不足的某种原因,能使读者的认识更全面、更 深刻。
如《看云识天气》的结尾: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的 限度。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 预报。”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黄河》的结尾:
“毛主席曾说过:‘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朋 友们,好好珍惜这条英勇而又衰弱的古河吧,不要让那惊涛澎 湃的景象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回忆。”
(5)总结概括
文章的结尾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结尾我们称 之为总结概括式。
如《正午人的影子为什么比早晚短》的结尾:
“由此可见,人影的形成涉及了地理、物理、数学各方面的 知识,需要认真研究,才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味精》的结尾:
“味精虽然会增加食物的鲜美程度,但也是有害处的。一 般每人每日摄入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过多可使血液中谷氨酸 钠含量增高,引起短时的头痛、心跳加快、恶心、口干等症状;由 于味精在155℃时可生成焦谷氨酸钠而失去鲜味,并产生毒性, 所以味精不宜与食物一起长时间烹调,也不宜在煎、炸和烘烤 食品中使用。大家不要违反了上面两条原则,就可以享受味精 带来的鲜美滋味了。”
4.说明文小结
(1)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 于给予读者知识。中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最感头痛,往往举步 维艰。其实,说明文的写作并非像同学们所害怕的那样,只要 理顺了头绪,把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结合起来,以阅读课 文为写作借鉴的范例,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步学会 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一,要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得分清说明文和记叙文的 区别。说明文的写作是授人以知,让人明白,记叙文的写作目 的是以情感人、让人动情。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 原理,介绍知识,说明是手段。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 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议论文的目的则主要是说理;说 明文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议论文则 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第二,要完成一篇说明文,须将说明文的特点烂熟于心。 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只有很 好地掌握了说明文的这些特点,才能将说明文写好。
第三,须将说明文的类型分清楚。如果从内容上分,说明 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表达方式上分,可 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 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 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 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 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平实性说明文:是指用平实、简洁、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外 形、内部结构、功用及种属关系加以较客观的说明,用词造句一 般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很少使用描写,更少使用修辞 手法。
科学小品文: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 方式的一种情文并茂的说明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的是,这种 说明文具有的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双重产物, 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
掌握说明文以上一些类型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面 对它。
(2)写作方法
说明文写作总的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任何事 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逐渐地展开说明;其次要反映事物本身 的条理,事物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要写出它的特征和本质,就要 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介绍说明事物 的特征和功用,要按先后顺序;文字要确切无误,通俗浅显,说 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求准确、周密。通俗浅显是为了让读者更好 了解你笔下的事物,使你笔下的东西具体化、大众化,从而做到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明文除了以上几种总的方法外,还有其独特的说明方 法,这对平时训练写作大有裨益。
(3)写说明文容易出现的问题
说明文写作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对说 明对象的特性把握不准确,主要是没有明确说明目的,没有对 事物需要说明的那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其具体表现是,对 事物的某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时候,文章没有紧紧围绕该方面的 特性来写,致使这方面的特性不清晰、不突出。就像写记叙文 跑题一样,出现了偏离“主题”的情况。
例如: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桥身是水泥筑成的。桥面很宽, 可以并排行驶七八辆汽车。桥洞也比别的桥大,所以路面也很 宽,起码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这座桥是建桥工人冒着酷暑建 的。从一开工,他们就昼夜不停地干,假日也没见他们休息过。
这段短文,对说明对象的特性就把握得不准确。文中既对 “桥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也对“桥的建设者”进行了说明,使人 不知道究竟要说明哪一个。通过全文我们知道,小作者是要对 “桥的形态”进行说明。既然这样,那他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 点,从“形态”的不同侧面来写,而不应该写与“形态”无关的东 西,将“桥的建设者”也搅和进来。
修改后的文字: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建 起来的。桥身全是水泥筑成的,长达200多米,横向马路从桥 的上面通过,纵向马路从桥的下面穿过。这座桥的桥面很宽, 可以并排走七八辆汽车,桥下面的马路虽然窄一点,但起码也 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桥洞的两侧,各有一块蓝球场大小的空 间,像半个扇面一样,由路边渐渐向一头低下去……从远处看, 这座桥显得十分雄伟。
小作者舍弃了一个方面,将笔墨集中到一点上,这样给读 者的认识就清晰多了。
其次,对事物的特性说明不清晰,主要是文章条理不分明, 说明方法不恰当。其具体表现是,在说明事物特性的时候,不 讲究说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说,或者事物 的一个方面还没说清楚又去说另一个方面,结果使得哪一个方 面都没有说清楚。
例如:所谓“搭架子”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对主题提炼及 材料安排进行的思考。写文章时,要根据材料提炼主题,并对 材料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了主题之后,还要看材料是否都能很 好地说明主题;材料的安排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这是对构思过程的形象说法“搭架子”进行的说明。从小 作者对“搭架子”所下的定义来看,他对说明对象的特性把握得 还是比较准确的。可接下来的说明,却把“主题提炼”和“材料 安排”混在一起说,就显得有些模糊、混乱了,无法给人一个清 晰的认识。既然“搭架子”是对“主题提炼”和“材料安排”两方 面的思考,那么在说明的时候,就应该用分解的方法将两方面 的问题分开来讲,将一个讲清楚再讲另一个。只有这样,才能 做到条理分明,而且也便于集中精力把问题讲清楚。
修改后的文字:所谓“搭架子”,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对主 题提炼及材料安排进行的思考。对主题的提炼,首先应该从全 部材料出发,从中提炼出一个具有概括性的主题。然后,还应 该回过头来,看看现有材料是不是都是与主题十分吻合的,需 不需要增删。材料的安排,也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主要是根 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材料有机地排列、组合 起来,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4)说明文的写作练习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 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 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 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 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 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 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 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 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 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 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 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 行剖析。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 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 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①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 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②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 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③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 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④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 序进行说明。
最后要指出的是,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 践,勤总结,广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 介绍清楚、剖析生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 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 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 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 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 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例1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 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 有人粗略地估计, 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 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 绿的呢? 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 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 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 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 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 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 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 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 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示】
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 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 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 没有说明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 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 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 者,让人们对这事物有确切明白的了解。但事物与事物间的情 况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态、性质、发展等比较单纯,我们 说明这类事物时,不妨将面展得开一点;有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等复杂而多样,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我们在介绍这类事物 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中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 两个特征。写这类事物的说明文时,更应该注意把握一个明确 的说明中心,并以此安排说明顺序。《水》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 是没有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并以此组织材料、安排顺序,从 而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问题均没有说明白。比如 水是一种液体,并且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 说明:
例2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 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 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 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 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 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 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 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 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 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提示】
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 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比较说明的 方法,拿水同木块、石块比形状,拿水同牛奶比颜色,拿水同烧 酒比气味、比味道。相互比较以后,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 显示。
在说明事物过程中,针对有些事物比较抽象、陌生,一时难 以讲清的特点,为增强说明效果,常常要采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常用的一种思维 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 的事物或道理作比较,使大家对事物有所了解,让读者产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这 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出比较事物之间可 以值得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方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同中求异, 说明事物的各自特点。换言之,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有相同之 点才能作比。就拿上文说吧,在就物体的形态来比较时,把水 和石块、木块相比;就物体的颜色来比较时,把水和牛奶来相 比。倘若反过来,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态,把水和烧酒放 在一起比颜色,岂不引起一片混乱! 另外,还要注意到,被比较 的事物是说明的对象,用作比较的事物是应该大家相当熟悉和 非常具体的事物。比如上面选用的牛奶、石块等都是熟悉的和 具体的事物,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果用作比较的 事物比要说明的对象还要难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 么,根本就无法达到说明的目的。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 文章体裁。它通过解说事物的来源、成因、性质特征、现象状 貌、组织结构、范围类别、功能作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来阐 释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包括广告、说明书、规则、 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开头
说明文的开头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直接提出说明对象,开头就统摄全文,使读者 对作者想要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然后再分层加以说明。
如法国学者布丰的作品《松鼠》的开头: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再如江西一中学生《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开头:
“大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吧,我也有,《日 记起步》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2)提纲挈领
这种形式的开头先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作一个综 合而概括性的说明,这个说明正好是这篇说明文的提纲,然后 再作具体的说明。
如《数字杂说》的开头: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 三元钱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 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3)运用设问
说明文一般比较平淡朴实,但开头运用设问点明文章主 旨,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你想节约时间有效率地学习吗? 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 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生活因网络而精彩》的开头:
“当网络成为你我之间生活的桥梁,当网络让寂寞的人找 到快乐,有人就会问——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都能在网络上自 由地穿梭?答:‘因为,生活因网络而精彩!’”
《桌面的精彩》的开头:
“天是一门文化——天文学,地是一门文化——地理学,我 们的课桌其实也是一门文化——取名为课桌文化。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课桌像一本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具 有时代气息,而且能够折射出课桌主人的性格特点。”
(4)运用描写
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先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及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所要说明的事物,使之生动形象,耐人寻 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 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 谷鸟也来了……”
(5)定义开头
开头简明扼要地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以揭示说明对象 特征。这种形式的开头,能让读者先对所要说明的对象有一个 清楚、明确、科学的认识。
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的开头: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 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 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黏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力 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3.说明文的结尾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1)自然收尾
所谓自然收尾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自然成章,随着文章 的结束而结尾。
如《松鼠》一文的结尾: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 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 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 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 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毛衣。”
(2)展望前景
在说明结束时,作者通过对某种科学技术或新生事物的说 明以后,常常在结尾处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对说明对象可能出 现的景状作科学预言,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和追求。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尾:
“……今天,载人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 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 进程。”
(3)议论作结
这种结尾是在说明某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通过结尾的 评价和议论,帮助读者提高对某种事物发展变化意义的认识, 从而起到引起人们注意的作用。
如《晋祠》的结尾: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 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 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4)指点评述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我们全面地说明了某一事物 的优点、长处之后,在结尾处指出被说明事物的不足之处,或是 评述造成这种不足的某种原因,能使读者的认识更全面、更 深刻。
如《看云识天气》的结尾: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的 限度。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 预报。”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黄河》的结尾:
“毛主席曾说过:‘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朋 友们,好好珍惜这条英勇而又衰弱的古河吧,不要让那惊涛澎 湃的景象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回忆。”
(5)总结概括
文章的结尾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结尾我们称 之为总结概括式。
如《正午人的影子为什么比早晚短》的结尾:
“由此可见,人影的形成涉及了地理、物理、数学各方面的 知识,需要认真研究,才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再如中学生优秀作文《味精》的结尾:
“味精虽然会增加食物的鲜美程度,但也是有害处的。一 般每人每日摄入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过多可使血液中谷氨酸 钠含量增高,引起短时的头痛、心跳加快、恶心、口干等症状;由 于味精在155℃时可生成焦谷氨酸钠而失去鲜味,并产生毒性, 所以味精不宜与食物一起长时间烹调,也不宜在煎、炸和烘烤 食品中使用。大家不要违反了上面两条原则,就可以享受味精 带来的鲜美滋味了。”
4.说明文小结
(1)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 于给予读者知识。中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最感头痛,往往举步 维艰。其实,说明文的写作并非像同学们所害怕的那样,只要 理顺了头绪,把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结合起来,以阅读课 文为写作借鉴的范例,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步学会 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一,要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得分清说明文和记叙文的 区别。说明文的写作是授人以知,让人明白,记叙文的写作目 的是以情感人、让人动情。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 原理,介绍知识,说明是手段。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主要在 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议论文的目的则主要是说理;说 明文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议论文则 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第二,要完成一篇说明文,须将说明文的特点烂熟于心。 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只有很 好地掌握了说明文的这些特点,才能将说明文写好。
第三,须将说明文的类型分清楚。如果从内容上分,说明 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表达方式上分,可 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 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 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 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 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平实性说明文:是指用平实、简洁、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外 形、内部结构、功用及种属关系加以较客观的说明,用词造句一 般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很少使用描写,更少使用修辞 手法。
科学小品文: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 方式的一种情文并茂的说明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的是,这种 说明文具有的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双重产物, 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
掌握说明文以上一些类型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面 对它。
(2)写作方法
说明文写作总的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任何事 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逐渐地展开说明;其次要反映事物本身 的条理,事物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要写出它的特征和本质,就要 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介绍说明事物 的特征和功用,要按先后顺序;文字要确切无误,通俗浅显,说 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求准确、周密。通俗浅显是为了让读者更好 了解你笔下的事物,使你笔下的东西具体化、大众化,从而做到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明文除了以上几种总的方法外,还有其独特的说明方 法,这对平时训练写作大有裨益。
(3)写说明文容易出现的问题
说明文写作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对说 明对象的特性把握不准确,主要是没有明确说明目的,没有对 事物需要说明的那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其具体表现是,对 事物的某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时候,文章没有紧紧围绕该方面的 特性来写,致使这方面的特性不清晰、不突出。就像写记叙文 跑题一样,出现了偏离“主题”的情况。
例如: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桥身是水泥筑成的。桥面很宽, 可以并排行驶七八辆汽车。桥洞也比别的桥大,所以路面也很 宽,起码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这座桥是建桥工人冒着酷暑建 的。从一开工,他们就昼夜不停地干,假日也没见他们休息过。
这段短文,对说明对象的特性就把握得不准确。文中既对 “桥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也对“桥的建设者”进行了说明,使人 不知道究竟要说明哪一个。通过全文我们知道,小作者是要对 “桥的形态”进行说明。既然这样,那他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 点,从“形态”的不同侧面来写,而不应该写与“形态”无关的东 西,将“桥的建设者”也搅和进来。
修改后的文字: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建 起来的。桥身全是水泥筑成的,长达200多米,横向马路从桥 的上面通过,纵向马路从桥的下面穿过。这座桥的桥面很宽, 可以并排走七八辆汽车,桥下面的马路虽然窄一点,但起码也 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桥洞的两侧,各有一块蓝球场大小的空 间,像半个扇面一样,由路边渐渐向一头低下去……从远处看, 这座桥显得十分雄伟。
小作者舍弃了一个方面,将笔墨集中到一点上,这样给读 者的认识就清晰多了。
其次,对事物的特性说明不清晰,主要是文章条理不分明, 说明方法不恰当。其具体表现是,在说明事物特性的时候,不 讲究说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说,或者事物 的一个方面还没说清楚又去说另一个方面,结果使得哪一个方 面都没有说清楚。
例如:所谓“搭架子”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对主题提炼及 材料安排进行的思考。写文章时,要根据材料提炼主题,并对 材料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了主题之后,还要看材料是否都能很 好地说明主题;材料的安排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这是对构思过程的形象说法“搭架子”进行的说明。从小 作者对“搭架子”所下的定义来看,他对说明对象的特性把握得 还是比较准确的。可接下来的说明,却把“主题提炼”和“材料 安排”混在一起说,就显得有些模糊、混乱了,无法给人一个清 晰的认识。既然“搭架子”是对“主题提炼”和“材料安排”两方 面的思考,那么在说明的时候,就应该用分解的方法将两方面 的问题分开来讲,将一个讲清楚再讲另一个。只有这样,才能 做到条理分明,而且也便于集中精力把问题讲清楚。
修改后的文字:所谓“搭架子”,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对主 题提炼及材料安排进行的思考。对主题的提炼,首先应该从全 部材料出发,从中提炼出一个具有概括性的主题。然后,还应 该回过头来,看看现有材料是不是都是与主题十分吻合的,需 不需要增删。材料的安排,也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主要是根 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材料有机地排列、组合 起来,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4)说明文的写作练习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 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 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 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 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 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 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 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 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 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 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 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 行剖析。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 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 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①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 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②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 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③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 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④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 序进行说明。
最后要指出的是,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 践,勤总结,广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 介绍清楚、剖析生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 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 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 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 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 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例1
水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 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 有人粗略地估计, 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 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 绿的呢? 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 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 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 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 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 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 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 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 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示】
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 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 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 没有说明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 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 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 者,让人们对这事物有确切明白的了解。但事物与事物间的情 况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态、性质、发展等比较单纯,我们 说明这类事物时,不妨将面展得开一点;有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等复杂而多样,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我们在介绍这类事物 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中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 两个特征。写这类事物的说明文时,更应该注意把握一个明确 的说明中心,并以此安排说明顺序。《水》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 是没有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并以此组织材料、安排顺序,从 而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问题均没有说明白。比如 水是一种液体,并且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 说明:
例2
水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 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 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 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 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 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 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 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 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 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提示】
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 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比较说明的 方法,拿水同木块、石块比形状,拿水同牛奶比颜色,拿水同烧 酒比气味、比味道。相互比较以后,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 显示。
在说明事物过程中,针对有些事物比较抽象、陌生,一时难 以讲清的特点,为增强说明效果,常常要采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常用的一种思维 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 的事物或道理作比较,使大家对事物有所了解,让读者产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这 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出比较事物之间可 以值得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方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同中求异, 说明事物的各自特点。换言之,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有相同之 点才能作比。就拿上文说吧,在就物体的形态来比较时,把水 和石块、木块相比;就物体的颜色来比较时,把水和牛奶来相 比。倘若反过来,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态,把水和烧酒放 在一起比颜色,岂不引起一片混乱! 另外,还要注意到,被比较 的事物是说明的对象,用作比较的事物是应该大家相当熟悉和 非常具体的事物。比如上面选用的牛奶、石块等都是熟悉的和 具体的事物,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果用作比较的 事物比要说明的对象还要难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 么,根本就无法达到说明的目的。
今日更新
-
以景物命题
[2019-05-24]
-
以地点命题
[2019-05-24]
-
以时间命题
[2019-05-24]
-
以诗词、名句命题
[2019-05-24]
-
以文中的主要观点命题
[2019-05-2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