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突接

2023-09-19 可可诗词网-修辞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不顾语句结构的完整和语意、语气 的通畅,把中断的话匆匆接上,这种辞 式就是突接。
        84. 孙权 (接唱“快板”): 大耳刘备 坐首席。
        那旁坐定乔太尉,
        只见母后笑嘻嘻。
        本当传令杀进去——
        贾化: 杀!
        孙权: 杀?
        贾化: 杀!杀! 杀! 哇呀呀!
        孙权: 杀不得!
        贾化: 咦?!
        孙权 (接唱 “快板”): 又恐母后她 不依。(念) 叫贾化!
        贾化: 在!
        孙权: (念) 将人马——
        贾化: 啊!
        孙权 (接唱): 暂退一箭地!
        贾化: 嘿!(下)
        孙权 (接唱“散板”): 少时杀他也 不迟!(亮相下)
        

(京剧 《甘露寺》)


        评析 “又恐母后她不依”突接“本当 传令杀进去”,中间插进孙权与贾化的 起伏迭宕的对话,把孙权犹疑不定的心 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突接”是语言 运用中的一种变态,有助于表现人物心 理活动的变化和事情的变化。
        85.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 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 一家子!”
        “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长毛, 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 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 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 拖到脚跟; 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 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 七十九岁了。”
        “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 文钱一个钉; 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 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 了,——”
        

(鲁迅 《风波》)


        评析 九斤老太的话,上句不接下句。 语流堵塞,芜杂枝蔓,多处中断突接。尽 管语气和语意不是通畅、明晰的,可是 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语言,却具有 鲜明的个性特征,显得格外生动。突接 手法的运用,将一个顽固守旧的老太 太,刻画得栩栩如生。
        86.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 西,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 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儿, 似乎拿着自己的生命一般,心里说不出 的奇怪。
        

(鲁迅 《药》)


        评析 “吃下去罢”,是母亲对小拴的催 促,而“病便好了”,却突接的是对小栓 病愈的企盼和安慰。从语意内容看,上 下句并未关联,但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方面,却拓宽了语言的容量。
        87. 黛玉因问道:“宝二爷要娶宝姑 娘,他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 “我 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我们 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 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 什么喜,第二宗——”说到这里,又瞧 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 “赶着办了, 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 听呆了。(《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评析 傻大姐的话在“第二宗”后中断, 然后以 “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 婆家呢”突接。看起来,语意似乎贯通, 可是语气却无法衔接。傻大姐的话在中 断前是客观叙述,中断后的突接却改变 为第二人称的对话。这种因语气突变而 形成的“突接”,在描写人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88. “真的。大小姐看相是大人了,还 是小孩,嘴里没轻没重。姨太太有精神, 就教训她几句,犯不着气坏了自 己。——暖,还是一个横爱司吗?” (茅 盾 《子夜》)
        评析 一方面忙于打牌,另一方面又要 为涉及到的话题发感慨,于是出现了话 语的中断和突接。人物的心理,生活的 场景被描写得惟妙惟肖,细致真切,令 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9. 叫到老祁的时候,他早站在牛群 的旁边。他早就想要一头牤牛,寻思着 今年粮食不够,牤子劲大,晚上省喂,不 喂料也行,不像骡马,不喂豆饼和高粱 就得掉膘。又寻思着,使牛翻地,就是 不快——过年再说吧。他牵着一头毛色 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周立 波 《暴风骤雨》)
        评析 牤牛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 点,老祁在挑选牲口时着实考虑了一 番,最后终于选定了牤牛。这种矛盾的 心情和思维过程,被突接这种修辞方式 细腻地表现出来。
        90. 老婆婆赶紧拿袄袖替郑超人擦清 鼻涕问:“冷吧?这不像在家,出门在外 的不易呀!”炕上坐着个媳妇,一脸愁 色,前额里裹着条手巾,戴着顶破的帽 子,眼睛又红又肿。老婆婆拍拍炕席说: “坐吧,炕上坐吧,炕上热和——她是俺 媳妇,有病。” (杨朔 《三千里江山》)
        评析 老婆婆的话在“炕上热和”处中 断。突接的话语“她是俺媳妇,有病”顺 承和衔接的不是“炕上热和”,而是“炕 上坐着个妇女……”。在这里,突接手法 显示了语言表达的多功能作用,一方面 描写环境,一方面介绍人物,层次清晰, 富有条理,打破了单向描述的束缚,增 加了语言的表意容量。
        91.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 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 有什么要求吗?” 他想了一下,才回答 我: “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 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 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 他笑 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 白,又说“一块 ‘朝鲜解放纪念章’,我 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 去。”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评析 在 “可是说心里话”处中断,其 后的话语突接前面的问话“你们对祖国 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 这里的中断和 突接,表现了 “最可爱的人”所具有的 崇高的荣誉感和美好的精神境界。
        92.民夫问那两个生意人道:“没有拿 走什么吧!”生意人说“没有”,并且又 向小喜点头道:“谢谢老总!不是碰上你 就坏了!”小喜在驴上摇头道: “没有什 么——他妈的!好大胆!青天白日就截 路抢人啦!”(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评析 “没有什么”这是答语。“他妈的! 好大胆! ……”是骂抢劫的人。例中的 突接是思维活动的突变在语言形式上 的表达,能够多角度地描写人物的心理 活动及其性格。
        93.“说起来真像故事上的话,你知道 那年庆王爷出殡,……那是哪一年? ……我们冬儿她爸爸在海淀大街上看 热闹,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就丢了。”(冰 心《冬儿姑娘》)
        评析 “那是哪一年”嵌在“那年庆王 爷出殡”与“我们冬儿她爸爸”之间,把 上下语句弄得支离破碎,可是却真实地 反映了思路的轨迹,以及对往事的回 忆,极力地搜寻,力图准确的心理。
        94. 兴儿回道:“奶奶不知道,这二奶 奶……”刚说到这里,又自己打了嘴巴, 把凤姐倒怄笑了。两边的丫头也都抿嘴 儿笑。兴儿想了想,说到:“那珍大奶奶 的妹子……” (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评析 这是由于改变称谓而出现的突 接。兴儿出于习惯将尤二姐称为“二奶 奶”,因慑于王熙凤的虎威,又改称为 “那珍大奶奶的妹子”。这个突接,既生 动地描写出了兴儿和凤姐的个性特征, 又指出了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显 出了突接的艺术效果。
        95. 繁漪: 你就是你父亲的私生子!
        周萍:(惊疑而无主地)你瞎说,你 有什么根据?
        繁漪:请你问问你的体面父亲,这 是他十五年前喝醉了的时候告诉我的。 (指桌上照片) 你就是这年轻姑娘生的 小孩。她因为你父亲不要她,就自己投 河死了。
        周萍:你,你,你简直——好,好, (强笑) 我都承认。
        

(曹禺 《雷雨》)


        评析 “好,好,我都承认”突接“你 就是你父亲的私生子”,中间被别的话 中断。这种突接,是周萍的强压怒火和 无可奈何的心境的真实写照。
        96.“朱老庆是什么人?平时表现怎么 样?”“残废军人,一条胳膊扔在朝鲜了, 管了六年仓库,平时表现……咋说好 哩? ……就这么说吧,比有两条胳膊的 还干得好些。”(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 故事》)
        评析 一句答话断断续续,综合运用了 跳脱修辞中的中断、岔题、突接等多种 形式,真实地描绘出了县粮食局长在上 级面前矛盾、复杂的心理: 不敢为朱老 庆辩解,又不愿意违心说假话,最后如 实地说出了实情。揭示了人物性格中正 直、高尚的一面。
        97. 〔旦〕路中不挡拦。
        〔生〕路中若挡拦?
        〔旦〕路中若挡拦,可怜做兄妹。
        〔生〕兄妹固好,只是面貌不同,语 言各别。有人厮盘问,教咱把甚言抵对 也?
        〔旦〕没有道理。
        〔生〕既没道理,小生自去。
        〔旦〕有一个道理。
        〔生〕有甚么道理?
        〔旦〕怕问时,……
        〔生〕怕问时却怎么?
        〔旦〕奴家害羞,说不出来。
        〔生〕娘子,没人在此,便说有何 害?
        〔旦〕怕问时,权……
        〔生〕怎么又不说了?权甚么?
        〔旦〕权说是夫妻。
        〔生〕恁的说,方才可矣。便同行, 访踪穷迹去寻觅。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幽闺记》)


        评析 “娘子” 说到 “怕问时,权 ……”处,由于害羞,难以启齿,急急 收住,在催问之下,才匆匆接上,说是 “权当夫妻”。先急收而后突接,语句结 构间断不连,但却活画出了 “生”、 “旦”此时对话的情态。
        98. 杜善人走到门边,又回转头来问 道:“他瞎编些啥?”老孙头反问:“谁?” 杜善人说:“我那傻儿巴咭小子。”老孙 头眯着左眼说:“他说呀……咳……”才 说这一句,看到郭全海冲他使眼色,连 忙改口影影绰绰地说道:“他么?可也没 说啥。” (周立波 《暴风骤雨》)
        评析 “可也没说啥”突接杜善人的问 话“他瞎编些啥?”语意上显得不畅通, 可是却把郭全海和老孙头的默契配合 描写得声态俱现。
        99. 更加陡峻的一种石阶,它刻在褐 色山崖上,宽不过三尺,窄不到五寸 ……恰似从云上悬垂下来的一架绳梯。 ( 《广西文学》1982年第5期)
        评析 上文说“石阶”刻在山崖上,下 文没有顺此描述,而是具体写其宽与 窄,随后用一夸饰的比喻同上文突接。 这种中断与突接修辞方式的运用,有意 破坏了叙述顺序,使读者从近远即微观 与宏观两方面把握石阶的特征,并获得 动感。
        100. 他的脸色完全变了——刚才面 对敌人时,他那核桃样的皱脸上镇定自 若,没有恐惧,没有惊慌,甚至含着轻 蔑的微笑。但是此刻,老人的脸色蜡黄, 双眼失神地望着怀里女孩的脸,大粒泪 珠就滴滴答答地落在女孩的脸上。(杨 沫 《东方欲晓》)
        评析 此例在“他的脸色完全变了”处 中断话语,没有顺着写“此刻,老人的 脸色蜡黄”,却描述起他“刚才面对敌人 时”的镇定自若的神情。有意打破叙述 的顺序,扩大了人物活动的空间,揭示 了人物爱憎分明的崇高精神境界。
        101.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 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 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 嫂,……开豆腐店的。” (鲁迅 《故乡》)
        评析 “突接”还常常运用于多个人物 的对话中。例中,母亲上句对杨二嫂说 话,下句对 “我”说话,上下句是一种 语意无法贯通的突接。正是这种突接形 式,打破了语言的平铺直叙,增加了语 言表达的生动性。
        102. 她的相貌使她只能做下等 的妓女; 她的沦落风尘是终生的! 她的 悲剧也是终生的! ——唉! 七毛钱竟买 了你的全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竟抵 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 生命真太贱 了!生命真太贱了!(朱自清《生命的价 格——七毛钱》)
        评析 本例运用了跳脱修辞中的 中断、岔题、突接等形式,抒发了对人 吃人的旧社会的无比愤恨,对贫苦百姓 的女儿无限同情的炽烈感情。将抒情、 叙述、议论融为一体,情感真挚,思想 深沉而动人。
        103. 人民内部的矛盾,可以用 “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法去解 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
        评析 例中的破折号,表示说话人的思 想急转和突接。意思是: 从团结的愿望 出发,运用或通过批评,达到团结的目 的。在这里跳脱修辞手法通过断续、残 缺的语言形式,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极其 深刻的思想内容。
        104.赵劲盯着周大勇,冷淡而不 信任地说:“不,你不行。我问你,—— 你不要皱眉头呀——你会打胜仗,可是 你会打败仗吗?会打非常狼狈的败仗 吗!” (杜鹏程《保卫延安》)
        评析 赵劲说“我问你”,并未马上 就问,为了制止周大勇的 “皱眉头”而 中断问语,随后用“你会打败仗吗?”突 接。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
        105. 今夜我简直狂了。语言,文字 是怎样在这时显得无用!我心像被许多 小老鼠啃着一样,又像一盆火在心里燃 烧。我想把什么东西都摔破,又想冒着 夜气在外面乱跑去,我无法制止我狂热 的感情的激荡,我便躺在这热情的针毡 上,反过去也刺着,反过来也刺着,似 乎我又是在油锅里听到那油沸的响声, 感到浑身的灼热……为什么我不跑出 去呢?我等着一种渺茫的的无意义的希 望到来!(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评析 “突接”可以表现人物的复 杂心理活动。一种莫名其妙的等待、企 盼、烦恼而掀起的感情热浪,将莎菲折 磨得无所适从,混乱的思维只能用 “杂 乱”的语言形式表达,“突接”的运用犹 如水到渠成,恰当生动。
        106.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 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 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 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 ——这小东 西也真不成东西! 关在牢里,还要劝牢 头造反。” (鲁迅 《药》)
        评析 “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并不 与 “银子”相接,而与上文写到的 “康 大叔”对“夏四奶奶的儿子”的辱骂相 接。从语句形式看,“银子”之下无谓语, 结构残缺,而下句 “这小东西”云云在 语意上与 “银子” 又不相连,但却生动 而形象地描绘出 “康大叔”这个刽子手 贪得无厌,凶残反动的复杂个性特征。 107. 这棵树的形式古怪……有几片 叶子正从那上面飘了下来,像从一座斜 塔上飞下的羽毛。(《收获》1982年第5 期)
        评析 很显然,省略号前后的语句,在 语意上很难贯通。例句的重点是写叶子 飘舞的状貌,前面的写树似乎并无必 要,可是当看到叶子“像从一座斜塔上 飞下的羽毛”的比喻时,就会发现,作 者所描绘的是一幅完整的立体画面。 “突接”修辞手法将分散的事物聚集成 整体,发挥了很强的表达作用。
        108. “噢,是进科呀!”他装着刚睡醒 的样子,开了门说。“这几天忙着搞善后 工作,等你来,累得不行; 刚才打了个 盹,被你吵醒; 扒在门上一看,天! 正 是我等的人! ——听说你刚动了手 术,——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陶忠 民长型的白净漂亮的脸微笑着,熟练地 轻轻地握手。(邹志安《土地》)
        评析 此例用了中断、岔题、突接,把 陶忠民那巧于应付的特征及当时复杂 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传神,尽管语意 间断。
        109.刘文英一时无言以对,但立即又 严肃起来:“中央首长定下来的,还不够 吗?” 老王: “那当然,中央首长……那 你究竟要我们做什么呢。?”刘文英:“犯 人的安全。”老王看看制帽上的国徽,站 起,把制帽端端正正地戴好,严肃地: “所有旅客的安全,我们都要负责!”(电 影《巴山夜雨)
        评析 例句中的“中央首长”指的是当 时的“四人帮”,这里的语句跳脱中断, 表现了老王对丑类的倒行逆施的不满 和愤概,后文以 “那你究竟要我们做什 么呢?”突接,则表现了老王的沉着、镇 定和机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突 接修辞方式表现得十分具体生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