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接明引
不直接引用原文、注明出处或作者
的引用。
20. 更有青年朋友跟我说,诗人最欣 赏陶渊明,这个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 个了不起的人——采菊东篱下而去,多 么淡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 他家里还有人替他种田,让他悠然望南 山啊。这个不折腰也是有条件的一种洒 脱,让他会无条件的。青年孩子,我们 没有田的人,这个腰可以不折,但肚子 饿了你能有气力去采菊花吗?(三毛《谈 心·少年愁》)
评析 此例引用了晋代著名诗人陶渊 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的故事,又 将他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拆开,反其意而用之,说明了青 年应该正视人生,正视生活的道理。
21. 刘浩如: 我仿佛记得,小学教科 书里有一课,叫《荷兰童子》,是吗?一 个荷兰的小孩子经过堤旁……
曾先生: 唔,有的,看见堤上有一 个孔,漏了,是吗? ……是不是,那个 小孩用手堵住了那个小小的孔,一直等 到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了这个漏洞, 立刻补起来,救了一村人的性命。对吗? 为什么?
刘浩如:对了,(问)你知道,这个 漏洞从哪儿来的?
曾先生: (不审) 从什么?
刘浩如: (很快地) 因为有了老鼠!……
刘浩如:对,一沧,我们不是说过, 要死守上海五百万中国人心里的那条 防线吗?现在这条防线上面发现了一个 漏孔,这就是那些老鼠咬穿的!这个漏 孔不堵住,涓涓之水,可以冲坏我们的 心防。
评析 这里引用“荷兰童子”的故事作 比喻并加以引申,说明抗战时期汉奸叛 徒对群众抗日情绪与心理的影响和破 坏,并会导致群众堤防溃决的道理。引 用不是全文而是通过对话将故事简单 地叙述出来,所以是间接式的明引。
22. ……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 晋代 有个樵夫上山打柴,遇到两个童子下 棋,放了斧头作壁上观。一局未终,发 现斧子生锈,木柄已经烂掉,回家后山 川依旧,人事全非。原来那两个童子是 神仙,樵夫只睁眼做了个短梦,“山中方 七日,世上已千年”。世事也正如弈棋, 如果能在不知不觉无思无虑中瞬息嬗 变,像电影里的叠化镜头,人间真有这 样的梦,倒也痛快,省了许多苦熬穷捱, 痴心妄想。(柯灵《梦中说梦》)
评析 引用民间故事来对比文革10年 一梦的 “苦熬穷捱”,轻松中隐含着愁 苦,并且透露出作者对安定团结的期 望,由此引发出令人回味的深意。
23.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 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 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 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 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 “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 fortresse assiegee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
评析 作者引用英国和法国的俗语来 点明 《围城》这部长篇小说的题旨,巧 妙而生动,既能烘托出不同人物的不同 性格,又以富有哲理的内涵,引人深思。
24.大家都看过京剧《三岔口》吧?焦 赞发配沙门岛,途中宿在刘利华的店 里。杨延昭派任棠惠暗中护送,也宿此 店。刘利华怀疑他是刺客,他怀疑刘利 华是开黑店的贼 (旧演法刘的确是贼, 后被任杀了)。于是黑夜之中摸索着干 起来,你一刀,我一刀,狠狠下去,都 想一刀置对方于非命……仔细想想,多 年来文艺战线上也不断演《三岔口》的, 打的时间长,伤的人也多。文艺刊物成 了战场,编辑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帮人 打,有时不留神自己也挨了刀。…… (蓝翎《话说文艺刊物和编辑》)
评析 引用京剧《三岔口》的故事来说 明我国文艺界曾经出现过的反常现象, 化抽象的事理为生动的形象,既明晰又 动人。故事情节与生活现象的某种暗 合,启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加了文章的 意蕴。
25. 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 话说: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 多想出智慧。(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评析 说理引用俗语,通俗易懂,且能 增加语言的亲切感。“眉头一皱,计上心 来”本是形容思维敏捷,很快就想出了 对策。作者用以说明“多想出智慧” 已 赋予新意,幽默而生动。
26. 近读《说苑·君道》:齐景公射箭 没有中的,然“堂上唱善若出一口”。景 公问弦章: 我没中的,为什么大家照样 喝彩呢?弦章答: 这固然是“诸臣之不 肖”,然而君好穿什么,吃什么,臣也学 着穿什么,吃什么。(“君好之则臣服之, 君嗜之则臣含之”)。同理,你不愿听别 人讲你的过失,那别人也就只好恭维 了。
……的确弦章颇有见地,被恭维者 多是有些身分,有些权力的人,越是如 此,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否则不 用说压制批评、打击报复,不用说巧于 辞令、文过饰非,就是从表情上、态度 上稍露出自以为是的颜色,那谁还去冒 犯尊颜呢?
评析 引用《说苑·君道》里的故事,没 有引用原文,而是用作者的口吻叙述, 一是为了易懂,二是为了便于夹叙夹 议,把道理讲透彻,不仅是“治民者”, 就是“老百姓”看了,也深有体会。
27.仆虽罢驽,亦尝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 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谚曰:“谁为 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 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 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 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司马迁 《报任安 书》)
评析 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解而开罪 于朝廷,被处宫刑,其屈辱愤懑之情可 以想见。作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引用谚语 和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发抒自己不 被人理解、没有知音的内心抑郁,贴切 而又深沉,真可谓一唱三叹。
28.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 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 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 传》)
评析 引用一句谚语来赞颂李广其人 的人格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李广本人 不善言辞,他之所以在朝野内外颇负盛 名,不是靠夸夸其谈以哗众取宠,完全 是凭借赫赫战功和忠实为人赢得人们 敬重的。正如桃李不能言,而以华实博 得人们爱慕一样。
29.人介乎天地之间,则固不能无过, 卒不害圣且贤者何?亦善复常也。故太 甲思庸,孔子曰勿惮改过,扬雄贵迁善, 皆是术也。(王安石《原过》)
评析 这段话的大意是: 人不可能没有 过错,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 们善于改正错误。例如太甲遵循中庸之 道,不再有反常的行为; 孔子说过不要 害怕改正错误的话;扬雄推崇改恶从善 的高尚行为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这个 道理。例句中的“太甲思庸”引用的是 《尚书·太甲序》中的故事;孔子的原话 是“过则勿惮改”,引用时文字已有变 化; “扬雄贵迁善”,又是从他的《法 言·修身》中变化而来。王安石引用了 三位古代圣人的言行证明自己的观点: 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只要能善于改正错 误,就可以成为圣贤。说理鲜明,深刻 动人。这里间接引用前人言行事迹的方 式,文言中称为 “稽古”。
30. 读了晚报上关于 “养老尊老”的 文章,首肯之余想起了古代一则另有含 义的故事。楚丘先生求见善于养士用人 的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老了,年纪 大了,记性坏了,来见我做什么呢!”楚 丘先生说:“怎么能说我老呢?你要让我 投石超距吗?让我追赶车马吗?让我捕 麋鹿斗虎豹吗?要是那样,我简直等于 死了,何止老而已!如果让我深谋远虑, 让我帮助决断疑难,让我以恰当的言辞 应对各国,我还算壮年嘛,有什么老?” 孟尝君听了惭愧得流汗,连忙向楚丘先 生谢过。(孙季《老有所用》)
评析 文章引用楚丘见孟尝君的故事 做立论的根据,因为指明古代故事,所 以仍属间接明引。在转述故事的过程中 既阐述了老有所用的观点,为后面的议 论打下基础,又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 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语言的 说服力也随之增强。
31.刘海粟大师从1918年初次登黄山 至今,已有70个年头。这次上山前,他 动情地对记者说:“徐霞客说过,黄山归 来不看峦,我是黄山归来不看欧洲的阿 尔卑斯山,不看日本的富士山,我对黄 山有特殊的感情。”这时他高兴地赋诗 一首:“年今九三何尚老,劫历三千亦自 豪,贾勇绝顶今十上,黄山白发竞争 高。” (香港 《文汇报》1988年7月13 日)
评析 峦,指小而尖的山,刘海粟引用 徐霞客的话,只是大意,并非原文,所 以是间接引文。根据引文的大意和形式 刘海粟仿造出“我是黄山归来不看欧洲 的阿尔卑斯山,不看日本的富士山”,抒 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情怀。对 刘海粟而言,他的话是对徐霞客话语的 另立新意的化用,对作者而言,是直接 明引美术大师的话进行人物形象的描 写,多种引用形式的结合运用,使文章 获得良好的艺术表达力量。
32. 秦氏道:“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 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能不过 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又道是 ‘登高 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 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 ‘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 的诗书旧族了!” (《红楼梦》第十三 回)
评析 谚语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经验 的总结,语言通俗而富有哲理。秦氏这 段话里连引了三句谚语来叙说自己对 贾府行将衰败的预感,形象生动地揭示 了封建家族乃至整个统治阶级的可悲 命运。
33.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是越看越 糊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 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 他们说: 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 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 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 说是不晓事,叫老人徒步; 他们便换了 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 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都 说他们残酷; 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 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 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 息道,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是我们 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 若旁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 走的。(鲁迅 《读书杂谈》)
评析 这里引用的是一个印度的民间 故事,不是原文,是作者根据原文编述 的。引文的前后分别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出观点,显示出生动的形象性与严密的 逻辑性相结合的杂文艺术的特点。
34. 黛玉道: “我恍惚听见你念书去 了。这么早就回来了?”宝玉道:“哎呀, 了不得! 我今儿不是被老爷叫了念书去 了么,心上倒像没有和你们见面的日子 了。好不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你 们,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真真古人说 ‘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 ( 《红楼 梦》 第八十二回)
评析 “一日三秋” 引自 《诗经·采 葛》。宝玉以“古人”指代篇名,一是为 了说话的方便; 二是《诗经》为平日熟 知,不必明言。引文生动地说明了宝玉 对黛玉等人思念之深,欲见之切的心 情。同时也反衬出他对贾政强迫他去走 “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的极度反感,形象 地描绘出他见贾政如对虎狼,因而才有 “死而复生”和 “一日三秋”的心理。
35.《左传》写道:“子产之从政也,择 能而使之。”即善于用人之长处。冯简子 “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 挥熟悉诸邻国贵族的情况。“裨谌能 谋”,但有个怪脾气: “谋于野则获,谋 于邑则否”,他必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 里才能周密思考,出谋划策,如果在嘈 杂的地方,他的思想就迟钝了。在郑国 和别国打交道的时候,子产先向公孙挥 了解情况;然后把裨谌放在一个僻静的 去处,让他出主意;再让冯简子判断,决 定对策。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最后 令子太叔去办外交。“是以鲜有败事”, 很少失算和受挫折的。(费逸《择能而使 之》)
评析 把所有人之长处集中起来使用, 这真可谓“善用人之道”了,只有大政 治家才能达到此等境地。文章引用这个 故事给人极深的启迪。原文长而且都是 文言,作者除个别词句引用原文外,大 部分用自己的话叙述,既保存了原文的 完整意思,又为读者扫除了语言障碍, 使得表达明晰、生动、服人。
20. 更有青年朋友跟我说,诗人最欣 赏陶渊明,这个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 个了不起的人——采菊东篱下而去,多 么淡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 他家里还有人替他种田,让他悠然望南 山啊。这个不折腰也是有条件的一种洒 脱,让他会无条件的。青年孩子,我们 没有田的人,这个腰可以不折,但肚子 饿了你能有气力去采菊花吗?(三毛《谈 心·少年愁》)
评析 此例引用了晋代著名诗人陶渊 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的故事,又 将他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拆开,反其意而用之,说明了青 年应该正视人生,正视生活的道理。
21. 刘浩如: 我仿佛记得,小学教科 书里有一课,叫《荷兰童子》,是吗?一 个荷兰的小孩子经过堤旁……
曾先生: 唔,有的,看见堤上有一 个孔,漏了,是吗? ……是不是,那个 小孩用手堵住了那个小小的孔,一直等 到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了这个漏洞, 立刻补起来,救了一村人的性命。对吗? 为什么?
刘浩如:对了,(问)你知道,这个 漏洞从哪儿来的?
曾先生: (不审) 从什么?
刘浩如: (很快地) 因为有了老鼠!……
刘浩如:对,一沧,我们不是说过, 要死守上海五百万中国人心里的那条 防线吗?现在这条防线上面发现了一个 漏孔,这就是那些老鼠咬穿的!这个漏 孔不堵住,涓涓之水,可以冲坏我们的 心防。
(夏衍 《心防》)
评析 这里引用“荷兰童子”的故事作 比喻并加以引申,说明抗战时期汉奸叛 徒对群众抗日情绪与心理的影响和破 坏,并会导致群众堤防溃决的道理。引 用不是全文而是通过对话将故事简单 地叙述出来,所以是间接式的明引。
22. ……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 晋代 有个樵夫上山打柴,遇到两个童子下 棋,放了斧头作壁上观。一局未终,发 现斧子生锈,木柄已经烂掉,回家后山 川依旧,人事全非。原来那两个童子是 神仙,樵夫只睁眼做了个短梦,“山中方 七日,世上已千年”。世事也正如弈棋, 如果能在不知不觉无思无虑中瞬息嬗 变,像电影里的叠化镜头,人间真有这 样的梦,倒也痛快,省了许多苦熬穷捱, 痴心妄想。(柯灵《梦中说梦》)
评析 引用民间故事来对比文革10年 一梦的 “苦熬穷捱”,轻松中隐含着愁 苦,并且透露出作者对安定团结的期 望,由此引发出令人回味的深意。
23.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 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 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 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 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 “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 fortresse assiegee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
(钱钟书 《围城》)
评析 作者引用英国和法国的俗语来 点明 《围城》这部长篇小说的题旨,巧 妙而生动,既能烘托出不同人物的不同 性格,又以富有哲理的内涵,引人深思。
24.大家都看过京剧《三岔口》吧?焦 赞发配沙门岛,途中宿在刘利华的店 里。杨延昭派任棠惠暗中护送,也宿此 店。刘利华怀疑他是刺客,他怀疑刘利 华是开黑店的贼 (旧演法刘的确是贼, 后被任杀了)。于是黑夜之中摸索着干 起来,你一刀,我一刀,狠狠下去,都 想一刀置对方于非命……仔细想想,多 年来文艺战线上也不断演《三岔口》的, 打的时间长,伤的人也多。文艺刊物成 了战场,编辑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帮人 打,有时不留神自己也挨了刀。…… (蓝翎《话说文艺刊物和编辑》)
评析 引用京剧《三岔口》的故事来说 明我国文艺界曾经出现过的反常现象, 化抽象的事理为生动的形象,既明晰又 动人。故事情节与生活现象的某种暗 合,启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加了文章的 意蕴。
25. 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 话说: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 多想出智慧。(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评析 说理引用俗语,通俗易懂,且能 增加语言的亲切感。“眉头一皱,计上心 来”本是形容思维敏捷,很快就想出了 对策。作者用以说明“多想出智慧” 已 赋予新意,幽默而生动。
26. 近读《说苑·君道》:齐景公射箭 没有中的,然“堂上唱善若出一口”。景 公问弦章: 我没中的,为什么大家照样 喝彩呢?弦章答: 这固然是“诸臣之不 肖”,然而君好穿什么,吃什么,臣也学 着穿什么,吃什么。(“君好之则臣服之, 君嗜之则臣含之”)。同理,你不愿听别 人讲你的过失,那别人也就只好恭维 了。
……的确弦章颇有见地,被恭维者 多是有些身分,有些权力的人,越是如 此,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否则不 用说压制批评、打击报复,不用说巧于 辞令、文过饰非,就是从表情上、态度 上稍露出自以为是的颜色,那谁还去冒 犯尊颜呢?
(张立方《弦章对恭维的见地》)
评析 引用《说苑·君道》里的故事,没 有引用原文,而是用作者的口吻叙述, 一是为了易懂,二是为了便于夹叙夹 议,把道理讲透彻,不仅是“治民者”, 就是“老百姓”看了,也深有体会。
27.仆虽罢驽,亦尝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 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谚曰:“谁为 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 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 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 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司马迁 《报任安 书》)
评析 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解而开罪 于朝廷,被处宫刑,其屈辱愤懑之情可 以想见。作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引用谚语 和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发抒自己不 被人理解、没有知音的内心抑郁,贴切 而又深沉,真可谓一唱三叹。
28.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 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 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 传》)
评析 引用一句谚语来赞颂李广其人 的人格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李广本人 不善言辞,他之所以在朝野内外颇负盛 名,不是靠夸夸其谈以哗众取宠,完全 是凭借赫赫战功和忠实为人赢得人们 敬重的。正如桃李不能言,而以华实博 得人们爱慕一样。
29.人介乎天地之间,则固不能无过, 卒不害圣且贤者何?亦善复常也。故太 甲思庸,孔子曰勿惮改过,扬雄贵迁善, 皆是术也。(王安石《原过》)
评析 这段话的大意是: 人不可能没有 过错,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 们善于改正错误。例如太甲遵循中庸之 道,不再有反常的行为; 孔子说过不要 害怕改正错误的话;扬雄推崇改恶从善 的高尚行为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这个 道理。例句中的“太甲思庸”引用的是 《尚书·太甲序》中的故事;孔子的原话 是“过则勿惮改”,引用时文字已有变 化; “扬雄贵迁善”,又是从他的《法 言·修身》中变化而来。王安石引用了 三位古代圣人的言行证明自己的观点: 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只要能善于改正错 误,就可以成为圣贤。说理鲜明,深刻 动人。这里间接引用前人言行事迹的方 式,文言中称为 “稽古”。
30. 读了晚报上关于 “养老尊老”的 文章,首肯之余想起了古代一则另有含 义的故事。楚丘先生求见善于养士用人 的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老了,年纪 大了,记性坏了,来见我做什么呢!”楚 丘先生说:“怎么能说我老呢?你要让我 投石超距吗?让我追赶车马吗?让我捕 麋鹿斗虎豹吗?要是那样,我简直等于 死了,何止老而已!如果让我深谋远虑, 让我帮助决断疑难,让我以恰当的言辞 应对各国,我还算壮年嘛,有什么老?” 孟尝君听了惭愧得流汗,连忙向楚丘先 生谢过。(孙季《老有所用》)
评析 文章引用楚丘见孟尝君的故事 做立论的根据,因为指明古代故事,所 以仍属间接明引。在转述故事的过程中 既阐述了老有所用的观点,为后面的议 论打下基础,又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 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语言的 说服力也随之增强。
31.刘海粟大师从1918年初次登黄山 至今,已有70个年头。这次上山前,他 动情地对记者说:“徐霞客说过,黄山归 来不看峦,我是黄山归来不看欧洲的阿 尔卑斯山,不看日本的富士山,我对黄 山有特殊的感情。”这时他高兴地赋诗 一首:“年今九三何尚老,劫历三千亦自 豪,贾勇绝顶今十上,黄山白发竞争 高。” (香港 《文汇报》1988年7月13 日)
评析 峦,指小而尖的山,刘海粟引用 徐霞客的话,只是大意,并非原文,所 以是间接引文。根据引文的大意和形式 刘海粟仿造出“我是黄山归来不看欧洲 的阿尔卑斯山,不看日本的富士山”,抒 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情怀。对 刘海粟而言,他的话是对徐霞客话语的 另立新意的化用,对作者而言,是直接 明引美术大师的话进行人物形象的描 写,多种引用形式的结合运用,使文章 获得良好的艺术表达力量。
32. 秦氏道:“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 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能不过 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又道是 ‘登高 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 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 ‘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 的诗书旧族了!” (《红楼梦》第十三 回)
评析 谚语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经验 的总结,语言通俗而富有哲理。秦氏这 段话里连引了三句谚语来叙说自己对 贾府行将衰败的预感,形象生动地揭示 了封建家族乃至整个统治阶级的可悲 命运。
33.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是越看越 糊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 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 他们说: 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 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 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 说是不晓事,叫老人徒步; 他们便换了 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 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都 说他们残酷; 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 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 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 息道,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是我们 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 若旁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 走的。(鲁迅 《读书杂谈》)
评析 这里引用的是一个印度的民间 故事,不是原文,是作者根据原文编述 的。引文的前后分别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出观点,显示出生动的形象性与严密的 逻辑性相结合的杂文艺术的特点。
34. 黛玉道: “我恍惚听见你念书去 了。这么早就回来了?”宝玉道:“哎呀, 了不得! 我今儿不是被老爷叫了念书去 了么,心上倒像没有和你们见面的日子 了。好不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你 们,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真真古人说 ‘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 ( 《红楼 梦》 第八十二回)
评析 “一日三秋” 引自 《诗经·采 葛》。宝玉以“古人”指代篇名,一是为 了说话的方便; 二是《诗经》为平日熟 知,不必明言。引文生动地说明了宝玉 对黛玉等人思念之深,欲见之切的心 情。同时也反衬出他对贾政强迫他去走 “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的极度反感,形象 地描绘出他见贾政如对虎狼,因而才有 “死而复生”和 “一日三秋”的心理。
35.《左传》写道:“子产之从政也,择 能而使之。”即善于用人之长处。冯简子 “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 挥熟悉诸邻国贵族的情况。“裨谌能 谋”,但有个怪脾气: “谋于野则获,谋 于邑则否”,他必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 里才能周密思考,出谋划策,如果在嘈 杂的地方,他的思想就迟钝了。在郑国 和别国打交道的时候,子产先向公孙挥 了解情况;然后把裨谌放在一个僻静的 去处,让他出主意;再让冯简子判断,决 定对策。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最后 令子太叔去办外交。“是以鲜有败事”, 很少失算和受挫折的。(费逸《择能而使 之》)
评析 把所有人之长处集中起来使用, 这真可谓“善用人之道”了,只有大政 治家才能达到此等境地。文章引用这个 故事给人极深的启迪。原文长而且都是 文言,作者除个别词句引用原文外,大 部分用自己的话叙述,既保存了原文的 完整意思,又为读者扫除了语言障碍, 使得表达明晰、生动、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