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想,诗歌描写了秦淮河的夜色,表达出作者对那些只知享乐的醉生梦死者的强烈不满。隐含了诗人对晚唐皇帝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愤慨。
【注释】
①秦淮:指秦淮河,在南京,穿过南京城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游宴的场所。 ②商女:指歌女。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省称,南朝陈后主所作舞曲,历来被视作亡国之音。
【赏读1】
这首诗构思精巧细密,讽刺深刻。诗人首先构筑一个精美的画面:烟笼月照,流水冲沙,静中有动,意境朦胧。诗人只用两个“笼”便把烟、水、月、沙四者巧妙的安排在这幅柔和幽静的画里。这是诗人所看。看到如此美景已知天色已晚,故以“夜泊秦淮”点明时间、地点、动作,同时照应诗题。由“泊”到“近”是一连串的动作,由“近酒家”顺势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诗人的推想。这种推想是以听到的《后庭花》这首亡国之曲为根据的。短短几句诗写出了诗人看、听、想的动作,诗人看如此美景,听如此靡靡亡国音,进而推想,生于哪些安乐寓里的商女是不知“亡国恨”的。诗的构思细密,精巧可见。《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本应和陈朝一道消亡,可是却有人在这哀世之年用如此靡靡亡国音调作乐。生在温柔乡里的商女可能不知道此曲代表亡国之音,可是商女所唱之曲却由听者所选。难道这些知书达理的达官贵人也不知吗?诗人明说商女,暗指听歌者,实是他们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既是给统治者提醒,也是对国事的忧虑。诗意讽刺之深,忧虑之甚可见。这首诗内容丰富、构思奇妙,在区区四句诗中溶进作者深刻的讽刺和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所以有人称此诗为“绝唱”。
【赏读2】
起句写夜泊所见之景,“烟笼”、“月笼”为互文,与王昌龄《从军 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时”、“汉时”同,言“寒水”与“沙” 为烟月笼罩,一片迷茫。为下面感慨的抒发蓄势。第二句,点明夜泊之地 及其特点。“近酒家”,引出商女歌后庭遗曲。《旧唐书·音乐志》:“《玉 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又《隋书·乐志》: “陈后主于《清乐》中造 《黄鹂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 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陈后主以后庭淫荡,卒致亡 国,六朝之局于以结束。后代诗人咏及此者不少。杜牧此诗是最为后人传 诵的一首。其意义,主要见之于第三、四句。刘永济先生说:此“非责商 女”,而在“责陈后主轻荡,致召危亡”。(见《唐人绝句精华》)其实,亦 不只是责陈后主而已。诗人盖借此一例以概其他。轻荡于人,大足以亡国, 小足以亡身。历史教训,屡见不鲜。诗人于商女虽不加“责”,然不能不悯 而且痛。她“不知”在这曲声里,有人断送了一个国家,也断送了自己的一 切,包括生命。这不是很可怜吗?如果不但是“不知”……而欲以此博取夜 饮者的欢笑,那就不但可怜,而且大可痛了。但作者只说到“不知”……而 已。这也可说是“温柔敦厚”。自然,那些夜饮者竟犹效陈后主的轻荡,从 这曲声里取乐,那就更可哀了。作者所为著名的《阿房宫赋》 的结尾说: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将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这真是伤心人语。今陈后主亦不暇自哀,其“哀”只能留给后人。如 果后人不但不知取鉴,亦不知哀,那便是麻木几于“心死”了。诗的更深用 意,也许还在这里。而其造语的哀婉实耐人不断寻味。
今日更新
-
《泊秦淮》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18-05-09]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导读和赏析
[2018-05-09]
-
小学考试题:杜牧《秋夕》
[2018-05-09]
-
杜牧《秋夕》与“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018-05-09]
-
杜牧《秋夕》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5-0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