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全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2018-05-08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②蜡烛有心:这里“心”和烛“芯”相谐音。③垂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烛泪,比喻人的泪珠。
 
 
【译文】
 
太深的情感,常常象是无情,
只觉得在离筵里,再也难以笑成。
红红的蜡烛,似乎也懂得惜别情重,
替我们一滴滴垂泪,直到天明。
 
 
 
【鉴赏1】 
 
 
  这首诗承袭前首,抒写诗人同妙龄歌女惜别之情,二十八字不用“悲”、“愁” 等字眼,却道出满腔别情愁绪,写得率诚。
 
    诗人同意中的她不堪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情感万头千绪。“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风情万种,却偏泼墨 “无情”,又饰一 “总” 字,增强语气,倍显浓浓情感色彩。正因为爱得很深沉而又很倾情,所以找不到用何法来表达出来。在告别筵席上,二人凄楚相坐,心中虽含难以诉说的离情(多情),却相对无言,好像彼此毫无情感。
 
   次句写别离之苦痛,诗句却由 “笑” 字入笔。一个 “惟” 字,显示诗人是多么欲对意中人,举杯言别,强装欢笑,让她高兴啊! 然而毕竟是离愁别恨,装不出笑颜来。欲笑是由于“多情”,“多情”却又“笑不成”。这看像是矛盾的情状描写,却把诗人心中的真挚感触,描摹得婉约曲致,富有情味。这艺术功效不次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直接叙写。
 
    诗题“赠别”,是离不开表愁达恨的。但是诗人却抛开自己,去说那别筵上燃烧着的蜡烛,来托物寄意。“蜡烛有心”,在诗人笔头,烛芯却成了“惜别”之心,把其比拟为人。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 “替人”二字,语意更进一层,蜡烛尚且如此“有心”“垂泪”,离人悲伤更何以堪! “到天明”点出告别饮宴时间之长,诗人与意中人不堪分离之情状尽在其中。此诗之妙,全在蜡烛。蜡烛——有心——垂泪——到天明,层层翻进。人之离愁,可想而知。通篇不言“愁”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占尽风流矣!
 
    就诗而言,诗人彰显的情感逶迤缠绵,意尤深远,余味无穷。作者为人刚正不阿,敢论大事,却也不为小节所拘,善于歌舞,月意风情,此诗可见一斑。
 
 
 
【鉴赏2】
 
   如果说前一首诗是以饱含深情的笔调赞美爱人娇憨可爱的 话,那么这首诗则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离别,齐梁诗人江淹曾经咏叹出千古名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 已矣。”不过,对于不同的时空变幻,不同的人物境遇来说,其黯然之处却 不尽相同。此诗写诗人因仕途失意而被迫与爱人分别,其内心的不舍与 缠绵自是常人难以体味的。
 
    一、二句以“多情”与“无情”这一矛盾心境对比,足见诗人匠心独具。 一对恩爱的男女不得不分离,其离情别绪弥漫,令人窒息。不过,所谓物 极必反,太多情的结果反倒是变得无情了。因为情思宛转、缠绵悱恻,几 令思维停顿,木讷以对,可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临别之时, 似有千言万语想向对方诉说,但不知从何说起。为了宽慰对方,故强作欢 笑,举樽道别,却不知樽有千斤重,几欲举之不起,那挤出来的强颜欢笑, 只怕比哭还难受啊。应该说,这两句诗将诗人内心依依不舍的矛盾心态 展露无遗。
 
   三、四句则从诗人的心境宕开一笔,特意描绘离别时的情境。午夜时 分,四周一片阒寂,诗人与佳人默默饮酒道别,无言以对,惟有身旁那燃烧 的蜡烛在默默地流泪。此刻,在诗人眼里,或许那烛芯正在为我们的离别 万分惋惜、黯然神伤哩! “垂泪到天明”,则更加深了读者对于宴饮时间之 长,情人情思之长的印象。此时的烛芯,已完全拟人化了,成为诗人“多情 自古伤离别”的最好见证。
 
     晚唐诗人中,擅长表达细腻绵长感情的诗人,除李商隐外,便要数杜牧 了。《唐诗品》谓杜牧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 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这首七绝,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将情人离 别时缠绵悱恻、悲切流转的复杂情绪描摹得淋漓尽致,确为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