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李白的童真

2024-01-27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说李白的童真 精读
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陕西宝鸡721007
 
摘    要:
童趣、童心、童性和童语多方面地建构了李白的童真。童真的李白 , 在他的诗歌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只有在解读了李白的童真以后才能真正走近李白
 
关键词:
李白; 童真; 童趣; 童心; 童性; 童语;
 
收稿日期:1999-10-26
 
On Li Bai's Childlike Innocence
Abstract:
Li Bai's childlike innocence is composed of four aspects: childlike interest, childlike mind, childlike character and childlike words. Li Bai, who owned the precious childlike innocence, created a wonderful world of fairy tales. Only those who have understood Li Bai's childlike innocence can approach the great poet and avoid brushing past him.
 
Received: 1999-10-26
 
中国唐代诗歌的苍穹, 群星荟萃, 灿烂耀眼, 而最夺目的, 不能不是李白。他的诗连同他的人一样, 飘逸、豪放、童真, 飘逸得像仙鹤, 豪放得像长江, 童真得像孩提。
 
李白熔铸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诸多意象来建构他的飘逸、豪放和童真。飘逸的李白, 不同流俗, 豪放的李白不假约束, 童真的李白不拘一格。这三者, 构成一个统一的李白, 立体的李白, 完全的李白。飘逸使李白风流蕴藉, 豪放使李白英雄坦直, 童真使李白透明可爱。
 
读李白参透了他的风流蕴藉和英雄坦直, 固然已经具备了本质的把握和理解, 但由于不少读者的练达和世故, 往往置李白透明可爱于不顾, 以成熟的目光观照他那孩提般的童真, 不免雾中看花, 终究隔着一层。难怪当年的闻一多先生曾一语破的, 别出心裁地指出:“他 (李白) 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时的天真, 那神秘的怅惘, 圣睿的憧憬, 无边际的企慕, 无涯岸的艳羡, 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也许做个诗人比较容易, 但做个真实的诗人却很难, 如同我们做个真实的人一样。真实的人不戴面具, 不善机巧, 不说假话, 一如稚拙的儿童。儿童的讨人喜欢并不在于他的成熟、练达和世故, 恰恰在于他的幼稚、天真和透明。唯其如此, 儿童的可爱才天经地义、世所公认。我们心中的李白就这样可爱, 就这样真实。真实得像儿童, 可爱得像儿童。他的感情世界所充斥的童话把自己的诗美泼洒人间, 于是人间便有了亮丽的风景, 便出现了奇异的彩霞。假如中国的诗坛没有了李白, 那么成熟的包裹肯定窒息诗的生命, 练达的围剿肯定扼杀诗的成长, 老到的算计肯定斩灭诗的圣火。李白的出现, 上承庄周屈原, 下启苏轼稼轩, 实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 儿童最爱读, 过目即可成诵。莫不是一千多年前的李白沟通了当代儿童的心灵?谁都有过童年, 谁都在童年中牢牢地记住了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它象启蒙的儿歌, 把呀呀学语的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大文化连接起来, 让他们饱吮华夏文明的乳汁。评论家较多地注重于自然天成, 如弹丸脱手的艺术美, 作为成人的赏析, 是够到家的, 然而嫩稚的儿童在还没有资格领略艺术美为何物时, 幼小的心灵却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这中间的奥妙极少为人们注意。再如像“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流畅,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似, 上小学的孩子们一经诵读, 便永记不忘, 如此的默契恐怕只有从李白诗中展示的童话世界里去寻找那真正的原因才能有所领悟。
 
童话以丰富的想像, 大胆的夸张, 出奇的幻想和瑰丽的虚构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李白诗中的童话世界把想像、夸张、幻想和虚构通过童真以及由童真所烂漫出来的童趣、童心、童性和童语连缀而成一片。
 
童真是李白诗歌得以流传不朽的生命本真。李白从不衰老, 永葆青春, 他的诗歌也从不衰老, 永葆青春。李白心灵的窗户一直打开着、敞亮着, 和开放的唐代社会保持着协调和一致。他自称大鹏, 这在一般人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他就敢这样地说, 并时刻呼唤着强劲的旋风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直冲九霄万里云间。李白觉得人活到象大鹏一样, 即使从天而落, 翅膀的张力足可以倒海翻江卷巨澜。他对蔑视自己的人表示了矜持的不屑一顾, 常拿孔老夫子“后生可畏”的话来回敬他们。当接到皇帝招他进京的诏书的时候, 正值秋肥酒熟的季节, 他喊童子, 呼儿女, 烹黄鸡, 酌白酒,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李白立即踌躇满志起来, 仿佛战国时代的策士, 恨不得早有出头之日, 仿佛汉武帝时代的朱买臣, 恨不能富贵以傲妻妾。他现在要快马加鞭西入长安, 仰天大笑去见天子, 蓬蒿之辈岂能与我李白同日而语?他的确兴奋到极点, 一厢情愿地设计着辅弼君王的人生理想。李白没有忘记落魄楚汉的穷困失意, 没有忘记风尘萧瑟的寂寞凄凉, 没有忘记自言管葛却无人推许, 没有忘记长吁短叹而知音难觅, 一纸御诏真让他欢呼雀跃, 浑身的细胞都被兴奋的情绪鼓胀起来。他发誓要竭诚尽力, 剖心输丹, 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此时的李白已经到不惑之年, 但其天真的心态几与儿童无异。以童真的心态看人事, 人事是和善的, 以童真的心态看社会, 社会是温馨的, 以童真的心态看朝政, 朝政是光明的。李白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到了长安的。
 
大唐皇帝对李白的礼遇不可谓不高, 以七宝床赐食, 御手调羹以饭之, 而且潜草诏诰, 人无知者, 多像李隆基的私人秘书。这就很使李白产生一种错觉, 想像着一展宏图大略的得意。他有点趾高气扬, 骑的是飞龙马, 跨的是白玉鞍, 拿的是白玉鞭, 出入银台, 著书金銮, 献赋甘泉, 扈从天子, “王公大人借颜色, 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笑我微贱者, 却来请谒为交欢”, 就是大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之辈, 何能与我李白相比?然而好景不长。“君王虽爱蛾眉好, 无奈宫中妒杀人”, 不到三年, 李白就被皇帝借口非廊庙器而赐金放还, 满腔热血流进冰窟, 一派童真遭遇扼杀, 翰林待诏终于变成政治的空头支票, 他如同做了一场梦。李白的梦是童话式的, 他大梦初醒, 似乎才意识到御用文人角色的可怜。他仰天大笑来到长安, 又仰天大笑离开长安, 与其摧眉折腰, 奉侍权贵, 不如身骑白鹿, 回归自然。李白的选择也象儿童,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他没有解释, 没有辩护, 好心的研究者索引探微, 多成聚讼, 童真的李白把不少人引进了灯谜晚会, 到头来还是莫衷一是, 谜底总是掩藏着。其实李白的童真就像他的喝酒,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酒, 一杯连一杯地喝, 醉了你就走开, 明天想喝就再来, 不用客套, 不用做作, 除了喝酒, 一切都显得多余。酒品见人品, 这就是李白的童真。把李白复杂化, 是对他可爱的童真的亵渎, 当然也是对人类童真的亵渎。
 
童趣是李白保持童真的天性。天性不灭, 童真才显示了生命的活力。心理学家说, 兴趣就是天才。培育李白这样的天才离不开大唐社会的文化沃土, 但是超凡脱俗的童趣绝对是他足以成为天才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 魔法无边, 常人不可企及。同样是喝酒, 李白就有奇思妙想。不要说我李白是酒仙, 请看天, “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 请看地, “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他的结论是:“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同样是赏月, 李白就有奇文妙语。他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凌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当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常照金樽里。”月的意象, 光明爽洁, 它照亮了中国文学的殿堂, 而中国文学的殿堂, 也因了李白的把酒问月愈益金壁辉煌。凭趣而问, 童真的李白啊, 你的生命连同你的诗歌以问月而永存, 以饮酒而年青。酒是一种精神, 月是一个象征, 把酒和月童趣般地结合在李白生命意识中, 可算是空前绝后的创造。
 
李白的童心又滋养了他的童趣。童心和童趣共同造就了鲜活的李白。李白至今还活着, 他童心未死。他虚构的神仙境界, 并不使人感到荒诞, 倒像真实的存在。站在现实的大地上, 他要和王子晋交朋友, 他要跟卫叔卿施高揖, 他要向赤松子借骑白鹿, 他要同安期生共餐金光, 他手持芙蓉飞上太清, 他折断若木遨游八极, 他去蓬山时把玉鞋留在人间, 他过天关时把太白叫来开门, 他想喝酒, 玉女飘然从九天而下为他送来溢光流彩的霞杯;他想舞剑, 明月诚然善解人意与他对影成三并相约云汉……游仙与仙游把李白的童话世界打扮得色彩斑斓, 令人想往。神仙传说向来是活跃于儿童心灵深处的生动话题, 李白以童心或者放大或者缩小, 人间天上, 自由驱遣, 无穷的魅力永不衰竭。不错, 李白或许有所寄托, 但如果加以泛政治化的模式解释, 恐怕也就曲解了李白的童心。
 
童真的李白需要童性的支撑, 否则童真就会趋于老化。李白始终没有老化, 这是李白的幸运, 也是我们的幸运。童性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静泊:“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童性在李白的诗歌中又是一种生命不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童性在李白诗歌中还是一种主体力量的展示:“钅产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 愁杀洞庭秋。”童性在李白诗歌中更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由:“懒摇白羽扇, 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超然物外, 生命本能, 主体力量, 返朴归真, 就李白的人格而言是诗歌外在形式的内化, 内化的人格体现着童性的舒张。对于人格, 童性即为境界;对于诗歌, 童性即为意境, 境界和意境的结合使李白的童真极富个性, 只有李白才能面对敬亭山而产生我看山、山看我的两相无厌;只有李白才能面对明镜而顿生岁月沧桑、时不我待的身世感慨;只有李白才能面对洞庭而勃发钅产却君山平铺湘水的豪迈气概, 也只有李白才能面对自然而追求本真飒爽摆脱世俗的人生享受。
 
至于童语, 李白是以豪语、快语、仙语、醉语、率语和口语结合成童真的典型语言。李白的豪语, 神鹰瞥汉, 来势突兀, 落笔警挺, 力重千钧, 不主故常, 是从胸口喷出来的情化诗化语言;李白的快语, 清雄奔放, 名章俊语, 络绎其间, 光明洞彻, 句句动人, 是信手纵笔而成的思化意化语言;李白的仙语, 扑朔迷离, 变幻莫测, 仙风道骨, 意象纷呈, 超越现实, 是完成于开拓思维组合意象的典化神化语言;李白的醉语, 调笑入神, 气爽情真, 飞扬跋扈, 兴动五岳, 傲凌千古, 是酒神精神昂扬出来的圣化真化语言;李白的率语, 直抒胸意, 心底坦荡, 晶亮活脱, 呼风唤雨, 神情俱佳, 是以直致见风格的灵化心化语言;李白的口语, 转益多师, 自然优美, 通俗明白, 平淡素朴, 朗朗上口, 是精练于乐府民歌的俚化俗化语言。集豪语、快语、仙语、醉语、率语和口语于一身, 非童真的李白莫属, 而童语的生命力正在这里。
 
童真成全了李白。在有唐以来漫长的诗的历史上, 李白最敢于撒野, 象不循家法的野孩子。带着他的野性, 带着他的震撼, 带着他的刺激, 李白闯入中国的诗坛。贺知章惊呼他是谪仙下凡, 杜甫大喊他无敌于天下。一个“谪”字, 足可以看出李白的不同凡响, 超出众表, 很像天外的来客。他的无敌于天下绝对地是以奇制胜的。殷王番编《河岳英灵集》, 力赞李白的《蜀道难》“奇之又奇”。你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偏见和成见的读者的话, 你就会强烈地感到李白通篇有童真的野性、震撼和刺激, 以及由野性、震撼和刺激所挥发出来的童趣、童心、童性和童语。《蜀道难》之奇就奇在这里。童真的奇颇具魅力, 颇具神韵, 颇具生命, 千古流传而不觉其烦, 历久弥新而愈显青春, 百读不厌而更深入人心。历代的评论家将李杜优劣的争论炒得沸反盈天, 韩愈的“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虽然持论公允, 但炒者照炒。是的, 李杜不当以优劣论, 他们光焰万丈, 各有千秋。人们称杜甫为老杜, 一个老字, 大约可以节约好多笔墨, 少费好多唇舌。杜甫是沉郁顿挫的老, 是千汇万状的老, 是地负海涵的老。而李白却得古诗之奇放, 兵法之奇术, 自然之奇气, 全在于一个奇字, 如奔马疾驰, 跨谷凌渊, 如飞龙腾空, 不可端倪, 如江河入海, 涛翻浪扌卷, 如巧布八阵, 奇正变幻。这些奇的想像, 奇的夸张, 奇的幻想, 奇的虚构, 正与李白的童真合拍。
 
从创作的角度看, 童真是作者不断创新的艺术芳草地。丧失了童真, 任何天才的诗人的生命大约也就终止了。体现诗人的创新生命莫过于他的作品。童真以其特有的触觉和敏感、好奇和新鲜、无邪和善良去观察社会、参悟人生, 所可得到的便是理性的生活真谛。可惜的是, 中国文学中像李白这样的童真诗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唯其太少, 童真就更难能可贵了。我们企盼童真, 企盼童真为诗歌创作再能开辟新的天地。而对童真的李白, 我们应当走近他。
 
领悟李白的真美, 必须要有一颗童心。一般人太世故了, 太成熟了, 容易把李白颠倒。其实, 李白很天真, 想做官了就说“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 做不成了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他给我们的感觉是通体透明, 不躲不藏, 无遮无拦, 像大热天玩耍的孩童, 不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他的确是一个不受任何作贱的人, 起码自己不作贱自己。许多人城府太深, 六根未净, 拿世故的眼光读他当然隔着十万八千里, 这就等于大人看童话, 心灵的障碍无法沟通。大学中文系的教科书过分严肃, 非要把李白描述成反抗式的斗士, 否则编著者似乎便有点无地自容, 愧对俸禄。纵观李白一生, 他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他三入长安, 心存魏阙;他北往幽州, 欲建奇勋;他请缨参军, 壮志未灭;他夜郎赦还, 不忘朝廷;他抱病当涂, 何惜残年!这一切简单的反抗标签恐怕难以概括李白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