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李白交游索考

2020-03-10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孟浩然与李白交游索考
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摘    要: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 , 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 写于开元二十五年 , 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关键词:
孟浩然; 李白; 交往; 考索;
 
收稿日期:2001-03-13
 
Index a Textual Research on Friends-Making between MENG Hao-ran and LI Bai
Abstract:
MENG Hao-ran is one of the poets in the prime of Tang Dynasty who are most highly praised by LI Bai, It holds that these two poets had made four-tim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ir lives, sites of which are Weiyang, Chang'an, Xiangyang and Jiangxia respectively.One Famous poem in works of LI Bai is entitled Seeing MENG Hao-ran off for Guangling at Huang helou tour, written during the last period of contact in the 25th year of Kai Yuan Period.
 
Keyword:
MENG Hao-ran;LI Bai;Contact;Textual research;
 
Received: 2001-03-13
 
在中国文学史上, 文学史家们往往把李白与杜甫的会合传为佳话, 究其原因, 当主要是因杜甫在唐代诗国可与李白媲美而平分诗坛秋色之故。但同是唐代诗国中的名家孟浩然, 与李白亦有过多次交往, 却为文学史家们所忽略。而唐代文学研究界虽于此有所涉笔, 然不尽如意处亦颇多, 如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即是如此。郁文尽管对李、孟二人之间的交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但其诸多论点和提法, 笔者却未敢苟同。故此, 本文特就孟、李二人之交游作一番新的探考, 以还其历史之真实。
 
孟浩然与李白初识的时间与地点, 从现有的材料可以获知, 应在开元十四年夏秋间的扬州。
 
按《李太白全集》卷十有《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一诗, 清人王琦注云:“一作赠孟浩然”。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云:“两宋本、缪本俱云:一作赠孟浩然。”另《文苑英华》、《全唐诗》于是诗题下亦注云:“一作赠孟浩然。”由此可见,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一诗, 从宋至清, 注家大都认为其乃赠孟浩然之作, 则诗题所谓“同旅”者, 当为孟浩然无疑。詹瑛《李白诗文系年》订是诗为开元十四年作, 大抵可从。
 
考李白生平, 其于开元十三年三月出峡, 五月麦熟期进入古城江陵, 作《荆州歌》一诗, 旋便“南穷苍梧”, 未已友人吴指南病死洞庭, 之后便东下维扬。李白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忆此事云:“炎日伏尸……”度其时应在七月。之后, 他便“便之金陵”, 于翌年春“船下广陵去”, 并在“维扬散金三十馀万”。此后, 南游溧阳, 方有《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之作, 诗中“天清白露下, 始觉秋风还”的“始”与“还”, 亦可证是诗当作于是时。
 
而是时, 孟浩然正在此一线漫游。四部丛刊本《孟浩然诗集》卷一 (本文所引孟诗皆出此集, 以下均不注卷次) 有《题终南翠微寺》诗一首, 其中有云:“缅怀赤城标, 更忆临海峤。”诗中所云之“赤城标”、“临海峤”俱在越剡一带, 诗题既点明“终南”, 则说明孟浩然写是诗之地乃在长安, 此之前他曾到过吴越。
 
孟浩然游吴越之行事, 两《唐书》本传俱不载。按孟集中有《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一诗, 云:“两见夏云起, 更闻春鸟啼。”“两见夏云”者, 凡两年, “更闻春鸟啼”, 谓第三年之春, 以此知孟浩然写这诗时, 在吴越前后已度过了三个年头, 故曰“久滞”。《新唐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 来游京师。”《唐才子传》、《全唐诗》小传以及《唐诗纪事》、《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等材料所载均与此同。又,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开元二十八年……终於冶城南园, 年五十有二。”据此推之, 可知孟浩然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 , 至开元十六年正乃“年四十”。现既知孟浩然在开元十六年入京前曾游越剡约三年, 逆数之, 则其初游吴越之时就当在开元十三年前后, 亦即李白维扬散金之时。二人初识, 当于是时是地。
 
那么, 又何以得知孟浩然《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一诗必写是时呢?这是因为, 从孟浩然的生平可知, 其一生游吴越即越剡者凡三次:第一次为开元十三年春, 时间约三年;第二次乃开元二十一年的自洛之越, 时间约一年半;第三次为开元二十三年的春正月, 时间为半年左右 (详后) 。孟浩然的这三次越剡之游, 于越中所待时间最长者, 即为是次, 而是诗中的“两见夏云起, 更闻春鸟啼”与诗题之“久滞越中”, 又正与此互为叩合, 故是诗作年在此之际可肯定。对于孟浩然三次越剡之游的具体概况, 拙作《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1] 一文乃有详考, 故是处从略。
 
李白与孟浩然维扬相识后, 二人同游溧阳, 后孟出游越中, 临别时, 李白乃写《游溧阳北湖亭登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诗以送之。而李白在溧阳别孟浩然后, 即沿江西上至江夏经汉水到了襄阳其从兄李皓处, 盖因李皓当时乃在襄阳任少府故。李皓在任襄阳令期间, 与孟浩然过从甚密, 今孟集有《李少府与王九再来》、《重酬李少府见赠》二诗, 便为二人过从时的产物。由是而观, 可知李白斯时知李皓在襄阳任县令者, 当为孟浩然在维扬所告知。李白在襄阳未久, 便又从襄阳出发, 开始了他的“北客汝海”之游, 对此, 拙著《李白求是录·李白初游安陆时间考》[2] 一文考之甚详, 可参看, 此不具述。孟浩然此次与李白在维扬一线从初识到同游, 时间大约半年左右。
 
孟浩然与李白第二次过从的时间, 大约在开元二十一年的长安。
 
孟浩然集中有一首《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诗, 诗题云“秦中苦雨”, 知其必为孟浩然在长安遇久雨所作, 盖因据《尔雅》可知, “苦雨”即乃“久雨”之谓。考《旧唐书·玄宗纪》, 开元十六年内有云:“九月丙午, 以久雨, 降死罪从流, 徒以下原之。”又开元二十一年内云:“是岁 (秋) , 关中久雨害稼, 京师饥, 诏出太仑米二百万石给之。” (据是书是纪所载, 开元二年秋天的长安地区亦下过一场久雨, 但其于时间上与孟浩然写是诗毫无关系, 做本文未引, 特此说明) 以此两次大雨之年勘之孟浩然生平, 知诗中“苦雨”所指, 应为开元二十一年秋天的那一次, 这是因为, 开元十六年的秋天, 孟浩然尚在襄阳。按孟集中有《送辛大不及》一诗, 诗题中的“辛大”, 与孟集中另一首《西山寻辛谔》中之“辛谔”, 皆乃孟浩然的乡友辛之谔。辛之谔其人, 《新唐书·艺文志》有载, 徐松《登科记考》卷七考订其开元十七年因上《叙训》二卷而授长社尉。藉此, 则可知《送辛大不及》的作年当在开元十六年。是诗为:“送君不相见, 日暮独愁绪。江山久徘徊, 天边迷处所。郡邑经樊邓, 山河入嵩汝。蒲轮去渐遥, 石径徒延伫。”据诗意, 知辛之谔开元十六年由襄入京, 孟因事未及送, 后乃写是诗以寄。又据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诂笺三》所载, 唐代士子入京应试均乃动身于当年的秋七月, 至十月集礼部, 以此勘之辛之谔的入京, 可知其当亦始程于斯时。而此, 即是开元十六年秋天孟浩然乃在襄阳的一条重要依据。所以,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一诗中的“苦雨”所指绝非为开元十六年。
 
孟浩然开元二十一年的二次入京, 乃由洛阳而至, 盖因孟集中的《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一诗乃表明开元二十年的春天, 孟浩然已在洛阳。是诗题中的“储十二”, 为诗人储光羲。孟浩然所“同”储光羲“洛阳道中作”诗, 《全唐诗·储光羲集》全称作《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诗题中的“吕四郎中”, 为吕向。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翰林院壁记注补·玄宗》可知, 吕向开元十七年前后任主客郎中, 十九年转都官郎中, 则吕向可称为“吕四郎中” (吕向排行第四) 者, 至迟应始于开元十七年。有论者据此认为储光羲《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诗乃写于开元十七年, 实误, 其原因在于, 储光羲集中有《大酉甫得长字韵》一诗, 表明开元十七年储光羲乃在安宜 (今江苏宝应) 任县尉。是诗于题下有注云:“时任安宜尉。”而诗题中的“大酉甫”, 所指为唐玄宗在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为庆贺其生日, 乃诏令天下诸州宴乐并休假三日, 对此, 《旧唐书·玄宗纪》有载。按储光羲集中又有《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也》一诗, 表明储光羲开元二十年春日乃在洛阳。诗题中的“信安王北伐”, 据《两唐书·玄宗纪》等材料, 知在开元二十年正月, 始程地为洛阳。又据《资治通鉴·唐纪》, 开元十九年冬至开元二十年十月, 唐玄宗与文武百官均在洛阳, 时已为都官郎中的吕向自当随驾至东都。如此, 则可知《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一诗, 乃系储光羲开元二十年春在送友人“鼓吹李丞”后于洛阳以之干谒吕向的产物。孟浩然既“同”储诗, 是知其斯时亦已在洛阳。开元二十年十月, 唐玄宗等由洛阳北巡并州太原后即还长安, 孟浩然的此行由洛入京, 则当即在玄宗等还长安后未久[3] 。
 
按李白自开元十八年春由安陆始程经南阳一入长安后, 于翌年春在咸阳送友人元丹丘入蜀, 五月则应元演之邀北游太原, 约在开元二十年的秋八月前后返回长安, 并于二十一年秋到终南山暂寓一时[4] 。《李太白全集》中的《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一诗, 即为李白写于开元二十一年秋天的终南山。按诗题中的“玉真公主别馆”, 据《古楼观紫云衍庆集》, 知乃在“今观楼南山之麓”, 而此处的“南山”, 即终南山。又诗题中的“苦雨”, 所指即上引《旧唐书·玄宗纪》所载是年秋天长安地区的那场久雨。
 
以上的考察表明, 在开元二十年十月前后与开元二十一年秋前的近一年的时间中, 孟浩然与李白不仅均在长安, 且二人皆因开元二十一年秋天长安地区下了一场成灾久雨而赋诗“苦雨”, 而此前二人又在维扬相识, 以此度之, 他们是次相会于长安, 乃是极在情理之中的。因此, 我推断李白集中的《赠孟浩然》一诗, 当写于二人长安再聚之时。或以为是诗系李白早期即开元十四、五年期间的产物, 实则不的。其原因在于, 从现有的材料可知, 孟浩然与李白自开元十三年至十四年于维扬相识后, 直至开元二十年入长安时, 其间虽有近八年之久的时间, 但二人从未相见过。若将是诗系于二人维扬初识之际, 亦不的, 这是因为, 是时的孟浩然既非“白首”, 亦未“卧松云”, 而是正在江东一带漫游。如系是诗于开元二十三年春二人在襄阳聚晤之际 (详后) , 也不无问题, 盖因斯时孟浩然刚从越剡归来, 其行事与诗中“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等颇不相类。总之, 李白是诗的作年虽不可确考, 但孟、李开元二十一年秋天前后在长安再会, 则应是极有可能的。
 
李白与孟浩然第三次相会, 时间为开元二十三年, 地点在襄阳。
 
《旧唐书·玄宗纪》云:“开元二十二年二月, 辛亥, 初置十道采访使。”《新唐诗·韩朝宗传》云:“初置十道采访使, 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又《新唐书·地理志》四云:“右山南道采访使, 治襄州。”由此可知, 开元二十二年后, 韩朝宗曾由荆州长史擢升为山南东道采访使, 驻节襄阳。就在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驻节襄阳不久, 孟浩然自洛之越取道豫章经江夏亦回到了襄阳。孟浩然是时回襄阳, 应与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驻节襄阳有关。按韩朝宗即孟浩然友人曾两任襄州刺史的韩思复的长子。《新唐书·韩思复传》云:“开元初……复为襄州刺史……卒……故史卢亻巽、邑人孟浩然立石岘山。”由此可知, 孟浩然与韩思复过从甚密。又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八年, 六月乙丑, 令范安及韩朝宗就氵廛洛水源疏决置门, 以节水势。”开元十八年六月, 孟浩然正在长安, 二人是时或曾相识。韩朝宗任职襄州后, 从孟集中的《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等诗可知, 二人关系亦甚为密切。如此, 则韩朝宗在襄阳期间, 无论是着眼于孟浩然与其父韩思复的关系抑或着眼于孟浩然与他自己的关系, 都是理应尽可能为孟浩然的求仕活动提供某些方面的方便的,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开元二十三年的春天, 唐玄宗下了一道诏令, 命凡“其才有霸王之略, 学究天人之际, 及堪将帅牧宰者, 令五品以上清官及刺史各举一人”。 (详见《旧唐书·玄宗纪》) 韩朝宗是时既已为襄州刺史及山南东道采访使, 完全符合荐举一人的荐举者标准, 因此, 他便荐举了孟浩然。《新唐书·孟浩然传》对此有所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偕至京师, 欲荐于朝。会故人至, 剧饮欢甚。或曰:‘公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 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 辞行, 浩然不悔。”这段文字表明, 韩朝宗在开元二十三年虽然荐举了孟浩然, 但其并未成行。而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对此亦有所载, 却认为“浩然不悔”的地点在长安, 实误[4] 。
 
而就在孟浩然回归襄阳的前三月即开元二十二年的早春, 李白亦由长安经洛阳返归于江夏, 对此, 我们可从他集中的《早春於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一文获得证实。其有云:“海草三绿, 不归国门, 又更逢春, 再结乡思”如前所言。李白开元十八年乃首入长安, 于开元二十二年春至江夏, 中间凡四年, 正可谓“海草三绿”“又更逢春”。此文的写作时间, 已行世的几家李白年谱均系于开元十六年, 其实乃误。这是因为, 李白自开元十五年于安陆与许氏婚配后, 乃在安陆“憩迹”, 根本不曾到过江夏。对此, 其集中的《上安陆裴长史书》乃有记载:“……而许相公家, 妻以孙女, 便憩迹于此, 至移三霜焉。”这说明, 李白与许氏婚后是在安陆度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的。又, 是文中的“不归国门”的“国门”亦可对此佐证。按安陆为古郧国, 故李白乃有“国门”之称, 若如持开元十六年说者所言, “不归国门”所指为不归四川江油, 但江油乃绵州一属县, 其又安能以“国门”相称呢?凡此种种, 均表明了是文的作年非在开元十六年。
 
在江夏, 李白与蔡十于临分手之际, 邀约其“秋七月, 结游镜湖”, 并再三叮嘱蔡十:“无愆我期, 先子而往, 敬慎好去, 终当早来。”数月之后, 李白便由江夏顺江入剡而游镜湖, 此即李白生平中的开元二十二年的江东之行。关于李白是次江东之行的实况, 可参见拙著《李白史迹考索·李白与王昌龄交游考索》[5] , 此不具述。
 
大约在开元二十三年的初春, 李白由江东还安陆后, 便隐居于安陆的白兆山, 当他得知孟浩然早于此前半年已回归襄阳时, 乃写了一首《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寄给孟浩然。诗在开首谈了他此次长安之行的无成, 以及回家之归隐处如寺院般的环境, 最后把自己与孟浩然比作古代的伯牙和钟子朝, 希望互为知音。当孟浩然接到李白所寄之诗后, 便去信邀李白到襄阳同聚, 李白亦应邀而至。而就在是时, 唐玄宗下达了由地方五品以上官吏荐举一人的诏令, 李白在襄阳获知后, 即写了《与韩荆州书》一文企求韩朝宗举荐他入京。
 
李白在襄阳既“长揖韩荆州”, 又上《与韩荆州书》, 但均全然无效。约在数日后, 他便满怀愤懑告别孟浩然, 顺汉水到了江夏, 适逢友人“张祖监丞”去洛阳, 即写了《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一文以相送。在文中, 李白将在襄阳求助韩朝宗无成之事借送“张祖监丞”的名义全部发泄无馀:“误学书剑, 薄游人间……刘表不用於祢衡, 暂来江夏……”其用典之贴切, 真乃后人之楷模。
 
孟浩然与李白第四次相会, 时间在第三次相会之稍后, 地点则乃为江夏。
 
李白集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对于是诗的作年, 詹瑛《李白诗文系年》订在开元十六年前后, 黄锡王圭《李太白年谱》系於开元二十五年, 郭沫若《李杜年表》认为在开元十六年, 郁贤皓《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则具体到开元十六年春。这四种说法, 究竟孰是孰非?下面进行探讨。
 
按我们从前面所考得的结论中可知, 开元十六年孟浩然正在吴越一线漫游, 且是年秋天他又取道南阳经洛阳入长安, 因之, 他根本不可能在是年前后有由江夏游广陵之举。若其所指为孟浩然开元十三年的首次游吴越途经江夏之时, 但斯时孟浩然尚未与李白相识, 李白又焉得在诗中称孟浩然为“故人”呢?而且如本文上节所考, 李白在开元十六年亦根本不曾有江夏之行, 他又焉能于江夏以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呢?另考李白生平, 开元二十三年春求韩朝宗荐举无果后便至江夏, 于秋则北上太原, 回归乃是年岁末之际, 然后移家舂陵东, 只身游襄阳, 直到开元二十七年秋, 才彻底告别安陆而入越剡。此则表明, 李白在此之前是没有到过江夏的, 则二人没有可能相会于黄鹤楼亦极为明白。今从孟浩然集中的有关诗作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合勘, 知孟浩然在开元二十三年春是确曾经江夏下过一次扬州的, 此即孟浩然一生中的第三次越剡之游。
 
孟浩然此次“下扬州”, 主要是应友人崔国辅邀约而至, 对此, 其集中有《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诗一首乃可证之。是诗有云:“春堤杨柳发, 忆与故人期。”所谓“期”, 即预时邀约。从时令上看, 是诗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正合。
 
按孟浩然与崔国辅相识, 乃在他第二次游越剡的开元二十一年秋前后。有论者认为其时乃在开元十四年云云, 实则不的。按据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 (《文苑英华》卷七O三) 一文, 固然可知崔国辅于开元十四年与储光羲、綦毋潜同年进士及第, 但其及第后是否即授职, 以及所授何职, 顾况此文与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等, 均无只字言及。而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八, 所知者乃崔国辅开元二十三年五月已应牧宰举任许昌令。合勘二者, 知崔国辅邀约孟浩然山阴相会亦即越中相“期”, 当在此之前的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的五月之间。然而, 当孟浩然于翌年春日匆匆赶到山阴 (今浙江绍兴) 时, 崔国辅已入京去了, 故孟浩然乃写了一首《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诗以表示婉惜:“我行穷水国, 君使入京华。”如前所言, 孟浩然一生曾三次游越剡, 第一次的时令虽为春天, 但是时他并未与李白相识;第二次虽相识, 但时令为秋, 且是自洛之越;而此次的江东之行, 无论从时令、地点而言, 均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合, 故是诗不写于开元十六年及开元二十五年, 乃是极为明白。
 
孟浩然是次下江东三游越剡, 曾途经建德, 因寻崔国辅不着, 便写了《宿桐庐寄广陵旧游》诗以怀寄李白。诗云:“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海西头”即江夏, 为李白送其下扬州之地;“维扬旧游”, 虽有可能包括崔国辅等人于内, 但这里应主要指李白, 因是时崔国辅所在地的方位不是西而是北。大概孟浩然在“遥寄海西头”时, 是希望有机会能与李白再次相聚, 殊不知等待着他的, 却是一场历史性的永久诀别。
 
参考文献
[1] 王辉斌 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 [J] 山西大学师院学报 , 2 0 0 0 , ( 3 )
 
[][2 ] 王辉斌 李白求是录 [M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 0 0 0
 
[][3 ] 王辉斌 孟浩然“滞洛”探究 [J] 襄樊学院学报 , 2 0 0 0 , ( 6)
 
[4]  王辉斌 孟浩然入京新考 [J]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 1988, ( 1)
 
[5 ] 王辉斌 李白史迹考索 [M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