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生地“历史谜团”再探

2023-09-08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白出生地“历史谜团”再探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摘    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 , 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 无一定论。 2 0世纪 70年代初 , 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 , 但由于将史料中公元 4 2 1年的历史事件与其后 2 0 0年隋末的另一历史事件相混淆 , 此论无疑是错误的。本文对 80年代关于李白出生地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剖析 , 否定了李白“出生于长安”和“李白是蜀生之蜀人”的结论。并清理了研究李白出生地应该依循的脉络和参照的史料 , 对从何处下手的问题也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关键词:
李白出生地; 非长安出生; 非蜀生之蜀人; 家族迁徙;
 
收稿日期:2001-03-01
 
Thoughts on the historical mystery about the birthplace of Li Bai
Abstract:
About the birthplace of LiBai, the scholars of centuries have different ideas, but no unanimous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This essay makes a through analysis about the birthplace of LiBai and refutes the views that LiBai was born in Xian or SiChuan by doing textual research on their quoted materials .
 
Keyword:
the birthplace of LiBai; family migration;
 
Received: 2001-03-01
 
读1999年3月29日《法制文萃报》第11版《郭沫若与冯家 之间的“历史谜团”》一文, 感想颇多。文章转载1998年5月15日《南方周末》丁东《难以澄清的“谜团”》和1998年9月16日《中华读书报》冯铁侠《我可以澄清这个“谜团”》两篇文章, 并刊登谢泳《也说“谜团”》和田家齐《“谜团”有点儿清楚了》的文章。丁东、冯铁侠、谢泳、田家齐四位先生围绕七十年代郭沫若和洪家 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一桩公案, 先后撰文欲澄清“历史谜团”, 却使李白出生地这一千古谜团更加疑云朦胧。笔者不揣冒昧, 对李白出生地问题聊表拙见, 或许有助于“历史谜团”的破解。
 
李白的出生地, 对考证其家世源渊, 研究其复杂思想, 探讨其飘逸风格, 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 由于唐人对李白出生地无一确切的记载。李白本人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自述:“白家本金陵, 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 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 少长江汉。”自述其三百多年前的祖先避难“奔流咸秦”。近祖如何, 一字未提。“咸秦”二字《全唐文》注曰:“此二字不可解”。七十年代初,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问世, 断“咸秦”二字为“碎叶”之讹, 且认定是李白出生地。自此, “李白出生碎叶说”风行海内, 载入辞海。但由于郭老考证欠妥, 八十年代初不少学者对此观点提出异议, 基本上否定了李白出生碎叶说, 但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刘开扬先生《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诗歌创作》 (《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 一文中认为:“‘奔流咸秦’的‘咸秦’指长安。唐人习称京师长安为‘咸秦’例子很多, 如高适《答侯少府》诗说:赫赫三伏时, 十日到‘咸秦’。可见李白的先世曾由金城郡流徙到长安, 而家居于此。郭沫若说‘咸秦’为‘碎叶’之讹, 未免主观武断。……据此段太白之自述, 我以为李白即生于长安, 为长安人。”这里刘开扬先生指出郭老的推论“主观武断”是对的, 但笔者认为刘先生的论证也不够缜密。
 
首先, “唐人习称京师长安为‘咸秦’”值得商榷。高适诗中“十日到咸秦”是否指到了长安, 有疑问。与高适、李白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王维, 在《登楼歌》诗中写道:“王畿郁兮千里, 山河壮兮咸秦。”《通典·职官》:“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自注云:“京都所治为赤县, 京都旁邑为畿县……”笔者认为王维在长安城登高远望, 所言“山河壮兮咸秦”, 这里“咸秦”是承上句“王畿郁兮千里”指京都管辖下的赤县与京都旁邑畿县的广大地区。长安作为都城, 既不能用“郁兮千里”来夸饰, 更不能用“山河壮兮”来赞美。由此观之, 唐人称“咸秦”是就某一地域而言。以此来解释李白自述其祖“奔流”到京城一带正好符合“奔流”的特点。
 
其次, 退一步讲“咸秦”即使是京都长安的别称, 李白也不会出生在长安。因李白自述其祖先是在“遭沮蒙逊难” (公元四二一年, 北凉王沮渠蒙逊率军攻破敦煌, 西凉国亡。) 后“奔流”到“咸秦”的。“奔流”到“咸秦”后, 并未定居于“咸秦”, 而是“因官寓家”, 即家随做官之地而搬迁。其后三百年沧桑变迁, 怎能保证李家一直呆在长安不再次迁徙呢。假定“咸秦”即长安, 李白的祖先奔流到长安且定居下来, 或“因官寓家”刚好在长安。但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定居到李白出生时的公元七零一年, 而是“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 (见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下简称《碑》) 。八、九十年后的李白是不会出生在长安, 故“咸秦”或长安非李白出生之地。
 
裴斐先生《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 (《江汉论坛》1984年第11期, 下简称《问题》) 一文中也否定了郭老“李白出生碎叶说”, 得出:“李白是蜀生之蜀人”的结论。笔者认为该结论亦有欠妥之处。裴斐先生认定“这在历史上是有翔实记载的”, 其所谓翔实记载主要指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 (下简称《记》) 及上文提到的《碑》、魏颢《李翰林集序》 (下简称魏《序》) 和李阳冰《草堂集序》 (下简称李《序》) 。而问题也正好出在这里面。
 
上述史料中, 《记》只说李白“君名白, 广汉人”, 未言李白出生地。李白是广汉人, 但不等于李白出生在广汉。《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 我们不能说李白就出生在山东。所以, 该史料不能说明“广汉”是李白出生之地。
 
《碑》中有关李白家世是这样写的:“公名白, 字太白, 其先陇西成纪人, 绝嗣之家, 难求谱碟。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之中, 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 纸坏字缺, 不能详备, 约而计之, 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 流离散落, 隐易姓名, 故国朝已来, 漏于属籍。神龙初, 潜还广汉, 因侨为郡人。父客, 以道其邑, 遂以客为名, 高卧云林, 不求禄仕。”文中没有一处表明李白生于蜀中。相反, 从“神龙初, 潜还广汉”可知太白入蜀时已五岁, 非蜀中生。《问题》一文所引《碑》是转引宋人杜田《杜诗补遗》中:“白本宗室子, 厥先避仇, 客居蜀之彭明, 太白生焉。”无一句是《碑》中的原文。是杜田杜撰出来的《碑》, 还是后人篡改后加给杜田?不得而知。裴斐先生用二手史料来考证李白出生地, 一般是难以得出确论的。况这一史料宋人吴会《能改斋漫录》已辨其误, 故不赘述。
 
《问题》一文认为魏《序》、李《序》“最可征信”。对李《序》可无异议, 魏《序》却不可轻信。清代《李太白全集》的注家王琦言魏《序》:“是篇钩章棘句, 期期不易读, 度其阙文伪字必多。”王琦对魏《序》的评述是正确的, 得到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故魏《序》在李白研究中只能作为参考材料, 而不宜当作“最可征信”的史料。
 
李《序》确是研究李白家世、出生地以及生平事迹比较可靠的史料, 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762年冬, 李白生命垂危, 卧病当涂令李阳冰处, 李阳冰在《序》中言太白当时“草稿万卷, 手集未修, 枕上授简, 俾余为序”。关于李白出生问题, 《序》说:“神龙之始, 逃归于蜀, 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 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 以太白字之。”这两句话各用一典。前者是说李家“神龙之始” (705年, 时太白五岁, 非蜀生) , “逃归于蜀”, 恢复了李姓;后者“惊姜之夕”是回忆当初白母生白之夕, 梦长庚星人怀之往事。因李家入蜀前“易姓与名”, 入蜀后复姓, 追述李白, 字太白之来历, 亦是情理中事。《问题》一文认为李《序》存在一个矛盾:“如果李家入蜀在中宗神龙之始 (705年) , 其时太白已五岁, 则显然与入蜀后‘惊姜’之说不合。但郭老为证成其说, 仅取李《序》所载神龙入蜀作为立论根据, 于入蜀后李白降生的记载则回避不谈。”笔者认为:这里存在对李《序》中“惊姜之夕”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惊姜之夕”是回忆, 发生在入蜀之前;另一种认为入蜀然后“惊姜”。而无所谓回避与不回避。问题明摆着, 能回避得了吗?假如郭老在世, 也不会同意他是回避不谈的。“李白出生碎叶说”之所以是《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败笔, 主要原因是郭老把公元四二一年, 李白远祖“奔流咸秦”与“隋末一房被窜碎叶”时隔近二百年的两个历史事件混为一谈。但郭老考证的出发点“李白幼年入蜀”是有史料可查的。到此为止, 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李《序》中“惊姜”是回忆, 还是入蜀然后“惊姜”上。
 
“入蜀然后惊姜”欲成立, 须将李《序》中“神龙之始”李家入蜀的时间推翻。但考据工作中对史料的否定, 特别是关键字句的否定, 必须证据确凿。裴斐先生认为:“神功讹为神龙, 除因原字蠹蚀破坏而后人以意补之这种可能外, 另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出于李阳冰作序时的笔误或记忆之误。两个年号相距仅八年, ‘功’与‘龙’韵亦相邻, 容易混同。”这只是一种猜测罢了。
 
笔者认为“神龙”非“神功”之讹。原因之一:武后“万岁通天”二年丁酉九月改元“神功”, 戊戌正月便改元“圣历”。而李《序》对“神龙”有限制词“之始”。“神功”前后4个月, 称神功元年足矣, 无所谓“之始”不“之始”。原因之二:《碑》中言李家“神龙初, 潜还广汉”, 可为李《序》“神龙之始, 逃归于蜀”作佐证。一曰“潜还”, 一日“逃归”, 其行迹何其相似, 皆言李家在“神龙”初年偷偷入蜀。同上理, “神功”只有元年, 无所谓“初”与不“初”。原因之三:李阳冰作《序》, 依太白口授;范传正撰《碑》, 据伯禽手疏, 不可能不谋而合都把“神功”讹为“神龙”。原因之四:《问题》一文引《唐璇碑》“神功初征拜辅国大将军, 同中书门下三品”中“龙”讹为“功”, 而推出“此亦说明神龙、神功极易互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神功”只有元年, 而“神龙”则有元年、二年, 在“初”字的限制下, “功”有可能是“龙”之讹, 而“龙”却决不会是“功”之讹。从反面证明了“神龙”非“神功”之讹, 则李白入蜀时已5岁, 蜀中非李白出生之地。
 
综上所述:在李白出生地考证问题上, 第一种观点囿于“咸秦”二字, 认为“咸秦”即某地, 亦即李白出生之地。不论把“咸秦”考证在什么地方, 除了偶然的巧合, 都不会是李白的出生地;第二种观点认为李白出生在蜀中, 但又没有可靠史料否定李《序》、范《碑》中太白五岁入蜀的权威性记载, 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境地。
 
那么, 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呢?研究李白出生地应当从何处下手呢?笔者认为:研究李白的出生地, 应依照较可靠的史料李《序》、范《碑》中太白5岁入蜀的记载。重点考虑李家由绝远西域迁居蜀中所用的时间及其过程。李家入蜀的时间是705年, 4年前即是李白的出生之年。李白出生在西域故居还是由西域迁蜀的途中?这就要看李白之父——李客入蜀前携家带口, 由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西域内迁所用的时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交通工具落后, 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人, 主要靠骆驼运输货物。李《序》中言李白的祖先“中叶非罪, 谪居条支”。范《碑》中言李白的祖先“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条支”、“碎叶”二地皆绝远于蜀中。《北史·西域传》载:“波斯国, 都宿利城……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碎叶, 《资冶通鉴》唐纪十六“礼臣至碎叶城”下注曰:“自弓月城过思浑川, 渡伊丽河至碎叶界, 又西行干里至碎叶城, 属耆都督府界。”如此遥远的地方, 李客拖家带口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过沙漠, 经水草奇缺之地;越沼泽, 历泥泞险恶之途;翻山岭, 行崎岖不平之路;其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李白祖先被窜西域近百年, 欲求得生存, 特别是要想在荒凉的西域生存下来, 就必须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获得一定的生活资料。倘是经商, 其携家内迁很可能是一边经商, 一边向内地靠拢。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 实难推测, 也许要三、四年, 也许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倘是牧畜, 则有意识地边牧畜边向内地的方向移动。临近内地, 变卖牲畜。这一过程将比经商更复杂, 行动也要缓慢一些, 所用时间也更长一些。此外, 李客携家带口长途跋涉, 迁徙途中除了受到狂风、暴雨、飞沙、严寒、冰雪等恶劣气候的的影响, 还会受到战争、关卡、法禁等社会环境的制约。武后末年, 西北边境战争频繁, 河西四镇争夺战尤为激烈。战争往往造成通往西域的商路中断。在这种情况下, 李客当然也不能顺利内迁。这就拉长了由西域故居迁蜀所用的时间。因此, 李白出生在由西域往蜀中的迁徙途中可能性很大, 至少是不能排除的。
 
李白出生在西域故居有没有可能呢?其故居又在什么地方?是“条支”还是“碎叶”?是古条支国还是条支都督府?是条支碎叶还是焉耆碎叶?这是一个既烦琐又复杂的问题。近年来, 有些研究者离开李白祖先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把“条支”或“碎叶”视为李白的出生地进行考证, 而不顾及李白祖先隋末流寓“条支”或“碎叶”, 到“神龙初, 潜还广汉”, 其间八九十年是否一直定居在这两个地方中的任何一地, 也不顾及荒凉西域生活的人流动性很大。甚至还搞不清李《序》中的“条支”, 范《碑》中的“碎叶”是就具体地名而言, 还是泛指一个大地域。而对李白出生地的考证抓住“条支”、“碎叶”不放, 一旦考证出“条支”、“碎叶”是某地, 便如获至宝, 认定是李白出生地。这与囿于“咸秦”二字的考证又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认为:如果李白的祖先在西域是经商或牧畜, 其迁徙过程在缓慢中进行, 用五年、十年、或十几年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 李白出生在西域故居与迁徙途中没有绝对界线, 李客在西域的某个临时居住点亦是迁徙途中的停歇点。因此可以说:李白出生在由西域故居往蜀中的迁徙途中。还有, 我们从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 “托身白刃里, 杀人红尘中” (见太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的描述, 清楚地看出西域少数民族膘悍、豪爽的遗传因子在他生命中所起的作用。又从李白奉诏入宫为唐玄宗“草答蕃书” (见范《碑》) 识得蕃文, 与友人饮酒时“脱吾帽, 向君笑, 饮君酒, 为君吟” (见李白《扶风豪士歌》) 懂得蕃礼, 说明了李白幼年从父母那里接受了西域文化和西域礼仪的教育。因此可以认定李白来到世上后, 他的家庭离开西域的时间不会太长。而有史料记载其家族在太白5岁时入蜀, 4年前亦即太白出生之年, 正好处在其家族长途跋涉、远距离迁徙过程中。从这一个角度出发, 李白确切的出生地很可能成为千古之谜。
 
参考文献
[]李太白全集 [M] .中华书局 , 1977年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M] .中华书局 , 1987年 .
 
文学遗产 [J] .1982年第 4期 .
 
江汉论坛 [J] .1984年 , 第 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