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师傅第十

2019-06-22 可可诗词网-文本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贞观十八年,高宗初立为皇太子,尚未尊贤重道,太宗又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绝不往东宫。散骑常侍刘洎上书曰: 

臣闻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齿学三让,元良由是作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之义。故得刍言咸荐,睿问旁通,不出轩庭,坐知天壤,率由兹道,永固鸿基者焉。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匪夫崇彼干籥,听兹谣颂,何以辨章庶类,甄核彝伦?历考圣贤,咸资琢玉。是故周储上哲,师望、奭而加裕;汉嗣深仁,引园、绮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是以晁错上书,令通政术,贾谊献策,务知礼教。窃惟皇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之美,孝友仁义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劳审谕,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矣。然则寝门视膳,已表于三朝,艺宫论道,宜弘于四术。虽富于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取适晏安,言从此始,臣以愚短,幸参侍从,思广储明,暂愿闻彻,不敢曲陈故事〔51〕,切请以圣德言之。

伏惟陛下诞睿膺图〔52〕,登庸历试〔53〕。多才多艺,道著于匡时〔54〕;允文允武〔55〕,功成于纂祀〔56〕。万方即叙〔57〕,九围清晏〔58〕。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59〕,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60〕;马上披卷,勤过魏王〔61〕。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弃日,不习图书,臣所未谕一也。加以暂屏机务,即寓雕虫〔62〕。纡宝思于天文,则长河韬映〔63〕;摛玉华于仙札〔64〕,则流霞成彩。固以锱铢万代〔65〕,冠冕百王〔66〕,屈、宋不足以升堂〔67〕,钟、张何阶于入室〔68〕。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谕二也。陛下备该众妙〔69〕,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识〔70〕。听朝之隟〔71〕,引见群官,降以温颜,访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凡有巨细,必关闻听。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趋入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谕三也。陛下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72〕。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伏愿俯推睿范〔73〕,训及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成败于前踪;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副德愈光〔74〕,群生之福也。

窃以良娣之选〔75〕,遍于中国。仰惟圣旨,本求典内〔76〕,冀防微,慎远虑,臣下所知。暨乎征简人物〔77〕,则与聘纳相违,监抚二周,未近一士〔78〕。愚谓内既如彼,外亦宜然者。恐招物议〔79〕,谓陛下重内而轻外也。古之太子,问安而退,所以广敬于君父;异宫而处,所以分别于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闱〔80〕,动移旬朔〔81〕,师傅已下,无由接见。假令供奉有隙,暂还东朝〔82〕,拜谒既疏,且事俯仰,规谏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亲教,宫宷〔83〕无因以进言,虽有具寮〔84〕,竟将何补?

伏愿俯循前躅〔85〕,稍抑下流〔86〕,弘远大之规,展师友之义。则离徽克茂〔87〕,帝图斯广〔88〕,凡在黎元,孰不庆赖。太子温良恭俭,聪明睿哲,含灵所悉〔89〕,臣岂不知。而浅识勤勤〔90〕,思效愚忠者,愿沧溟益润,日月增华也。

太宗乃令洎与岑文本、马周递日〔91〕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

〔注释〕 ① 太子少师: 东宫官,太子六傅之一,以辅导太子为职。西晋惠帝时始置,北魏、北齐、隋、唐沿设。 ② 李纲: 椿(今河北景县)人,字文纪。曾仕北周。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拜礼部尚书、太子詹事。因谏李建成不听,辞官。贞观初拜太子少师,五年卒。谥贞。 ③ 步舆: 又名版舆,即轿。木制,以皮为襻而抬之。 ④ 三卫: 唐沿隋制,设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每卫置中郎将一人统领,掌宫庭禁卫之事。 ⑤ 引: 牵挽,搀扶。 ⑥ 商略: 探讨。 ⑦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 可以托付幼君和国家。六尺,形容小,古时尺短,六尺约等于1.38米;孤,孤儿,意指幼君;百里,诸侯的封国;命,政令。语出《论语·泰伯》。 ⑧ 三师之位: 三师的职位。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是与天子坐而论道之官。 ⑨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见《诗经·大雅·嘉乐》。意为不犯过失不忘本,遵循以前的规章制度。愆,过失;率由,遵循。 ⑩ 上智之人: 或作上知,意指天生圣人。 ⑪ 师保: 古人教导太子,有师有保,统称师保。唐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从一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从二品。 ⑫ 成王: 周成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诵。父武王去世时年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后亲政分封诸侯,奠定西周王朝统治基础。 ⑬ 周、召: 周公和召公。周公为周武王弟,姓姬名旦,曾助武王灭商,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召公姓姬名夷,成王时任太保,治理西部,和周公同为重要大臣。 ⑭ 胡亥: 即秦二世。 ⑮ 赵高: 秦始皇时为中车府令,秦始皇死后,谋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专擅朝政。后又杀死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不久为子婴所杀。 ⑯ 式瞻礼度: 意思是向师傅学习礼节法度。式,向某种榜样学习;瞻,尊敬地观看。 ⑰ 魏王: 唐太宗第四子李泰。 ⑱ 倾覆相踵: 失败相随。踵,跟随。 ⑲ 三师: 此指辅佐教育太子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简称三师。 ⑳ 仪 注: 礼仪细则。 ㉑ 高宗初立为皇太子: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皇太子李承乾,立晋王李治(后为高宗)为皇太子。 ㉒ “臣闻”二句: 语本《尚书大传·略说》:“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孟侯者,于四方诸侯来朝,迎于郊者。” ㉓ 齿学三让: 谓太子在学受业时,与同学者根据年齿(岁)以礼相让。齿学,在学受业时据年齿排位;三让,古代礼节,三次揖让尊者。见《礼记·文王世子》孔颖达疏、《礼记·乡饮酒义》。 ㉔ 元良由是作贞: 太子由此为正。元良,太子;贞,正。语本《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 ㉕ 刍言咸荐: 小民的言论都能奏闻。刍言,刍荛之言,即小民言论;咸,都;荐,献,进奏。 ㉖ 睿问旁通: 帝王的听闻都能通达。睿问,圣听;旁通,四方通达。 ㉗ 天纵生知: 天赋的生而知之。 ㉘ 开物成务: 开发万物之理,成就天下之事。《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㉙ 外奖: 外界的辅助。奖,辅助。 ㉚ 干籥: 干,古时舞者手执的盾;籥,古管乐器,有吹籥舞籥二种,舞籥长三尺,六孔,竹制,可执作舞具。文中意指礼乐教化。 ㉛ 谣颂: 歌谣诗颂。文中意指诗歌教化。 ㉜ 辨章庶类: 辨明万物。 ㉝ 甄核彝伦: 分清道理。甄,鉴别、分析;核,核实;彝伦,道理。 ㉞ 琢玉: 雕琢玉器,比喻教育。《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㉟ “是故”二句: 意为周成王德才非凡,师法姜太公、召公而更增加道德。周储,周的储君,指周成王;上哲,德才非凡;望,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奭,召公名;裕,道。《方言》卷三:“裕,道也。东齐曰裕。” ㊱ “汉嗣”二句: 意为汉惠帝深怀仁义,引进东园公、绮里季而彰明道德。汉嗣,汉的嗣君,指汉惠帝刘盈;园,东园公;绮,绮里季。据《史记》、《汉书》记载: 东园公、绮里季与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于汉初隐居商山,并称商山四皓,素为汉高祖刘邦仰慕。刘盈为太子时,汉高祖曾想废之而改立赵王刘如意。刘盈生母吕后请教张良,迎商山四皓辅佐刘盈,汉高祖见到后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㊲ 宗祧: 宗庙。祧,远祖之庙。 ㊳ 晁错: 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景帝即位,迁御史大夫。建议削诸侯封地,加强中央集权。吴、楚等七国借口诛晁错起兵谋反,景帝误信人言,遂杀晁错。七国继续叛乱,终被平定。 ㊴ 玉裕挺生: 形容太子资质杰出,温裕如玉。 ㊵ 金声夙振: 形容太子美名早传。 ㊶ 明允笃诚: 清明公允,笃厚诚信。 ㊷ 孝友: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㊸ 非劳审谕: 不须教导。 ㊹ 翔泳希风: 上下都仰慕其作风。翔泳,飞鸟游鱼,引申为上下;希,仰慕。 ㊺ 四术: 《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㊻ 富于春秋: 年龄尚少。春秋,年龄。 ㊼ 饬躬有渐: 修身渐进。饬躬,修身。 ㊽ 取适晏安: 寻求适意安逸。 ㊾ 思广储明,想扩展太子的英明。储,储君,太子。 ㊿ 暂愿闻彻: 希望不久闻名四方。暂,不久;闻彻,闻名四方。 〔51〕 不敢曲陈故事: 不敢(故意)详述旧事。此处为谦词。 〔52〕 诞睿膺图: 天生睿知,承受天命。 〔53〕 登庸历试: 登上帝位,历经考验。 〔54〕 匡时: 匡救艰危时局。 〔55〕 允文允武: 文事、武功兼全。 〔56〕 纂祀: 继承帝王大业。纂,继承;祀,祭祀,国家大典。 〔57〕 即叙: 就序。 〔58〕 九围清晏: 九州清平。 〔59〕 振古: 往昔。 〔60〕 乙夜观书,事高汉帝: 谓太宗深夜读书,比汉光武帝还要勤奋。 〔61〕 马上披卷,勤过魏王: 谓太宗在戎马倥偬中读书,勤奋超过曹操。 〔62〕 雕虫: 雕琢章句。指文学。 〔63〕 韬映: 掩藏光芒。 〔64〕 摛玉华于仙札: 摛,展布;玉华,玉的精华,形容优美的辞藻;仙札,皇帝书札的美称。 〔65〕 锱铢万代: 使名垂万代的人物都显得渺小。锱铢,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 〔66〕 冠冕百王: 盖过历代帝王。冠冕,盖过,居于首位。 〔67〕 屈、宋不足以升堂: 屈、宋,屈原、宋玉,战国时期楚国人,古代最好的辞赋家;升堂,比喻学问入门。 〔68〕 钟、张何阶于入室: 钟、张,指钟繇、张芝。钟为三国时魏国人,精隶书;张为东汉时人,精草书。二人都是一代书法大家。入室,比喻学问精深。 〔69〕 备该众妙: 具备众多才能。该,通“赅”。 〔70〕 犹晦天聪,俯询凡识: 不炫耀聪明,向普通人请教。晦,掩藏;天聪,圣明;凡识,普通见识的人。 〔71〕 隟: 同“隙”,空闲。 〔72〕 宜申贻厥: 应该申明留给子孙作榜样。贻厥,贻厥子孙的省语。 〔73〕 睿范: 圣上的典范(榜样)。 〔74〕 副德愈光: 太子的道德更加光辉。 〔75〕 良娣之选: 太子嫔妃的人选。良娣,太子之妾。 〔76〕 典内: 掌管(宫庭)内务。典,掌管。 〔77〕 征简人物: 选拔人才。 〔78〕 “监抚”二句: 谓太子两年没有接近过一个贤士。监抚,监国(代理国政)、抚军(慰问军队),太子的职责;二周,两年。 〔79〕 物议: 世人的议论。 〔80〕 天闱: 皇帝的寝宫。 〔81〕 动移旬朔: 动不动十天或一月。旬,十天;朔,一月。 〔82〕 东朝: 太子所住的东宫。 〔83〕 宫寀: 太子的属官。 〔84〕 具寮: 职官。 〔85〕 前躅: 前人的典范。躅,足迹。 〔86〕 下流: 品位不高之事。 〔87〕 离徽克茂: 保有美德能够盛大。徽,美德;克,能。 〔88〕 帝图斯广: 帝业弘图于是宽广。 〔89〕 含灵所悉: 世人皆知。含灵,人。 〔90〕 勤勤: 恳切至诚。 〔91〕 递日: 按日交替。

【鉴赏】 本篇主要记述了唐太宗教谕太子和诸王尊敬师傅、努力学习的言行以及大臣的相关奏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师”,是与“天地君亲”排在一起接受世人祭拜的。“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模范影响别人。这点上,“君”“师”的作用有着共同之处。在此篇中,我们看到唐太宗对待学习及老师的态度。他认为,君主自身培养典范品质、治理好国家,与世人一样离不开“师”的训诫。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下诏说应当立即拟定法令,设置“三师”的职位。他在研读经典史籍时发现,古来圣王都有师傅,如“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有了好的师傅的教导,前代帝王才能够功业显扬于天下,成就圣王的美誉。自己身为帝王,没有师傅指教警示,肯定管理不好天下百姓,治理不好国家。“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古时亦称“三公”,周代始置。西周时期,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三人作为天子的顾问,协助天子决策国家大事,地位是非常高的。后来这一职位慢慢演变为有功大臣的荣誉虚衔。隋朝本置“三师”,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将其废除。在唐太宗的主张下,贞观时期复置“三师”之位,仪制依隋朝。下诏恢复三师职位,体现出唐太宗的虚心好学精神及对师傅的重视。

唐太宗对老师的重视,突出的表现在为诸皇子请师傅一事上。

首先,太子是储君,老师人选的确定非常关键。唐太宗举例说,周成王因为小时有周公、召公这样的贤人做老师,仁义不断增长,德行不断加强,后来成为圣明的君主。而秦二世胡亥,小时以宦官赵高为师,学到的尽是严刑酷法,于是继位后“诛功臣,杀亲族”,残酷暴虐到极点,很快灭亡了。可见,除了天生的圣人,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受教育影响的。唐太宗要大臣们向自己推荐德高望重、正直忠信的好老师。太子李承乾的师傅先后有: 李纲、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魏徵等,个个都是学识渊博、正直忠信的谏臣,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唐太宗要求太子必须尊敬老师,守师生之礼。李纲辅佐过隋朝杨勇、唐李建成两位太子,是朝野皆知无人不敬的大忠臣,贞观之初,被唐太宗任命为太子少师。他因为有腿疾,走路不方便。唐太宗不仅让他乘坐步舆进东宫,而且令太子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李纲果然不负太宗所望,学识、品行都让太子肃然起敬。对于尊敬师傅一事,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还专门下了个诏令,拟订了一个太子接待“三师”时的礼仪细则,详细规定了太子迎送“三师”及书信往来必须遵循的礼节。唐太宗如此尊敬师傅,是因为他认识到: 如果太子没有对师傅的尊敬,就不会接受师傅的训导劝诫,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可惜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没有在太子承乾身上得到验证。养于深宫的李承乾日益奢靡、顽劣,不听劝诫,甚至雇人想要刺杀师傅于志宁,后又曾雇人打昏张玄素,直至贞观十七年图谋造反。

贞观十八年(644年),散骑常侍刘洎为培养太子一事上疏,也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其时唐太宗刚废了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即后来的高宗)为太子。也许是还沉浸在对前太子的失望、悲痛情绪中,唐太宗没有为李治请老师,还让他搬至东宫,居住在自己的寝殿旁。刘洎的上疏,虽然措辞委婉,但仍然严肃地表达了对唐太宗此举的不满。刘洎同样从以史为鉴出发,举出周成王效法太公望、召公奭,汉惠帝礼迎东园公、绮里季,才成为有道明君的例子。同样,唐太宗能独步天下,也是因为其不耻下问,孜孜以学的精神和态度,才实现了万方有序、九州清平的盛世之治。皇太子虽然资质杰出,仍需在学习中扩展自己的学问,完善自身的修养。把太子留在寝宫侍奉,皇上无法亲自教诲,官员又没有机会进谏,这样太子就会荒废学业,道德退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好书、贤人来教育、训导太子,让其观前朝成败、问当代得失,不断地增加新知。唐太宗于是马上命令太子搬至东宫,并令刘洎、岑文本、马周轮流去与其谈论。

除了着力培养太子,唐太宗亦同样重视皇室子弟的教育。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相踵,少能自济。”虽然太子与诸王地位高贵,尽享荣华,但教育不当便会骄奢淫逸,自取灭亡。对他们严加管教,是为其自身的安全考虑。其时,礼部尚书王珪刚被任命为魏王李泰的师傅。唐太宗对王珪是非常了解和信任的,知道他刚毅正直,心存忠孝,是一个好的老师人选。因此,唐太宗希望房玄龄转告魏王要尊敬师傅:“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从效果看,唐太宗对太子、诸王的教育,不能说是完全成功的。但贞观君臣对约束太子、诸王的行为,要他们认识到尊师重学的重要性,以及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是非常感人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