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登楼”、“上楼”

2023-01-31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札丛 https://www.kekeshici.com

        六十年代初,我曾写一短文谈这个问题。原稿久佚,且谈得 不深不透。现就记忆所及,再事爬梳而申论之。
        《诗三百》篇中只有“登高”而无“登楼”。登高所以望远,在 游子则因“有家归不得”,为思乡、思亲、思妻子而望;在闺人则因 丈夫久出不归,为怀远人而望。如《国风》中《卷耳》、《陟岵》等篇 皆可作为代表。内容都是写实,本无所谓“典故”。到了屈原,则 驰骋想象,以“虚”带“实”。如《离骚》的结尾处说: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 局顾而不行。

实本自《卷耳》之“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便 带有用典用事的性质了。宋玉的《九辩》又用另一种方式来表 达:


        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看似旁敲侧击,实诗人自写其心。朱熹《楚辞集注》释之曰:


        在远行羁旅之中,而登高望远,临流叹逝,以送将归之 人。因离别之怀,动家乡之念,可悲之甚也!

话是说到了点子上的。然究其本,仍是游子思乡耳。故登高怀 远而起家国之忧思,实自屈原始。
        到了汉代,“楼”开始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之二写“盈盈楼 上女”而“皎皎当窗牖”,正说她凭楼窗而远眺(后来《西洲曲》的 “望郎上青楼”,温庭筠《梦江南》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皆与 此同一机杼)。及建安时期,王粲的《登楼赋》和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就更有代表性。《登楼赋》虽写游子思乡而明言 作者忧国伤乱之情;《七哀诗》则借闺怨题材而隐寓贤人感时不 遇之怨。于是“登楼”的涵义更为丰富了,读者因之也不能仅局 限于游子思妇的内容去理解一篇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作品。正由 于登楼者可女可男,可以是闺人也可以是游子,才导致后人解释 李白[菩萨蛮]中“有人楼上愁”的“人”究竟是谁而众说纷坛、莫 衷一是。这就需要从作品的其它描写去论证,不能只就“楼”而 论“人”了。
        真正把“登楼”这一细节赋以新的思想内容,似乎是从盛唐 诗人开始的。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不再是离 人思妇的感情,而给人以人定胜天和高瞻远瞩的启示。1956年 我曾写小文论王之涣《登鹳雀楼》,结尾处引两首宋词做反证。 现转抄如下:
        北宋柳永[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 当楼。”于是这个天涯游子带着“不忍登高临远”的矛盾心情 凝眸而望,想象着久别的“佳人”大约也正在盼他早日归来, 其寂寥迟暮之情可想而知。柳永的胸中和他眼中的境界比 王之涣显然小多了。而南宋末年张炎的[八声甘州]却说: “有斜阳处,却怕登楼!”连楼都不敢登了,还谈什么壮志雄 心,高瞻远瞩! 此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亦正王之涣之所 以不可及也。
        在同一时期,崔颢的《黄鹤楼》亦属名作。有人认为李白的《登金 陵凤凰台》之于崔诗,不免有蹈袭掠美之嫌。其实崔诗不过以气 势磅礴取胜,其主题并未跳出游子思乡窠臼;李诗虽不免亦步亦 趋,后四句却包容了吊古伤今、忧谗畏讥诸般的内容,“浮云蔽 日”的形象更道出盛唐即将一落千丈的症结所在。故同为“登 高”之作,涵义之广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别是杜甫的“花近 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直从屈原的爱国传统继承而来,不得一看到字面衰飒便 认定诗人只有消极的一面。总之,不论“登高”或“登楼”,皆渊源 有自而涵义日丰。若王安石之《登飞来峰》七绝,显然兼用王之 涣、李白二诗之意而加以发展,我已另有文说之,兹不赘。
        只有明乎此,乃可以读辛弃疾词。《稼轩词》中涉及“登高” 或“上楼”者约十余首,而《丑奴儿》、《鹧鸪天》及晚年所作《南乡 子》可为代表。先看《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 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
        再看《鹧鸪天》的结尾:


        欲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少年”时之所以“爱上层楼”者,以有高瞻远瞩之雄心壮志也。 及南归以后,饱历宦情,而家国兴亡之恨,全无着落,于是才“欲 说还休”,而且“但觉新来懒上楼”矣。“懒上楼”者,正是反用《登 鹳雀楼》诗意。然而稼轩晚年,再度被朝廷起用,一腔热血,复从 胸中沸起,因此他又写下了《南乡子》。其起句云: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表面看去,虽沿《登楼赋》与《登鹳雀楼》两者之主题;然思乡之情 与忧国之恨,雄心未死而壮志难酬,俱于一句之中写尽。其内涵 之丰富复杂,实兼有屈、宋、王、曹、李、杜诸家之作之情思。倘不 细经品味,着力爬梳,只囫囵读过,诚未能知其词境之深远无穷 也。词到稼轩,已臻“前不见古人”地步,即以其用“登楼”、“上 楼”一典而言,亦大非前贤所及。至于辛词中其它有关登高、登 楼之作,悉可以此意求之,会心自当不远也。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