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

2023-08-17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魏源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在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我来正是连朝雨,两崖逼来风愈怒。松涛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山头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啸苍龙吟。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我曾观潮更观瀑,浩然胸中两仪塞。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山水诗在魏源的诗作中占有相当数量。他晚年足历名山大川,遍游祖国东南半壁河山。所写《戏自题诗集》云: “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足见在他的诗集里,十首就有九首是山水诗。《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这首拟乐府歌行体的诗歌,写于道光二十七年。“天台”,即浙江名胜天台山。
        从“雁湫之瀑烟苍苍”到“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为诗的第一段。一开始就雄浑遒劲、剽悍奔放,富有气势地为我们勾勒出天台山石梁的壮观景象。石梁, 本来是阻水的石堰,但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中,它却成为巨人的臂膀,力举千钧,把天台山撑开了八万四千丈。正是由于它的阻隔,天台山的瀑布才能蓄足气势,飞流直泻,而使得雁荡山瀑布的迷茫、中条山瀑布的澎湃、庐山瀑布的浩荡,均为之黯然失色。诗人在这里有意宕开一笔,明写石梁,暗写瀑布,这就为下文的观瀑埋下伏笔。
        从“我来”以下二十句为第二段,正面写天台山“雨瀑”和“月瀑”的奇妙壮观。“我来正值连朝雨”,点明了造成雨瀑存在的典型环境,继而展开夺人心魄的描写:怒风、松涛、震电、虎啸、龙吟,这是写听觉;“奔泉冲夺”、“重冈四合”,这是写视觉; “两岸逼来”、 “草木思徙”,这是写感觉。正是通过这种对听觉、视觉、感觉的虚虚实实的渲染,从而把雨瀑的威力表现得惊心动魄、气势磅礴。诗人着意制造风猛、电掣、兽鸣,使得整个画面绘声绘色、神韵飞动,这是艺术上的高度夸张和典型概括。
        “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就象威武雄壮的交响乐一样,刚刚结束昂扬的琴声,又悠悠传来宛转的笛韵。一切戛然而止,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恬静安谧的月瀑风光,空山寂寥、群响毕绝,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异艺术境界,静谧中更突出了月瀑的动态与音响。诗人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虚实相映,层层推进,浓墨重彩地画出了一幅静夜、月光、瀑布交织而成的美丽图画。 “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 “曲江”即钱塘江,因其上游曲折,故名。 “两仪”,《易·系辞》语,指天地。“疑是”在这里用得耐人寻味,写出了诗人此刻梦幻般的感觉。在月瀑似垂云、江潮如壁立的幻境中,怎能不使人胸襟开阔、浩气充塞呢?再加上袅绕于耳、如天界仙乐般的瀑布声响,无怪乎诗人在闭目聆听、遐想之余,要发出惊呼:大自然多么慷慨,江山多么奇特,壮哉造化功!这一段,层次分明地赞美了雨瀑和月瀑,在写法上一动一静,对比强烈;在意境上一刚一柔,动人遐想。字里行间,漾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第三段从“山僧掉头笑休道”至篇末,借山僧之口,赞美天台山另一奇观冰瀑。诗人在这一段描写时表现出的那种奇警华赡的想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冰瀑何物?诗人并未亲自目睹过,但主要的并不在于它的本身,而在于由此生发出的绝妙想象:冰雪象破碎的玉琼凝聚在一起,晶莹中迸发出幽暗的裂缝,摧折时如天崩地陷,倾颓时似排山倒海。这里把冰瀑的特征、色彩、声威描绘得维妙维肖,但谁又能说得清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只有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才能作出如此有声有色、辉煌流丽的描写。
        “是时”以下四句,看似平淡,实为画龙点晴之笔。山中胜景,不是人人都能领略到的,气象万千之时,又是“樵牧无声游屐绝”之时。借老僧戏称桃花源中人, “山中胜景不外传”的笑语,诗人的寓意也跃然纸上:只有那些不畏风雪,知难而进,勇于登攀险阻的人,才能领略到风光无限的自然美景。
        末尾三句,又回到石梁、烟雨、瀑声。首尾照应,亦为点题之笔。全诗浑然一体,丝丝入扣,脉络清晰而严谨统一,结构完整而神气自畅。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