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歌(一)
[清]程含章
小儿歌,小儿歌,歌词虽俚义不讹。非有大冤莫好讼,讼庭之下冤情多。漫说青天分皂白,世上几个包阎罗?公差如虎吏如豺,行行色目须安排。一言不合官人怒,鞭扑纷纷雨点来。肌寒病瘐困牢狱,母妻问视门不开。小儿歌,汝听止,有钱者生无钱死。从今莫听讼师言,留下田园与孙子。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中叶民众苦难生活的画面。这幅画面中,有如狼似虎的公差官吏挥鞭毒打百姓,有满怀希望投诉官府的穷人,有含冤入狱且母亲妻子探望却不得见病瘐之体。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痛恨官吏腐败,希望社会安定,希望官府廉正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告诫人们,在贪官污吏面前,切莫花钱投诉,而应该留下财产与后代享用。
清中叶社会现实十分黑暗,封建王朝经历了荣盛的辉煌时代,在内忧外患的交困下,政治特别腐败,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贪官污吏横行,冤狱暴增,这首诗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中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国特有的民众,他们并没有奢望,只求生活安定。当任何威胁他们安居乐业的因素出现时,他们首先是忍,其次是指望清官和好皇帝,不到忍无可忍之时,是不会揭竿而起的。因此,当时民众生活的悲惨,不能不说和上述思想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自己造就的。
本诗小叙中说“连州民好讼”,说明社会的黑暗使百姓苦难深重,忍已经无法生存了。于是,他们被迫投诉官府,希望能有包青天或海青天之类的清官为其做主。作者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因多次主持修治黄河,对百姓疾苦有所了解,加上为官多年,对官府之腐败亦有体会。因此,他作歌曰:“非有大冤莫好讼,讼庭之下冤情多。漫说青天分皂白,世上几个包阎罗?”几千年封建社会,强项的董宣、刚直的包拯、廉正的海瑞毕竟太少了。互相勾结,官官相护,渔肉乡民的贪官污吏却屡见不鲜。清代有这么一句官府写照: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极其概括逼真。官府的眼中只有钱和上司,因此,投诉的百姓,众多的请求和希望,在如狼似虎的公差官吏面前,在纷纷如雨的鞭打下破灭了。作者面对这种现实,只能无可奈何地告诉人们诉讼乃“有钱者生无钱死”,“从今莫听讼师言,留下田园与孙子”。
中西社会不同的发展轨迹,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无须讳言,我们固然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勤劳的人民,但在思想上、意识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远不如西方,因此,法律上也就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功利感,中国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但是,试看一下,有几个“王子”犯了法,是与庶民同罪?因此可见,儒家文化造就的中庸平正和温柔敦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固然注入了不少美丽的色彩,却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幸,并且,这种传统无法切断,这种不幸直到今天还隐隐约约地存在。
乐府诗语言通俗是共同的特点,在这首诗里,体现得尤为充分,“歌词虽俚义不讹”的“俚”字,对这首诗的语言做了高度概括。诗中白描手法运用亦较好,可谓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读完这首诗,我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深深的了解。作者在找不到更好方法时,以“留下田园与孙子”告喻百姓。我觉得,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并不是“留下田园与孙子”,也不是青天大老爷的出现,而是在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途路上,我们的民族应该多些什么,少些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