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歌

2024-06-18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曹寅


        吴中菜花天下无,平畴照耀黄金铺。朝阳夕阳几百里,惟剩白水连青芜。四月吴中春事足,四郊花气穿城渎。平分千巷画船闲,农家儿女无拘束。农家儿女饭出游,踏歌不出畦两头。头蚕缫丝二麦穗,油菜结子柔桑抽。劝农使者停征税,厅前画诺花前醉。水曹散吏旧期门,也骑细马傍山村。君不见,他乡井径无寻处,春风远拓黄花戍。含哺鼓腹只吴侬,菜花中朝菜花暮。

        《菜花歌》为作者即事名篇,自制的乐府诗题。
        作者在江南居官多年,对于吴地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均有较多了解。故本诗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吴中秀丽的景色及淳朴的民风,着重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间和平、宁静生活的珍视与欣赏之情。作为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清醒认识的士大夫,诗人又以他特有的政治敏感,透过安定丰足的表象,洞察到人民生活中潜伏的危机。在诗的后一部分,作者以闪烁之辞,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隐忧,这两种原本迥然有异的感情,以菜花为表层线索,弥合在一起,浑然交融,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开首四句,诗人先以明快的色调,描绘“吴中春早”的绚丽图景:菜花盛开,一望无际,千里百乡,遍地金黄。朝霞夕阳,给菜花涂上明丽的光彩,使之更加鲜艳夺目,灿烂辉煌。远近纵横交错的长河小溪,蜿蜒流淌,又在金黄的底色上,添上回环曲折、或隐或现的银白色的线条。三两碧树,点缀其间,几抹新绿,使画面尤为斑驳陆离。令人赏心悦目,胸旷神怡。这里,诗人以他独特的艺术眼光,从乡间最常见、最熟悉的菜花中,捕捉住春天的最早信息,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并以他的生花妙笔,将这种热爱与追求,外化为动人的诗句。这几句意象优美,韵味醇厚,辞情兼胜,即使与唐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这只是一幅静物图,优美的景色中缺少了人物的活动,因此,画面略显冷清与岑寂。于是,接下来的四句,作者因利乘便、踵事增华,添上许多人物,弥补了画面的不足,使其呈现出活泼的动感,焕发出盎然的生机。这四句语言虽极其简洁,内容却甚为丰富。 “春事足”三字,既归纳了前四句的诗意,又点出了人物活动的原因,可谓承上启下,一语双关。 “四郊”一句,则是对“春事足”的完善与补充。句中的“穿”字,形象、贴切,能令人身临其境,闻到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的花香。同时,又让人领悟到,正是在这花香的引诱下,人们争先恐后,涌出家门,到野外去欣赏这旖旎的春光,于是才有了“平分千巷画船闲”的热闹景象。这里诗人抓住吴中水乡鲜明的地方特征,以画船彩舫,桨声棹影来烘托春满大地之时,人们纷至沓来,争相踏青郊游的壮观场面,一个“闲”字,又把人们陶醉于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情形含蓄地表现出来,更具诗情画意。
        在众多的游春者中,最惹人注目的自然是那些农家的小儿女。她们既象读书人那样,温文尔雅;也象大家闺秀那样,端庄娴静,更有农家少女独特的羞涩和天真烂漫。她们三三五五,成群结队,追追打打,叽叽喳喳。故诗人用“无拘束”这样富于幽默意味的评语,概括出他们充满活力的情态。这几句将笔触由写景逐渐过渡到写人,使诗歌的表现范围得到拓展。
        如果说“无拘束”只是粗略地勾画了“农家儿女”的形象,那么下面的四句,则对她们作了较为细致的刻划。就象观赏一幅画,那是远远望去,得到的只是模糊、朦胧的印象,这是走近仔细地观看,人物的须眉毫发,都依稀可辨。当然,农家儿女,春游嬉戏,活动的范围不过村边田头;交谈的话题,不外丝麻禾麦。她们踏歌起舞,簪花斗草,纵情地玩耍笑闹。使人觉得,只有象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享受青春,才不辜负大好春光。短短四句,又使诗歌平添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韵味和情调。
        总的说来,诗歌的前十二句,描绘了一副“农家乐”的动人图景,语言精彩自然, 风格恬淡闲适。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风味令人陶醉。而以下“劝农使者”,“水曹散吏”的登场,则不啻大煞风景。虽然作者强调他们并非为了催租逼债而来,甚至还对他们的行动作了富于人情味的描写,但他们的身分却照样使读者产生不祥的联想。因而他们出现的本身,改变了原来宁静、平和的氛围,给这“农家乐”的图景抹上一片黯淡的阴影,破坏了其固有的明丽色调。就象在一首乐曲原本轻松欢快的主旋律中,突然潺进一组不协和音,让人感到别扭。
        这里当然不是作者无意之间的画蛇添足,以致附赘悬疣,大倒了读者胃口。而是以委婉的方式暗示,这铺天盖地的菜花,并非万民咸乐、天下太平的象征。我们知道,江南素称“鱼米之乡”,人民生活, 自来较其它地方稍为富庶,因而当此吴侬儿女“含哺鼓腹”之际, “他乡”人民或许竟是另外一番景象。且即便是吴中,也并非年年都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见这“农家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偶然的现象。所以诗人在欣赏感叹之余,难免生出一丝淡淡的忧虑和惆怅。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诗人尽量使这种忧虑、惆怅情绪的表露,显得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而读者却能明确地感到这种弦外之音,韵外之意,不能不使人赞叹其手法的高妙。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