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行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朱经


        入岁四月多风雨,大江以南农作苦。昨闻平阳摇地轴,梁摧瓦裂余环堵。自辰及酉无停时,道路号泣惊聋��。须臾烈火天上来,毒焰焦烂那可数。僵尸腐骨几千人,不亚长平坑降伍。纵有一二强奔逃,蚁附豗喧畏如虎。君不见,春秋二百四十有二年,文襄昭哀之间地震五。方今天子至神圣,九州四夷皆乐土。何为西北罹此灾,震荡燎原迭宾主。有耳已觉心魂忡,此身岂堪亲目睹。我欲乘风上叩阊阖门,试问天心嗜杀竟奚取,安得重为斯民整栋宇。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朱经的《地震行》继承了杜甫“即事名篇,自创新题”的传统,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公元1695年平阳大地震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受灾人民的深切同情。
        《清史稿·圣祖纪》记载:(公元1695年阳历四月十四日) “乙巳平阳地震,命蠲本年钱粮。”又《清史稿·灾异志》:“三十四年……临汾、翼城、浮山、安邑、平陆震尤甚,坏庐舍十之五,毙万余人。”这些历史记载,就是这首诗的事实依据。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具体描述地震的发生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诗歌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年的四月,正当江南人民在田间辛苦耕作的时候,我国西北部的平阳府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清史稿·地理志·山西·平阳府》下辖“临汾、洪洞、浮山、翼城……乡宁等地,与《灾异志》所载康熙卅四年地震之震区相符。紧接着作者用写实手法描绘了平阳大地震的惨景,集中概括了这次地震给成千上万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灾难,也从视觉和听觉上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感受和印象,把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随着大地的一阵阵猛烈震荡而来的是——地陷、房倒、屋塌,从断壁残垣的一片废墟里挣扎出来的男女老少,一路奔逃一路哭泣,千万人汇合起来的凄惨哭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古代传说大地有轴,晋·张华《博物志》云:“地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摇地轴”,即大地震动之意,此处指代地震。 “自辰及酉”指的是地震持续了十二个多小时,即从清辰八时到下午七时。 “须臾烈火天上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震前“地光”的强烈幅射,二是写由于地震造成房倒屋塌,梁柱压在室内的火种上,酿成了地震的次生灾害——火灾。蒙难者达数千之多,以至僵尸腐骨遍地皆是,其惨状不亚于秦将白起坑埋赵军降卒四十万人的情景。 “蚁附豗喧畏如虎”比喻劫后余生的人们,象蚂蚁那样相聚在一起,哭喊呼号形成一股喧嚣的声浪,谈起遭灾时的情景仍然是惊恐万状,谈虎色变。
        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对这次地震的感慨。先是把眼前的地震灾害与历史上的地震作纵向比较。 “君不见,春秋二百四十有二年,文襄昭哀之间地震五。”“春秋”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此处指代这段历史时期, “文襄昭哀”为“文公、襄公、昭公、哀公”的简称。据《左氏春秋》记载: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哀公三年“夏四月,甲午,地震。”叙明在这段时期有历史记载的地震约有五次之后,接着诗人又回到当前地震的现实,做了古今比较。 “方今天子至神圣,九州四夷皆乐土。何为西北罹此灾,震荡燎原迭宾主。”既然康熙皇帝治理国家,社会安定,国势强盛,普天之下人民安居乐业,却为什么接二连三地发生地震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呢?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仅发生平阳大地震的康熙三十四年,正月里有两次地震,先后在琼州和巢县地区;四月初,光化、交城地震;中旬平阳地震;八月平原地震。从字面上看,诗人对太平盛世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似乎觉得不可理解,细察一下其中却不无微词。由于古人不懂得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而地震的发生恰恰是由于地壳在不断运动的结果,于是把自然灾害简单地归结为“天人感应。”当地震这一自然灾害降临时,不可避免地要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去寻找它的原因。也可以说,诗句里包含了作者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潜在的不满情绪。
        诗的最后几句表现出诗人对平阳大地震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的深切同情。他沉痛地写道:地震发生的惨象光是耳闻就已经使人忧心忡忡,更哪堪去亲眼目睹。 “我欲乘风上叩阊阖门,试问天心嗜杀竟奚取,安得重为斯民整栋宇。”“阊阖”,指天门,源出《楚辞》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依阊阖而望予。”表现的是屈原为拯救苦难人民而上下求索的情怀,此处代用其意,表现出诗人想乘风上叩天门,去问一问天帝为什么如此嗜杀无辜百姓,怎样才能够为受害灾民重整房屋,重建家园? “安得”一句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处师承其意,正体现出诗人为人民的痛苦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思想情绪。我们不妨看一看与朱经同时人姜辰英《哀平阳》一诗的结尾: “对君莫作杞人忧,杞人忧天不忧地。”同是写这次地震,一个表现出深切同情,忧虑不安,一个却是超脱通达,听天由命,其思想上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写实,情景交融。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地震的惨状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又倾注了诗人深切同情与关怀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一韵到底,句式长短不拘,从古到今,由天及地,驰骋想象,体现了乐府歌行语言酣畅淋漓,气势跌宕起伏的特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