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歌六章·从军乐
[清]李必恒
牵马出里门,扈跸边城去。西陲有遗孽,狡脱甚投兔。灭誓此朝食,家室非所顾。附书与六亲,不必念苦辛。天子是主帅,拊循如家人;天子是主帅,士气为之扬;天子是主帅,甲胄生辉光。早夜五十里,在道无兼程。军中米粟多,到处泉流清。昔怨从军苦,今歌从军乐。功成受上赏,图形在麟阁。
这首诗是《铙歌六章》的第一篇,写的是圣祖康熙亲征噶尔丹的军旅生活。作者以一个随行士兵的口吻,描写了圣驾亲征,兵精粮足,士气旺盛的场面,歌颂了康熙的文治武功,并表达了自己渴望挥戈跃马,奋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心情。
诗一开篇,以“扈跸”二字写出了跟随圣祖出征的场面。 “扈”是跟从的意思, “跸”是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的意思。“西陲”二字,点明地点。 “狡脱甚投兔”一句由狡兔三窟这一成语而来,指出了噶尔丹叛乱者的狡猾和一见大军来到,望风而逃的情景。下一句用灭此朝食的典故。表达了平叛将士不念家乡亲人,誓死反对分裂的决心。而后,连着三句“天子是主帅”,写出了将士军威雄壮、士气高昂、亲如一家的情景,语言铿锵,颇具汉魏雄浑之音。以上部分,以粗略的笔调构绘了一幅大军西征,叛军披靡,刀枪映日,烟尘冲天的沙漠征战图
古往今来,写沙场征战的诗篇不可谓不多,但多是描写征战之苦、疆场艰辛和尸横遍野的残酷场面。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描写出了战乱带给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 又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描绘出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疆场景象。而这首诗却不然,噶尔丹叛乱企图分裂,国人共怒而讨之,正义之战也 康熙帝励精图治,政绩显赫, 又率军亲征,使将士齐心协力,誓灭叛军,故有“天子是主帅,拊循如家人: 天子是主帅,士气为之扬:天子是主帅,甲胄生辉光”之句。
无论怎么说,军旅征战生活是艰苦的,远离家乡亲人,在边塞沙漠中行军作战,有疾病、断粮的威胁,有风雨兼程的艰辛,但这次征战,既没有孤单的感觉(拊循如家人),又没有长途急行军的艰辛(早夜五十里,在道无兼程),更没有断粮断水的恐惧(军中米粟多,到处清泉流),故有“昔怨从军苦,今歌从军乐”之句,这句话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的快乐心情,这种心情在《铙歌六章》的其他篇子里也有表现。
从“早夜五十里,……”到“……,到处清泉流”这几句诗,用细腻的白描手法,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轻松和无虑的情景,和前面的粗略的构画相映衬,一略一详,详略得当,既有粗犷的远景,又有精当的特写镜头,较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功战受上赏,图形在麟阁”,做为结句,初看觉得可有可无,细分析之,方觉有一定的作用。标题为“从军乐”,整篇诗写的是帝王的亲征,士气的高昂,生活的无忧无虑,这种军队生活应该可以用从军乐来结束了。但是,数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使中国的文臣武将都有着沉重的功利感,熟读经史,就要治国平天下,弓马娴熟,就要万里觅封侯。所以,真正的从军之乐,既是军旅的生活,更是胜利后的封赏,或为将,或入阁,以图身后扬名,光宗耀祖,泽被子孙,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结尾一句,尚有侧面映衬的作用,并非蛇足。
(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