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麦行
[清]高一麟
百日霪雨一日晴,大麦小麦倒纵横。农夫敢惜泥淖湿,载获钱镈掣电明。同川万亩人似蚁,语言嚣杂鸟无声。五岁婴儿荷走,八旬老叟引车行。引车荷莫辞倦,阴阳反覆倾刻变。脱使腐渍委沟壑,岂止鸠形与鹄面?君不闻:上官移牒征夏粮,昨夜三更已到县。
《刈麦行》属于新题乐府。这是一首揭露现实的讽喻诗。诗作逼真地描写了农民夏收生活的繁忙劳苦,百姓在沉重的赋税下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八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农村夏收图。首二句是总括。百日霪雨,使早已盼望有好收成的农民心急如焚。从秋种到冬管,从春锄到夏收,这其间农民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麦子,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生命。然而天不怜人,霪雨连绵,无个尽头。麦子可能要因此霉烂,他们的生计也就成了问题。盼啊盼,晴朗的日子终于盼来了。天一放晴,农民便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到田间抢收。只见田里大麦小麦被收割的人们放得纵横零乱,因为他们不敢再象往昔那样有条不紊地整齐排放。“倒纵横”三字,极写出了农民收割忙乱的情形。 “引车”以下六句是具体描写。农夫怎敢顾及霪雨初晴、田间烂泥湿漉呢?他们不顾泥湿路滑,泥泞难行,收割的收割,载运的载运。钱(jian简)、镈(bo泊),均为农具名。农民们将农具磨洗得似掣电一般锃亮。万亩原野,人群蠕动,辛勤劳作,如成群的蚂蚁;语声嚣杂,那平时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已无影无踪。小自五岁幼童,老至八旬老叟,也都不得闲暇,全部都投入到繁忙的夏收农忙之中。
后六句揭示这一派繁忙景象的背景。在这种看似热闹、明快的景象背后,却蕴藏着无限的辛酸、凄凉。人们之所以不辞疲倦、拼命抢收,原因何在呢?一是害怕阴阳反覆无常,再一降雨,那一年的汗水就算白流了。如果麦子朽烂,委于沟壑,人们就饿得鸠形鹄面。忧虑岂止是这些呢?君没听说吗?官府征收夏粮的文书已送抵县衙了。麦子烂掉,交不上赋税,不仅要忍饥挨饿,皮肉之苦还等在后头呢!“君不闻:上官移牒征夏粮,昨夜三更已到县”,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里,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溢于言表,对赋税的憎恶也见诸笔端。
这首诗善于抓住典型的场景,曲尽人情物态。写麦收的场面,绘声绘形。晴日、乱麦、钱镈、烂泥,似蚁的人群,嚣杂的声音,五岁幼儿,八旬老叟等等,组成一幅既明快又阴晦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有欢乐也有辛酸,有希望也有失望。而后半部分对隐藏在这繁忙景象后面的背景的揭示,使人不忍卒读。上苍的不怜民意,官府的横征暴敛,百姓的鸠形鹄面,怎不引起人们对生民的同情,对苛捐杂税的憎恶,以及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呢?
本诗的语言风格表现为明快通俗与含蓄蕴藉相兼。前八句写麦收的场面, 自然明了,生动逼真,历历如画。但这场面背后却有着辛酸的底蕴。如果不去仔细体味,就很难发现作者寄寓的深意与主旨。后六句虽然是写农民的三层忧虑即天变、挨饿、赋税,但重心却在最后。表面上看语言平平,款款道来,但实际上却饱含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
这首诗的布局也比较独特。由大笔勾勒到具体描写,再由具体描写到对原因的揭示。层次异常分明,寓意也尤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