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匠行

2024-01-10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钱澄之


        今年江南大造船,官捕工匠吏取钱。吏人下乡恶颜色,不道捕匠如捕贼。事关军务谁敢藏?搜出斧凿同贼赃。十人捕去九人死,终朝锤斫立在水,自腰以下尽生蛆,皮革乱挥不少纾。官有良心无法救,掩鼻但嫌死尸臭。昨日小匠方新婚,远出宁顾结发恩?昼被鞭挞夜上锁, “早卖新妇来救我”!

        《捕匠行》是作者运用乐府民歌形式,缘事而发, 自创的新题。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残暴行径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清朝初年,郑成功举兵抗清,在台湾建立抗清根据地。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郑成功的反清力量,在江南一带大肆捕捉工匠,用残酷的手段逼迫他们造船,人民痛苦不堪。钱澄之作为南明旧臣,对此十分愤慨。由于清朝统治者文化上推行钳制政策,他不可能直抒胸怀,于是以曲折寄慨方式写下了这首叙事诗。
        全诗可看作三个部分。前六句写“捕匠之酷”。起首两句单刀直入,点出时间是“今年”,地点是“江南”,起因是“造船”,人物有“官、吏、工匠”,事件是官府有匠捉匠,无匠取钱。犹如电影中的远景,渲染出捕匠的气氛。后四句就象中景。镜头由远推近,对准“捕匠”的场面。“吏人下乡”照应了”大造船”,因造船规模大,需要匠人多,故而捕捉的范围就广,说明人民受害的面积大。“恶颜色”使人看到官吏的凶相,使人不禁想起《石壕吏》中捉人的一幕:“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用写实的方法描写双方的神情话语,使捉人场面跃然纸上,收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诗忌陈言,假如钱澄之也象杜甫那样写“吏怒”“吏呼”、“匠啼”、“匠苦”,恐怕很难写出新意。故作者巧妙地虚写了捕匠场面:“不道捕匠如捕贼”、“搜出斧凿同贼赃”。虽没有直写官吏的蛮横,人民的悲苦,但把“捕匠”比做“捕贼”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天地。
        接下来六句为第二段,写“工匠之苦”。镜头由捕匠场面移至造船工地。“十人捕去九人死”,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死尸横布,数量惊人。随着劳动景象的展现,令人心颤不已。 “立在水”、“尽生蛆”说明工匠劳动环境恶劣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状。那些奄奄一息的幸存者,身上的伤口流着脓血,生着蛆虫,还被官吏锁在水中,还被逼着用斧锤造船。伙伴们的尸体漂浮在身旁,如火的烈日烤在头上……但凡有点人性,睹此惨状都不能不为之动容。可是“皮革乱挥不少纾”。“纾”在这里当“宽缓”讲。不用说,皮鞭急抽之中又一批工匠倒进水里。此情此景,连站在旁边的个别官吏也看不下去了,欲救却“无法救”,因前边早已交代:造船“事关军务”,所以只能捂着鼻子躲着尸臭。作者在这里暗示:捕匠造船是统治集团强加在人民头上的灾难,连个别有良心的小官也无可奈何。 “工匠躲藏”之谜于此找到答案。
        至此,捕匠的整个过程,似已写完,但作者没有停笔,他选择了一个典型事例,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昨日小匠方新婚,远出宁顾结发恩?昼被鞭打夜上锁,‘早卖新妇来救我’”!小匠受不了残无人道的暴虐,要卖掉新婚的妻子以贿赂官吏逃出苦海。由年轻力壮的小匠,可以推想那年老体弱、无妻可卖的工匠们的命运,由新妇可以想到那活着的以及死了的工匠的妻儿老小的处境。小匠最后的呼叫与其说是他对家人的哀告,不如说是他对统治者的愤怒控诉。
        艺术上,全诗首尾贯注,由一般到个别,前后辉映,互相补充。首段写捕匠的惨状,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段写工匠的悲苦又为首段作了注脚。末段写小匠的悲哀,如同画龙点睛把前两段意境推向高潮。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